【长安村落】——韦曲街道瓜洲村

谨以此文,献给大西安建设中,即将消失的长安村落文化!

位于长安城区东南方向的神禾原下,潏河南岸。由南北相邻的瓜洲村和瓜洲堡两个自然村组成。4个村民小组,360户、1140人,耕地980亩,有郑、杨、高、马、王、陈、潘、包等10余个姓氏。

(杜牧)

该村建于唐代以前。是晚唐大诗人杜牧的出生地,于是有人说,瓜洲村是因杜牧在此种瓜而得名。其实,杜牧的祖父,唐朝中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杜佑已居瓜洲村。晚唐诗人许浑写有一首题为《和淮南相公与宾僚同游瓜洲村别业》的七律诗,淮南相公就是杜佑。说明在杜佑前,已有瓜洲村之名。宋人张礼通过对该村南塬上瓜洲墓的考证,也否定了杜牧种瓜而得名之说。20世纪90年代,这里还诞生了一位后来蜚声文坛的著名作家郑伯奇。

(郑伯奇)

郑伯奇(1895—1979),原名隆谋,曾用笔名何大白、郑君平。青年时代曾参加同盟会和辛亥革命,1917年赴日本留学并开始文学创作,1921年参加创造社。1926年回国任中山大学教授,黄埔军校政治教官。

1927年后,被聘任上海艺术大学教授、上海艺术剧社社长,并负责创造社在国内的事务,发表了具有反帝意识的独幕剧《抗争》。1930年,与鲁迅、冯雪峰、夏衍等12人一起成立左翼作家联盟。1932年担任“良友”图书公司编辑,此后四年,与鲁迅交谊最多,利用“良友”这个阵地,大量出版鲁迅等左翼作家作品,反击文化“围剿”。1938年回到延安,主编《救亡》周刊。1944年起任陕西师范专科学校教授,主编《每周文艺》。新中国成立后任西北大学教授、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北文联副主席和全国文联委员、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政协委员等职。1979年1月25日,在西安去世。

目前,村内道路已经全部实现硬化,两委会阵地建设高档规范,村民娱乐场所设备齐全,卫生管理保持良好,村容村貌大为改观。村民在科学务农的同时,兼搞承包工程、短途运输、苗木栽培和外出打工等多种经营,经济收入不断增长,生活水平日益提升。

投稿、闲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