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推荐 | 贾康先生在“中国投资50人论坛”第十四次活动上的发言

(本文系贾康先生20171125日下午在“中国投资50人论坛”第十四次活动上的发言)

学习十九大报告我们注意到,中央在力求科学决策、实现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的结合之上,已形成了必须作出的一个基本判断的新表述——就是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对此党的八大曾有判断,但后来演变到与之对立的、实际上走了严重偏差道路的错误判断。到了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以后又回到八大框架,十一届六中全会之后有一个沿用36年的判断,而现在十九大对于主要矛盾的认识,是强调了它的“转化”。与原来十一届六中全会的认识判断比较,前半句话讲的其实是一个意思:十一届六中全会说的”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现在表述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都是综合判断。原来是把物质文明和文化生活代表的精神文明综合到一起,现在的前半句话就更有包容性了——按照社会科学讨论的人的需求层次,生存、温饱、发展、享受,这都是物质层面解决的问题,还有精神生活的需要,人的自我实现,以及中央领导人过去已经意识到的,人民要过有尊严的生活,还需要政治文明、民主法治,这些都属于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所以现在十九大的表述有了前所未有的关于人民需要概念的很好的包容性。

问题导向下,这种美好生活需要,碰到的是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原来十一届六中全会说的是“落后社会生产”,由于现在我们讲已走过了“富起来”的时代,“落后”的问题不突出了,但是“不充分”永远都存在,不可能完全充分,关键在于认清了这个“不充分”在新时代已从属于“不平衡”。也就是说,中央对于矛盾的分析判断,是认为矛盾主要方面、最关键点,就是在于不平衡。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进一步领会的考虑以后现代化战略所有问题的原点。

对于这种不平衡,我认为要从制度结构说起:制度结构的不平衡,涉及利益结构的不当,整个运行机制的弊病,又对应和扩展延伸到产业结构、区域结构、收入分配结构,还有在人文生态等等方面可观察的结构方面,都有不平衡问题。怎么去解决问题,自然而然就是不能光讲需求管理,看起来很简明的“反周期”已不够用了,政府在尊重市场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的同时,还必须更好发挥作用,必须通过一系列的努力,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够优化制度结构,而且带出整个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让老百姓美好生活的愿望能够更好地得到有效供给来回应和满足。

这个认识框架之下,咱们是不是可以再进一步观察一下现实,看看实际生活中间的矛盾表现。这几天在网络上大家已注意,铺天盖地关于北京大兴的事、以及幼教出现的事。大兴火灾后开始的运动式强制驱离“低端人群”(以限期断水断电、损坏居住处玻璃和生活用具等方式),我所接触到的同志,都觉得有明显的问题。但是现在北京官方还在说,这是为确保安全第一,还说老百姓大赞齐赞这些举措,而且对表达不同意见的网上帖子,统统删掉。发了一场大火烧死了人,当然要赶快消除火灾隐患,但现在把十多万人一下全部赶出去,开铲车过去把认为不合格的建筑物,统统捅烂了,以求让“低端人群”大冬天在里面没法呆,这是什么高水平的管理?这叫胡来,体现了权力的任性和执行系统的低能。只知看领导眼色,自己形成不了常识性的判断,搞得怨声载道、鸡飞狗跳,有一点“美好生活”和老百姓“有尊严”的影子吗?这是很现实的问题。共产党过去说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实际生活中间怎么变成这样?怎么一点工作方法都不注意?把这些人一下赶到街头上,逐出城外,丝毫不考虑动用原有的收容所、应急机制?总得让人去处吧,总应体现尽量减少相关人员的损失,过程有所缓冲吧,总应工作柔性一点,表现些生活关怀态度吧?现在看到以“安全第一”为名、执行规定为名的权力任性使用,暴露的是现在决策和公权执行体系里在制度结构失衡情况下一味“蛮横”的行为特征,可以毫不顾及老百姓这方面有什么要求和制约,只看领导的信号。领导层信号说打造新首都如何如何,看起来怎么好,执行系统便要一个劲体现出政绩,却可毫不动脑子考虑一下工作方法。在此之前首都的整治,已有“拆违建”,拆了近三万家沿街铺面,如一家营业额假设一年一百万元的话(即一个月不到十万元的营业额),算算涉及多少GDP,多少就业岗位?还来了拆广告牌,不管三七二十一把大量广告牌拆掉,说虽然损失了多少广告费,但是美化了首都的形象和环境,完全不懂现代的商业文明是什么,根本不在乎原来的契约。市场经济中广告作用最典型的纽约42街,是繁荣的体现、社会欣欣向荣的体现,北京反其道而行之,把所有广告视为仇敌,人民美好生活就实现了吗?中央好的理论和概念,在现实中怎么对应和落实?非常值得探讨。

特别惹火的是,本来已经有这么多刷屏、不满,各种各样提意见的声音,联名上书希望纠正蛮横做法,等等不作出应急反应去安抚民意,还拱着火一个劲地删帖,一直删到人民日报的文章。不会从常识上想一想,怎么关心人民美好生活。拆违建还拆到郊区了,原来的农村大棚,为调动群众积极性,一块一块已交易了使用权,城中人花钱后也可用20年,除了种些果树、蔬菜之外,搭一个小棚,到夏天乘凉,体验郊区的安静生活,等等,这也叫“违建”,拆得鸡飞狗跳,何必呢?这算达到什么政绩了?跟老百姓过不去有意义吗?就是不想想基本逻辑和常识。

从这些事情有感而发,可知整个社会运行系统里,在制度结构决定的决策水平、执行水平、国民素质等等问题面前,怎样真正调动一切潜力与活力,让老百姓美好生活最大限度地在现实生活当中体现出来,这是非常重要的考验,非常值得我们共同探讨。

贾 康 介 绍

现任全国政协委员、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导,中国财政学会顾问,中国财政学会PPP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发改委PPP专家库专家委员会成员,北京市等多地人民政府咨询委员,北京大学等多家高校特聘教授。1995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被评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高层次学术带头人。多次受朱镕基、温家宝、胡锦涛和李克强等中央领导同志之邀座谈经济工作(被媒体称之为“中南海问策”)。担任2010年1月8日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财税体制改革”专题讲解人之一。孙冶方经济学奖、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和中国软科学大奖获得者。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曾长期担任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1988年曾入选亨氏基金项目,到美国匹兹堡大学做访问学者一年。2013年,主编《新供给:经济学理论的中国创新》,发起成立“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和“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任首任院长、首任秘书长),2015年-2016年与苏京春合著出版《新供给经济学》专著、《供给侧改革:新供给简明读本》、以及《中国的坎: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获评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和央视的“2016年度中国好书”)》,2016年出版的《供给侧改革十讲》被中组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国家图书馆评为全国精品教材。根据《中国社会科学评估》公布的2006~2015年我国哲学社会科学6268种学术期刊700余万篇文献的大数据统计分析,贾康先生的发文量(398篇),总被引频次(4231次)和总下载频次(204115次)均列第一位,是经济学核心作者中的代表性学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