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的痛:从马关战争到马关条约

这是李鸿章的字,挂在马关的春帆楼。作为当时清朝最有眼光的人,他一定知道,日本将议和地点放在马关,乃是“别有用心”。为何这样讲呢?

这里是马关的一个海湾,诚如李鸿章所写,有山有海,风景秀丽。然而,就在马关条约签订前30年,英美法荷四国联合舰队将马关所在的长州藩胖揍了一顿。他们为何会打起来?

原因就在,长州藩乃是尊王攘夷急先锋,他们不满幕府屈服于列强,于1863年起,向美国、法国、荷兰的商船和战舰开炮,且封锁马关海峡。列强不爽,派了17艘战舰前来挑衅。长州藩在日本,乃是强藩,很早就引进了西方技术,但他们的脑袋,还日本脑袋。两天之内,他们的日本脑袋就被打开了花,迅速投降,史称马关战争。对于日本而言,这里可以说是一个屈辱的地方。所以,战胜清朝之后,在马关签约,就有扬眉吐气的意味。

搞笑的是,被揍了一顿的长州藩,飞快放弃了攘夷立场,转而与列强合作,走在倒幕最前列。后来的明治维新,就是长州那批人主导的。宗泽亚在《明治维新的国度》里引用学者的话说,明治维新的成功,在某种意义上,是以庶民利益的牺牲为代价实现的。这是当年的日本小孩,还有他们家的茅草屋。明治维新后的东京,到处都有贫民窟。被从土地上剥离的农民,从事着最底层的工作。然而,为何明治维新成功了?

若比较当时的清朝与日本,在器物层面,是类似的。大家都有火车,都有造船厂,都有新大学……但有一样,却是日本有而清朝没有的。(明治九年京都附近的火车)

宗泽亚写到,明治维新的日本接受了西方的国民的理念,国家的人民从愚昧狭隘的个人意识,一举跃进到国家观的高度。“国民”的思想,超越了“人民”“臣民”的概念,“民”脱胎成为国家为我、我为国家的近代国家主义。而这在当时的清朝,显然是不可能的。慈禧太后等爱新觉罗的皇族们接受这一套,还得到被打了一顿又一顿,牙齿都快打没了的1905年。只是,历史已不会给出洋考察的五大臣机会了……

从1864年的马关战争到1894年的甲午战争,30年间,清朝与日本都在追赶着当时的世界。一边是中体西用,一边是学了西方制度一点皮毛,但结果竟是如此不同。(马关的讲和碑)

取得了第一张河豚料理许可证的春帆楼,在当年的日本,其实就是一个吃饭住宿的地方,却因李鸿章的到来,暴得大名,成为了史迹。(本文照片,来源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