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韵文化,千年流芳!
无论您在哪里,只要您姓趙;请点击上面“趙氏宗亲”关注,拥抱中华趙氏大家庭,和各地宗亲交流,携手同行,弘扬趙氏文化,共建繁荣趙氏,传播趙氏正能量,这里是免费“查家谱、阅古迹、读资讯”一站式互动家族平台。
常回家看看
编辑 | 趙英雄
作者 | 邓小楠
宋代可以说是“生于忧患,长于忧患”的历史时期;在这个大背景下,宋代的经济、文化仍然取得了许多成就,这些成就与士人民众的积极活动分不开。在走向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过程中,士人对自身文化活动的理解,其实是在“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样的整体框架下认识的。两宋时期,面对严酷的内外挑战与社会压力,朝廷的战略格局与政策应对有诸多问题,而士人民众迸发出坚忍顽强的生命力,不懈追求美好生活,创造出了丰厚的物质文化财富与感人至深的精神遗产。
宋朝的立国形势
对于宋代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的位置,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国学大家钱穆先生指出: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中国。就宋代而言之,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
总体上看,宋代处于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转型期,面临着来自内部与周边的诸多新问题、新挑战;但在两宋三百年中,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居于世界前列,是当时最为先进、最为文明的国家之一。宋代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方面的突出成就,在制度方面的独到建树,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与牵动,使其无愧为历史上文明昌盛的辉煌阶段。
说宋代“生于忧患,长于忧患”,不仅仅是从战争和政权对峙的角度看。从黄河流域的气温变化曲线中,北宋、南宋之交正处于气温的明显低谷期。古代中国以农业立国,国家一定程度上仰仗农业税收;另一方面,长期活动于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当传统上生活的地带持续寒冷、干旱时,民族大迁徙会导致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的摩擦、冲突甚至战争。在冷兵器时代,游牧民族的骑兵战斗力非常强,对中原王朝会构成严重的威胁。这是“天时”的一面。
再来看“地利”的一面。东汉以后黄河曾经长期相对安澜,到唐代百姓安居乐业,大规模农田开垦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唐末五代黄河频繁决口,宋代接续了这样一种局面。北宋时黄河向北摆动曾经夺海河口入海;两宋之交由于人为因素,黄河曾夺淮河口入海。这两者之间的广阔区域曾经沦为黄泛区,农业主产区深受其害。
在“天时、地利”不利的情况下,宋代的经济仍然有长足的进步。英国历史学家伊懋可(Mark Elvin)认为,这段时期发生了“经济革命”。国内很多学者也有类似的论述,比如从传统农业的发展来说,有所谓的“绿色革命”;从面向大众的商业网络的形成来看,有“商业革命”;从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也就是“交子”的出现来看,出现了“货币革命”;另外从城市形态、都市面貌的改变来看,又有“城市革命”;从印刷术的盛行,促进知识的传播来看,这个时期发生了“信息革命”;与此相关的,还有所谓火药、指南针技术完善带来的“科技革命”。
宋代政治局面崇尚平稳、注重微调,“稳定至上”是朝廷政治的核心目标。研究者普遍认为,宋代朝政“称得上是中国历代王朝中最为开明的”。“立纪纲”与“召和气”,是赵宋统治政策与措置的关键两轴。“纪纲”(或曰“纲纪”)其实就是法制、法规,就是制度;所谓“和气”,在宋人心目中,是一种交感于天地阴阳之间、自然运行的和谐雍睦之气。这两轴的交互作用,构成了当时的政治基调。
我们试以科举(贡举)制度为例,看看宋代的“立纪纲”与“召和气”相辅而行的具体做法。宋代考试制度的操作更加严密,面对的群体则更为开放。当时发展出弥封(糊名)、誊录等技术操作办法,无疑是制度严密化的具体体现;另外,制度设计如此严密,是以一定程度的公正为目标的。这种做法,使得科举制度相对公平,使出身于庶民的青年学子有更多的晋升机会。
宋代的文化风气
从唐代到宋代,一方面社会形态、文化学术方面有非常清晰的延续性,另一方面也有走势上的明显不同。简单概括,就是出现了“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趋势。
所谓平民化,是指普通民众具有比以前更多的生存发展机遇,受到社会更多关注。世俗化,主要是指关注俗世生活的取向。人文化,则是指更加关心“人”自身的价值,社会价值取向相对理性,关注人的教养与成长。
比较一下唐宋两代的都城,唐代长安城是在隋代大兴城的基础上建立的,是通盘设计的结果,格局对称,坊市方正,井井有条,尊卑秩序非常严格。宋代开封城则非常不一样,长巷街市,官府、民居混杂,是相对开敞的氛围。南宋的“行在”临安也是如此。
城市中有许多商贾、手工业者、官宦人家,为了管理这些常住居民,宋朝第一次把“坊郭户”设立为法定户籍,历史上出现了城市户口。原先严格的士农工商身份划分流动频繁,“贫者富而贵者贱,皆交相为盛衰矣”。以“重商”为核心的市民思潮逐渐兴起。两宋商业繁荣,城市的出现打破了前代市场交易的时空局限,便携的纸币成为市场所需,先后发行过钱引、会子、关子等纸币。随着私营工商业的发展,同行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商业广告和标识的广泛应用,标志着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我们知道,唐代的都市文化很大程度上还是集中在宫廷和寺院的,许多公共文化活动是以寺院为中心举行。宋代则有各类展示在十字街头的文化活动,世俗的文化、市井的文化在这个时期开始大放异彩。包括通衢路畔说书的、饮茶的、杂耍的,生动活泼。茶楼酒肆、巷陌街坊,都成为士人呼朋唤友往来的空间、交游的场所。
两宋时期,文学重心逐渐下移,成为文化史上引人注目的现象。文学体裁从诗文扩展到词、曲、小说,与市井有了更为密切的关系;创作主体从士族文人扩大到庶族文人,进而扩大到市井文人;文学的接受者扩大到市民以及更广泛的社会大众。当时,在都市的街头巷尾,活跃着一些讲史、说书的艺人,他们不仅是故事情节的传播者,也是文学作品的丰富者、参与创造者。而生活在市井中的普通民众,也成为文学艺术的直接欣赏者和接受者。随着都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兴起,世俗文化大放异彩,在道路通衢、瓦子勾栏,有说书的、杂耍的、讲史的,也有街头的饮茶活动,这些都是市民文化勃兴的重要标志。
对于意境的追求
我们讲宋代的艺术、美学,今天真正能够直接“触摸”到的宋人留下的文化痕迹,除去我们熟悉的史籍,就是传世书画作品、出土器物和宋代建筑。其中,无论书法还是绘画作品,都蕴含着当时文化精英的学养与情操。
宋人画作对我们观察宋代社会文化生活、体悟士人的思维世界很有帮助。绘画中不仅反映生活场景,也存在“政治主题”;画作可能是权力的显现,也可能是权力发生作用的一种形式。宋代历来以宫廷绘画兴盛、职业画家活跃、文人画思潮形成而著称。宋代画作中,有不少是政治宣传画,或者展现帝制权威、尊卑秩序,或者渲染圣德祥瑞,或者规谏针砭时政,这些都是当时政治生态的鲜活反映。除了与宫廷或朝政相关的绘画之外,宋代的地方官员会以画图作为告谕民众的施政手段;处江湖之远的士大夫,也会以图画或直白或幽约地表达心声。文人的绘画及鉴赏、馈赠、收藏等活动,也渗透着构建人际网络的努力。即便看似超脱于政治的文人画,也是特定政治文化环境导致的结果,体现着对当时政治景况的直接或间接回应。
简约,是宋代艺术的重要特点之一,在绘画、瓷器以及其他许多器物上都渗透浸润着简约之美。南宋的刘安节在谈论国家大政方针时,也提出“王者之治”应该是“至简而详,至约而博”的。在治国理政方面,士人也认为简约是值得倡导的合理方式。这种观念贯彻在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两宋时期的社会环境复杂多变,既有承平的岁月,也有战乱的时期,繁荣辉煌和艰困忧患实际上是交错并存的。而在这种整体氛围中,包括士人群体构成的多元,生活内容的多元,思想意识的多元,艺术品位的多元,都成为当时社会的典型现象。一时英杰既有征战沙场时的豪迈气魄、激昂奋发,也有日常生活中的世间柔肠、儿女情怀。在艺术旨趣上,“雅骚之趣”和“郑卫之声”同存,匠师画和文人画双峰并峙,文人作品中不乏世俗关怀,市井作品里也可能充溢着书卷气息。种种现象,都呈现出宋人生活中一体多面、雅俗相依的双重文化性格。
牛年想要平安健康,给家里布置一个好的风水环境,记得请五帝钱到家里,不仅保家人平安,还能招财进宝
风水大师建议家里挂两串趋吉避凶、招财 进宝的五帝钱。五帝钱是最适合用于镇宅、旺福的。不管对风水的任何冲煞、催财、平安…方 面,都有非常好的避凶趋吉效果。红色寓意喜气、成功、忠勇,被视为能够驱邪化煞,而五帝 钱力量强大,配合大红色的中国结法力无边。能从根本上改善财运不足的先天命理,催旺后天 财运,助你财源广开,财路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