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去的地方叫故乡」
插画原创/顾小屿
生活是一场大型电影
关于你的部分
总是那么有趣
主播/千雅 文/红豆汤
那天,我在车站候车室等车,遇到了一个人。虽然素昧平生,却有些一见如故。没聊几句,她就毫无设防地开始跟我说起她的故事。
她告诉我,她第一次离开家,是坐船出去的。
“第一次坐那么久的船,毫无经验地吃了很多东西,结果晕船,吐得到处都是。后来想上厕所,却发现卫生间被人霸占了,怎么敲门都不开,只能用木桶解决了。”她笑着跟我说起这些,好像这些狼狈她未曾经历过。
她说她本来只是家乡小镇上的面包店店员,上班下班,日复一日,平淡又安逸。忽然有一天,姐姐告诉她,有一个机会能去外面。所以她乘着大船,告别家人,开始未知的生活。
“刚出去的时候,我对一切都很陌生。小小的出租屋很狭窄,和室友不熟,连她们的玩笑都参与不了。更可怕的是吃的,那里吃的东西和我的家乡完全不同,每次吃饭,都只能勉强自己咽下去。可能是因为太不适应了吧,我明明是个开朗的人,却忽然变得很内向。找了售货员的工作,却因为不够热情三天两头被主管训。”
“那时候最大的安慰,就是家人的电话和来信了。”她的眼睛望着远处,好像出了神。
孤身一人的她只能不断努力,告诉自己只有足够坚强才能立足在这个城市。她开始学习其他售货员的工作方法,对着顾客露出亲切又自信的笑容,和室友的相处也渐渐熟络,她还托人找了一家夜校,每天晚上去上课。
“走在路上,我会觉得我不再是那个从城镇里来的小姑娘。”
在她以为一切都会渐渐好起来的时候,一通电话击垮了她的全部信念。“妈妈告诉我姐姐生了大病。听到这个消息以后我简直崩溃了,连上班都在哭,主管让我回去休息,我的心里却只想着一件事:我要回家。”
后来,她匆匆赶回故乡,在家人的挽留下,她渐渐产生了摇摆,是回到熟悉的故乡安逸地生活?还是继续留在那个渐渐适应、充满梦想和光亮的城市。
这个人和她的故事,其实来自于我在候车室看的一部电影,叫《布鲁克林》。电影真正的主题从回到故乡以后才开始,不是小镇姑娘的异乡奋斗史,而是重返故乡以后的抉择和牵绊,是异乡人没有故乡的定律。
我有一个发小,初高中就离开小县城在外读书,大学更是跑得远,寒假去某个海岛支教,暑假去美国夏令营,一年里少有几次回家。有一次我们约着碰面,谈起以后,她对我说:“我当然是不会回来。”
后来我听我爸爸说起她和家里人的矛盾,说她每次回家都是一顿吵。她不想参加闹哄哄都是劝酒的家庭聚会,他们说她不懂事,她不想顺着爸妈的意思考个公务员在离家近的城市呆着,他们说她心高气傲。而每次她想要好好解释,她的家人只是用一句“那你干脆也都不要我们吧”给堵回去。
她的外公对着她骂:“别以为在外面读了几年书就不一样了。”
但是怎么可能一样呢?
《布鲁克林》里,女主角生气地对着那个满怀恶意的邻居说“我差点忘了这里是什么样子。”
尽管想念这片山这片海,想念安逸简单和家人温暖,但也不会忘记小镇的闭塞,不会忘记糟糕的亲戚,不会忘记自己曾经为什么要离开这里。
异乡人没有故乡,在我们离开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抛弃了它,或者说,我们就已经被它抛弃了。
我曾经在一本书里看到过一段话,“我们只是把灵魂分裂成两半,一半关于早已凝固的生活细节,一半关于近乎幻觉的生活梦想,然后固执地认为城市能代表这样的分裂。”
我有一个朋友,去日本已经两年了,这两年里她没回过家,我跟她也只能在微信上聊天,最开始的时候,逛街、上课、旅游,一切都是新的,一切都充满吸引。还记得她第一次去逛街回来,给我拍她新买的全套化妆品,得意洋洋地附上一句“可便宜啦。”也记得她告诉我她在学校里的课程,然后发语音对我说“也许学的都是些无用的东西,但是就觉得,啊,这是我想要的。”
她的声音里充满欣喜,充满期待。
可渐渐的,她看似融入了日本的生活,却开始跟我抱怨“日本人也很爱闯红灯”、“日本人其实很吵”……也会在我表示对日本某个城市的向往时泼一泼冷水,说“没什么好玩的。”偶尔,她也会向我吐露作为留学生的“被差别对待”。
前段时间,她兴奋地告诉我她的一门课要做演讲,她准备演讲的主题是她的家乡。她的家乡是一个小县城,如果要写全称,是“中国X省X市X县”,用日语写出来十分冗长。
“其实说到市就可以了,这么长的名字好麻烦,还得向他们讲中国的地区划分制度,但是,我不想把县去掉,毕竟那才是我是真正生活着的地方啊。”
昨天,她在微信上给我发了一张大大的卡牌,上面是家乡名字的艺术字体。她在屏幕那头说“想炫耀一下。”
异乡是梦想着的新生活,故乡是安逸的温暖,夹在中间摇摆不定的人,显得格外孤独。
在异乡的我们陷入车水马龙的庞大城市,挤着拥堵的地铁,加班到深夜,一身疲惫地下班,看到破破烂烂的出租房里放着一桶还没洗的脏衣服,叹一口气,想起自己家里的饭菜香。
可是在故乡的我们又是怎样的呢?找一份清闲的工作,不冷不热的做着,虽然并不是那么喜欢,可生活也还算稳定而平庸。三天两头地和亲戚朋友周旋应付,偶尔进行父母安排下的相亲,普普通通,波澜不惊,却在某一天忽然想“这是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双城的矛盾是永远无法调节的,因为人生总是孤独。在选择奔赴“远大前程”的那一刻,就已经是个异乡人。
那些思乡的情绪,不适应的尴尬,在一次次离家以后反复重演,连那些“不习惯”也变得如同走程序一样的“习惯”。
知乎上有一个几千回复的问题,关于“为什么现在很多年轻人愿意到北上广深打拼,即使过得异常艰苦,远离亲人,仍然义无反顾?”
最赞的回答里有一句话:“大家去大城市,去那里拼命,无他,只是在大城市立足,能够多一点选择的余地。说到底,每个人的安全感和快乐,也就是多一点选择,而已。”
《布鲁克林》的结尾,女主角还是站在那艘大船上,她告诉同船的女孩如何让自己不晕船,如何抢占卫生间。她不再是那个初出家门的、怯生生的小姑娘,她是居住在布鲁克林的人。
这一切并不会击垮你
终有一天,太阳会再次升起
你或许都未曾注意到
就这么悄无声息地,你会开始思考其他事情
会挂念一个和你过去毫无交集的人
一个只属于你的人
那时,你就会明白,这就是你的安生之地
——《布鲁克林》
尽管城市永远不属于你,在路上的异乡人们也终究会找到一个小小角落,一个独处的房间,一碗红豆汤圆,一条小巷,或是一个人。
等到那时,你不会再纠结故乡是否依然存在。
“此心爱处,便是归宿,此心安处,便是吾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