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一生作诗2首,皆为千古绝唱,而乾隆4万首,仅一首入选小学课本

素材来源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们现在家长给孩子起名字,时常会看到一个字——“赟”,这个字的寓意很好,首先这个孩子是我们的宝贝,其次希望他以后“能文能武”,也就是希望他不仅要读书好还要体格好,全面发展。
“能文能武”这个概念自古有之,不过古代对“武”的要求更高,不只是身体好,还要真的会点武术!
毕竟不像现在身处和平年代,在古代是战乱不断的,所以古代人小时候不仅要读书,还要习武,为的是将来做一个“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英雄豪杰。
在古代如果一个人被称赞说是文武双全,那他一定高兴的不得了,因为文武双全是对一个人很高的评价,甚至连九五至尊的皇帝也希望自己能文武双全。
明明是个骑马冲锋、抡刀舞剑的彪形大汉,只要做了皇帝,也会尝试舞文弄墨,附庸风雅,显示自己不只会打打杀杀。因此,很多皇帝都尝试写诗,而帝王诗作为诗歌中一个独特的种类,在文学史上也有属于自己的位置。
这里比较典型的例子要说是刘邦和乾隆了。我们都知道,古代平民出身的汉高祖刘邦,虽然他被戏称为“文盲皇帝”,却也曾因触景生情,写下过两首诗。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清朝的乾隆皇帝,他每天都要写一两首诗,一生写了四万多首诗。
一位写了两首,一位写了四万多首,虽然两位皇帝在诗歌数量上相差悬殊,后人却评价说“贵精不贵多”,认为刘邦的这两首诗,完全可以压过乾隆的四万多首诗,原因是这两首诗都是质量上乘,堪称千古绝唱。
那么,乾隆写了四万多首诗,就没有一首好的吗?刘邦写了哪两首诗?又好在哪里?
刘邦的第一首诗:《大风歌》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垓下之战中打败项羽,统一全国。随后封赏了七个异姓诸侯王,包括随他征战的最主要的三大功臣,册封韩信为楚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
可是封赏完还没过多久,刘邦就后悔了。刘邦心里想,他们手里都掌握着军队,对自己和后代的统治都是一个隐患,为此刘邦决定铲除这些异姓王。韩信、彭越等人先后身死,刘邦的杀伐决断,让三大功臣中的最后一位英布十分惊惧,担心自己步韩信、彭越后尘,为此他暗中调集军队,先下手为强,起兵反叛!
公元前196年秋天,淮南王英布起兵反叛,当时有伤在身的刘邦亲自率军讨伐,仅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英布的军队就在垂瓦被刘邦击败,英布则独自向南逃走了。
平定英布的战争基本上结束了,刘邦派一部分军队继续追杀英布,他自己则率军回到了阔别十多年的家乡沛县。
刘邦自从秦末起兵离开沛县,眨眼间已经过去了十多年,光阴流转,刘邦已经完成了从沛公到皇帝的华丽转身。这次刘邦回乡,也是他当上皇帝之后,唯一的一次回乡,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高祖还乡”。
也正是在这次还乡期间,刘邦有感而发,创作出了流传千古的《大风歌》。
话说刘邦回到家乡后,第一件事就是把父老乡亲们全都召过来喝酒,史书记载:
“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史记·高祖本纪》
“纵酒”,说明喝的很痛快,一连喝了十几天,刘邦说要走了,他跟乡亲们说,我带来的人太多,都在这里吃喝,时间一长,小小的沛县负担不起。
但是,他故乡的老百姓,都不愿意让他走,最后刘邦没办法,在郊外搭了个帐篷,又喝了三天。史书记载:“帐饮三日。”《史记·高祖本纪》
《大风歌》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刘邦这次回乡,史书还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记载:“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史记·高祖本纪》
刘邦亲自击筑、演奏,自己还写了一首歌,就是《大风歌》。而且,喝得高兴的时候,他站起来边舞边唱、手舞足蹈。最后“泣数行下”,唱着唱着,泪下热泪来。
《大风歌》和“高祖还乡”的故事,对后世影响非常大。
不过后人对一个问题争论不休,《大风歌》是一首欢快的歌还是一首悲伤的歌?
后世包括唐太宗李世民在内,都认为这是一首欢快的歌。
李世民当了皇帝以后,也曾经回到童年生活的地方,还为此写了一首诗叫《幸武功庆善宫》,诗里有两句写到:
“其乐还乡宴,欢比《大风歌》”。意思是说我这次回乡的欢乐,和高祖还乡是一样一样的。
这里牵涉到李世民对《大风歌》的理解,李世民认为《大风歌》是一首欢乐的歌。
但是有不少人研究认为,《大风歌》是一首悲伤的歌。
我们上文也提到了,《史记》里记载,刘邦唱着《大风歌》,唱着跳着,突然“泣数行下”,为什么流下眼泪呢,因为此时并非风平浪静,天下太平,还有很多事他要处理。
这时有三大难题,在困扰着他。第一,刘邦这次是平定英布之乱后回去的,英布是他夺取天下的三大功臣之一,功臣们全反了。
虽然是刘邦逼的,但是对刘邦的心里刺激非常大,刘邦现在是对哪个功臣都不放心,包括连萧何都不放心,逼的萧何违心地贪污、搞腐败,主动搞坏自己的名声,让刘邦不必对自己抱有戒心。
第二,此时刘邦已经决定,准备废黜太子刘盈,另立宠妃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这次在家乡喝完酒,回到京城就要办这件事。此时刘邦虽然在家乡,但是已经在筹划着这件事。
第三,刘邦曾经在荥阳被项羽射中过一箭,这次平定英布叛乱,又被英布的部下射中了一箭,实际上刘邦在这次回到家乡之后六个月就去世了,此时的刘邦应该也对自己的伤势有所预感。
所以有这三件事,刘邦肯定高兴不起来,所以说《大风歌》是一首悲伤的歌。
《大风歌》是一首欢歌还是悲歌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刘邦写的第二首诗:《鸿鹄歌》
我们刚才说刘邦被三个难题困扰,其中有一个是废立太子的问题,刘邦创作的第二首诗《鸿鹄歌》,就跟废立太子有关。
刘邦称帝后,在高祖五年,封结发妻子吕后的儿子刘盈为太子。
可是后来刘邦喜欢上了戚夫人,在刘邦后宫所有的嫔妃中间,刘邦最喜欢的就是这个戚夫人。戚夫人比刘邦小了30多岁,年轻貌美,能歌善舞,会吹奏乐器,刘邦很喜欢她。
而戚夫人又给他生了儿子刘如意,刘邦也爱屋及乌,很宠爱刘如意。
“今戚夫人日夜侍御,赵王如意常抱居前,上曰:终不使不肖子,居爱子之上。”《史记·留侯世家》
戚夫人日夜侍奉刘邦,刘如意也经常被刘邦抱在胸前,刘邦说,不能使不像自己的那个儿子,地位在爱子的上面。
“不肖”就是不像的意思,刘邦觉得刘盈性格懦弱,才华平庸,“不类我”,而刘如意聪明过人,才华出众,“如意类我”。
“戚姬幸常从上之关东,日夜涕泣,欲立其子代太子。”《史记·吕后本纪》
戚夫人受到刘邦的宠幸,刘邦东征项羽的时候,经常是带着戚夫人,戚夫人是“日夜涕泣”,白天晚上哭哭啼啼,求刘邦把太子废了,立她的儿子做太子。
刘邦想废掉太子刘盈,改立刘如意为太子。
但是遭到张良、叔孙通、周昌等大臣的反对。理由是立嫡立长的传统不能废,太子的仁义世人皆知,吕后对汉朝的建立有功劳。
刘邦没有办法,把这件事暂时缓了下来。
吕后知道了刘邦想废太子的消息,非常惊慌,吕后请足智多谋的张良给她出主意。
张良说刘邦最看重四个老头,都住在陕西的商山,人称“商山四皓”。“皓”是白的意思,因为四个老头胡子眉毛都白了,所以叫“四皓”。
刘邦非常看重这几个老头,屡次请他们出山,就是不来,张良对吕后说,如果能把这四个人请来,辅佐太子,或许能改变刘邦的心意。
吕后听完,写了封非常谦恭的信,让他哥哥吕泽,带着重金厚礼去请商山四皓。四皓看了信,收下了礼,就出山了。
这四位德高望重、闻名遐迩的“商山四皓”,就出山辅佐太子,当太子的老师。
在一次宴会上,刘邦突然发现,在太子身后,站着四个老头,看起来都是八十有余,眉皓发白,容貌甚伟。
刘邦赶紧打听这几个人是谁,这才知道,原来这就是自己找了很多年都不来的商山四皓,刘邦很奇怪,说我请你们不来,凭什么我儿子一请你们就来呢?
四个老头讲了番道理,说你对文人向来不尊重,所以我们害怕你的羞辱。但是太子是一个对文人十分尊重的人,所以我们就来了。
刘邦想,太子既有朝中大臣们的支持,又有德高望重的商山四皓辅佐他,要想废掉他,着实很难。于是打消了废掉太子的想法。
刘邦看到戚夫人为此很难过,对戚夫人说:“为我兹舞,吾为若楚歌。”让戚夫人跳楚舞,自己借着酒意击筑唱楚歌,于是唱了这首《鸿鹄歌》。这是一首楚地的民歌。
《鸿鹄歌》刘邦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
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鸿鹄就是大雁的意思,意思是说刘盈已经像大雁一样,羽翼丰满,要振翅高飞了。都已经展翅翱翔了,你能将它怎样?即使我手中拥有弓箭,又能把它怎样?
刘邦面对戚夫人,表达出自己爱莫能助、无可奈何的心情。也是作此歌劝慰戚夫人。
戚夫人当场跳舞,刘邦当场填词、演唱,两人完成了这首《鸿鹄歌》。唱完之后,刘邦泪流满面,从此再不提废立太子之事。
刘邦一辈子只写了两首诗,高祖十一年,写了《大风歌》,高祖十二年,写了《鸿鹄歌》。也是在同一年,也就是高祖十二年,刘邦因为征讨英布时受的箭伤未愈,便去世了,刘邦一生先后做了四年汉王,八年皇帝,最重要的是开创了一个王朝,还是留下非常多功绩的。
既刘邦之后,很多皇帝也喜爱作诗,而且作诗的水平越来越高,比方说曹操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南唐后主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连马上打天下的李世民也有几首很不错的诗“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甚至连朱元璋也能写出“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山僧不识英雄主,只顾哓哓问姓名。”这种豪气干云的诗。
那到了乾隆这里呢?怎么说呢,首先我们说,乾隆是最喜爱写诗的皇帝,他自己说“若三日不吟,辄恍恍如有所失”,三天不写诗,就全身不得劲儿!乾隆酷爱写诗,他应该是整个皇帝圈里最喜欢也是写了最多诗的人了。那么乾隆写了多少首诗呢?
坐稳了,别摔桌子下面去,乾隆一生足足写了四万多首诗!
要知道,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巅峰,《全唐诗》收录两千多位诗人共四万八千多首诗,乾隆一人就写了四万多首,他一个人写的诗的数量差点赶上《全唐诗》了!
对于这样的成就,乾隆自己也颇为得意。公元1799年,89岁高龄的乾隆皇帝回顾自己的诗歌创作生涯时,不无自豪地说:“余以望九之年,所积篇什几与全唐一代诗人篇什相埒,可不谓艺林佳话乎?”
他对自己写了这么多诗,很是洋洋自得!
乾隆活到了89岁,平均算下来,他每年所作的诗就超过400首,也就是每天都会写上一两首,产量何其高。
那么,乾隆写了这么多首诗,他写诗的水平如何呢?
虽然乾隆写了4万多首诗,但是翻遍阅古代文学史,查遍各类诗集、诗选,几乎没人引用过乾隆的诗。即便是当下的《中国诗词大会》上,好像也几乎没有见到用乾隆的诗出题吧。可见我们这位乾隆爷的诗确实很一般。
引用大师们对乾隆诗作的评价:
钱钟书在《谈艺录》中评价:“清高宗亦以文为诗,语助拖沓,令人作呕……兼酸与腐,极以文为诗之丑态者,为清高宗之六集。”
简单来说就是,乾隆的诗写得实在太差了,差到没眼看,令人作呕,可以说是把乾隆的诗贬的一文不值。
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在《书剑恩仇录》里也不忘挖苦乾隆一番:“乾隆之诗所以难解,非在渊博,而在杜撰”,是以“群臣势必瞠目无所对,非拜扶赞叹不已”。
金庸说得比较委婉了,说乾隆的诗大家读不懂是因为他在瞎写,大家都不知道他写得是啥。
看来人们对乾隆的诗普遍评价不高!
不过我们还要为乾隆说几句,人家的主业毕竟是当皇帝,每天都要批阅奏章,处理政务。只是在工作之余,创作一些诗歌出来,创作诗歌只是人家放松身心的方法。
比方说乾隆平常喜欢到颐和园的昆明湖,纵览美景,放松身心,如今昆明湖东岸有一头铜铸鎏金的“金牛”,就是当年乾隆命人铸造的,乾隆还写下了一首《金牛铭》,其中写道:金写神牛,用镇悠永。…瑞应之符,逮于西海。
乾隆在这里写下了1630首诗。其中一首是这样写的: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
乾隆皇帝之所以喜欢游览昆明湖,无非是因为清朝统治者发起于白山黑水间,大多性喜自然,不愿被紫禁城的封闭、压抑而困扰。在昆明湖的波光潋滟之间,忘却案牍之劳形,找到了难得的畅快,发现了春意。
乾隆写诗,一个是为了放松,还有一个他对写诗是“真爱”,用写诗来记录生活,跟现代人热衷发朋友圈一样。
乾隆对自己的诗,有两个字的评价,即“拙速”。简朴、快速。他写诗很快,不拘格律,不事雕饰,信口拈来,便成篇什。
我们说万物皆可盘,乾隆写诗是万物皆可吟,乾隆作诗一般即兴落笔,扫雪要写首诗,吃个黄瓜写首诗,看见座古城墙也要写首诗。
口说无凭,我们不妨列举两个例子,一首叫《扫雪》,内容是:
扫雪必行赏,仆台早候之。未成分寸际,那可饰装为。今日素真积,培林泽倍滋。天思诚赐我,分惠亦其宜。
再一首是《黄瓜》,内容是:
菜盘佳品最燕京,二月尝新岂定评。压架缀篱偏有致,田家风景绘真情。
内行人一看就明白,这哪里是诗,完全就是流水账,都是记录一些生活琐事。
还有一首艺术造诣非常令人难以置信的《城墙》,乾隆下江南微服,但见远处有一参差不齐的古城墙,乾隆诗兴大发,也是有了这首:
远看城墙锯锯齿,近看城墙齿锯锯 。有朝一日掉过来 ,上面不锯下面锯 。
乾隆诗的问题是太直白、不讲技巧,不讲韵味,虽然感而发,但就是简单描述和议论。
难怪史学专家戴逸说:“平心而论,乾隆的诗,历史的价值大大超过艺术价值。”
乾隆诗歌虽然不佳,但并未没有佳作。比如,这篇《飞雪》就入选了小学语文课本。
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
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都不见。
这首诗的点睛之笔是最后一句。雪花、芦花浑然不见,混为一体,天地苍茫,这些意境就出来了。不过,这首诗也颇具争议。很多人说,最后一句是纪晓岚或刘墉给改写的。如若真是这样,乾隆作诗那是真没啥说的了!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诗不在多,两首就行。
如果单从作品的质量而言,刘邦的这两首都已成为千古绝唱,足以力压乾隆皇帝的四万余首了。从诗歌流传的广度来看,明显刘邦的诗脍炙人口的多。
诗歌写得好的人,或者要有天赋,或者要有阅历,正是因为刘邦从草根到皇帝,经历的大起大落要比乾隆多的多,他的人生自然看得比乾隆要通透许多。
而乾隆生于皇宫,长于皇宫,怎么也不是一个真正能理解百姓心思的人,更不是一个接地气的人,想要创作出被人们接受并且欣赏的诗也有些勉为其难了!

【喜欢就分享出去吧!记得点个 ۞在看再走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