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次好友看我在朋友圈里晒了优美的风景照,发了信息说:“好羡慕你们的生活”。我给她发了个笑到哭的表情说:“嗯,俩中年夫妻带仨娃一狗去露营,可真够累的。”她大概是脑补了那个画面,当场释怀了,毕竟漂亮风景的背后,是一对中年夫妻的狼狈不堪。有时候想偷懒周末在家歇着就好,孩子总会过段时间就提起:“好久没露营了,好想念露营的感觉啊!”于是我们俩夫妻又开始排时间、预约营地,根据不同的场地准备不同的露营用品。我记得有次临时决定隔天要去露营、烤肉和玩水,等孩子们都睡着后,我们去给车子加油、买食材、准备仨娃的玩水装备、把露营用品搬上车,大半夜的才能睡,隔天准时出发。孩子们白天在靠近溪边的营地玩水、烤肉,十分尽兴。晚上他们在帐篷里睡得很香,而我和先生越老越认床,虽然累,但是睡不好。隔天在营地听着清晨的溪流潺潺声、各种鸟儿高高低低的鸣叫声,看着炭火上熬着的小粥,我打着呵欠苦笑着问孩子的爹:“咱干嘛这么累呢?为的到底是啥?”有时想想,我们真是努力陪玩的父母。我想起我同学跟我说:他们夫妻俩努力赚钱,给孩子上私立学校、周末就是各种载孩子去补才艺,孩子也很懂事,连轴转地努力学习。大家都不容易。陪伴是个很抽象的概念,一开始我和另一半作为新手父母也不清楚。但是我第一次实在地体会到“陪伴”的“好处”是在大儿子上小学之后。平常生活圈子小,大部分亲密的朋友也不生孩子,所以也没什么机会看看别人家的孩子是怎么样。直到在学校开家长会时,好几个家长都来问我:“您这孩子是怎么教的?”还有人直接说:“你运气真好,生了个这么好的孩子!”第一个问题,我的回答是:“没教,都是他自己学的。”第二个问题,我嘴上说的:“对对,运气好!”心里还想着:“再加上父母用心的陪伴。”三个答案都没说谎:真没教、真是运气好、真有用心陪伴。上小学前,孩子没练习过一次拼音、也没写过任何一个数字;大班上幼儿园特别选的不教学只玩的公立学校;家里刻意避免出现任何学前练习簿,除了画画,孩子不能写字。这可把爷爷奶奶急坏了,但是我们只能请老人家信任我们。不教,但是我们陪玩。教是老师的事,要是父母和老师角色完全重叠,那孩子得损失多少东西?反之,父母的陪伴如果跟学校的教学相得益彰,那孩子的未来一定更精彩。
陪伴是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不管您的经济水平如何、时间多少,用心就能做到。回头想想一路走来的陪伴,自己最有感触的还是下面几点:
那时上班,孩子由爷爷奶奶照顾。但我们下班后以及假日的时间全是孩子的。我还是全母乳的“背奶妈妈”,至今我们夫妻俩也从没有离开过孩子一晚上。亲密育儿法让孩子有安全感,这样孩子精神上不内耗,有更多精力探索世界。我们陪孩子玩、听他说话、分享每天的日常。其实也遇到很多难题,特别是第一胎,几乎照书养。我会看一些书,提前了解孩子每个阶段的特性,多点耐心,避免误会孩子。孩子的秩序敏感期最明显,也最容易被误会。比如上了楼梯不是像往常一样是妈妈抱的,而是爸爸抱着上去。那不行,孩子总得要求你下楼重来一次。那时我和孩子爹总被人说“这非得把孩子宠坏不可。”事实证明:没有宠坏呢,而且特别贴心。还有,年幼的孩子容易因为各种原因哭,对表达能力还不好的孩子来说,哭能最快引起大人的注意。我们总是很有耐心地抱着,等孩子哭完,再慢慢引导孩子梳理情绪和解决问题。2017年我们在云南山区旅行小住时,村民还笑着亏我们说:“没见过谁家的孩子还边哭边跟大人讲理的。”没错呢,孩子知道说了有人听,能解决,总是特别愿意说。
把孩子放在心上,孩子会知道的。
别把孩子想得太小,也别把他们的世界放在小小的屏幕前、玩具或者作业上。我们总是试着带领孩子走入一个更大更有趣的世界,尽量多参与生活。
爸爸修理家中物品,会带着孩子一起。我在厨房煮饭,孩子有兴趣想帮忙,我一定有耐心让他“帮倒忙”(现在11岁的大儿子已经能独立做好几道菜了)。在小花园种点花花草草,孩子也一起种。下雨天,带孩子穿雨衣雨鞋在雨中散步、踩水花、观察天空、花草。2016年台北难得下了非常非常小的雪,气象局说是“百年难得一见”,我们带着孩子一路追雪……这个世界非常有趣,怎么能不让孩子知道?
以前我和另一半的工作是非盈利组织,我们时常假日办活动,只要可以带孩子的场合,孩子一定跟着我们一起。幸运的是,我们的朋友都很尊重孩子,会主动让孩子参与谈话,孩子习惯性捕捉周围的声音,对各种活动很投入,长大上课时也不会把耳朵关上啦。
很多小事堆叠起来,其实只是为了打开孩子看世界的眼睛。
个人觉得这是陪伴最重要的意义,因为每个孩子都不一样。陪伴不是说每天在家里给孩子读绘本、陪孩子写作业写好几个小时、带孩子去公园让他自己玩……那样的陪伴没有深层的交流,有点可惜。
举个例子。我们小区有户外篮球场,篮球场旁边有滑梯、秋千等,孩子们晴天的下午都会在那玩。我会陪孩子们去,一方面注意孩子的安全,一方面观察孩子的人际互动,因为这是在家里观察不到的。我不会插手孩子与小伙伴的互动,但观察可以让我们更了解孩子的特质,有一些小行为也可以及时纠正(通常是孩子们有误解或者不知轻重)。顺便说一句:哪里有坏孩子呢?大多数是大人们更不知轻重。比如一起玩的小伙伴里,总有个胖乎乎的孩子喜欢吵架、有时甚至动手打人。我家孩子也被打了(不严重,推挤中打到的),当时我在稍远处,没管他们,直到我儿子带那打人的孩子来找我。我让他们一起说了事情发生的经过,最后俩孩子又和好了。天黑后,那孩子的妈妈过来找人,一开口就骂孩子,接着那孩子屁股挨了几下揍,就被妈妈拉走了。我转头对儿子说:“不要怪那孩子坏,因为他不知不觉学到了那样的相处方式。”我常常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与孩子有更多快乐的秘密暗号和共同回忆,最主要的是观察到孩子的特质、兴趣与困境。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有很多细微的时候,需要大人稍微伸一下手拉一下,抱一下。这种对孩子的感受,应该是很多没有与孩子贴身陪伴过的家长不曾体会过的。
这只有饮食和运动能做到了。
孩子上小学前,我们尽量不给孩子零食、含糖饮料、奶油、巧克力等,基本都是吃原型食物。朋友说我太严格,我总是笑笑。不给真的太难了!但是这类食物对孩子没有任何好处,除了伤害孩子脾胃,也会造成孩子情绪不稳定。我和另一半都是体弱之人,孩子的先天体质不是特别好,所以希望能尽量把孩子的后天之本养好。上了小学之后,发现老师竟然特别喜欢用零食当奖励。孩子拿回不少零食,像打开了潘多拉的宝盒,开始缠着我们买各种各样的零食,我们答应了。明面上不能太反对,以免物极必反,但是我们会跟孩子说明不能吃的理由,以及吃饱才能吃零食。
可怜的妹妹就在这时成了我们家的活教材。妹妹小,看哥哥们吃什么一定也得要,小小年龄就跟着哥哥们吃各种添加剂零食,反应特别灵。只要当天妹妹有吃零食,那天的妹妹一定很会哭闹、不讲道理、又睡不好。多几次之后,哥哥们相信了爸爸妈妈的话,现在对待零食问题,哥哥们也不再那么执着了。哥哥会很自豪地带妈妈自制无添加零食跟同学分享,刚学会造句的弟弟也在作业上写着:“妈妈做的饼干健康又好吃。”
这前前后后好几年的摆事实、讲道理,又是一场漫长的陪伴。
时间回到露营的前一天,奶奶问弟弟:“去露营,人很多吧!现在疫情,人多的地方好可怕呢!”弟弟回答:“我们预约的时候,老板说那天只有我们一帐。”奶奶说:“哎哟,只有你们哦,好可怕哦!”弟弟不服气地说:“怎么人多也可怕?人少也可怕?”育儿的路上会这样出现很多不同意见,当父母的得有清晰的定见。想想自己陪伴是为了什么呢?想好了再去陪,你会有更坚定的力量,因为你会知道你将和孩子一起去到哪里。前面说是陪伴有好处,其实那也是自己无心插柳。对于我来说:陪伴不是为了获得什么好处,也不是为了孩子能考上清华北大牛津哈佛,而是一种生命对生命的互相成就。作者简介
脆脆,出生于福建,求学四川,在云南遇见善良又有才华的另一半,傻傻地跟他回台湾。10年NGO职业生涯,曾有雄心壮志,却在生娃后发现自己竟然热爱育儿这件事,目前全职在养3娃的路上摸爬滚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