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绝句的起承转合谈写作

什么叫起承转合?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起”是起因,即文章的开头;“承”是事件的过程;“转”是结果,是转折;“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古诗文写作,一般都讲究起承转合。

所谓“起承转合”,实际上是诗词谋篇时对结构层次安排的理论概括。这一点好比建筑房屋,在备齐了各种所需的建筑材料和选择了怎样的房屋式样以后,必须安排房屋的结构层次。写诗也是这样,在占有了素材、确定了主题、选定了诗体以后,紧接着要考虑的是如何开头,如何承转和如何收尾,从而更准确完整地表达作者的心境和主题,这种层次安排概括起来,就是“起、承、转、合”四个环节。

“起承转合”可以说是历代诗人创作的共同体验和经验总结。尤其在绝句中,“起承转合”十分明显。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写从正面和侧面看庐山分别是岭和峰,是全诗“起”;“远近高低各不同”是对观看效果的进一步阐释,算是“承”;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宕开一笔,视野由观山转移到了探究,这是明显的“转”;“只缘身在此山中”当然是“合”,既是对前句的回答,又是对全诗的收拢。

除了绝句,律诗、词、曲也是讲究起承转合的。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是“起”,是交代诗人写诗的时间、背景和状态;“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是“承”,是承述诗人的状态,取以花喻人之意;“知否,知否?”是“转”,是对“海棠依旧”回答的反诘;“应是绿肥红瘦”,是“合”,是对“海棠依旧”回答“错误”的纠正,寓意花与人同瘦,全诗“伤魂”的主题由此更加深化。再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是“起”,是秋况又是昏色的背景交代;“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是“承”,是对眼前悲伤景物的继续渲染;“夕阳西下”是“转”,转向诗人“秋思”主题的拱托;末句“断肠人在天涯”,无可非议是伤感主题集中表达的“合”了。

有没有不符合“起承转合”章法的好诗?也有,很少。如杜甫的名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此诗对仗虽工,却没有什么“起承转合”,除了写景,没有表达特殊意境,所以,它没题,就叫《绝句》。再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起句后的第二句已经不是“承”而是“转”了,而第三句不是“转”反而是承接一、二两句,而最后一句又是承接第三句。所以这首七绝四句的顺序是“起、转、承、承合”(因为最后一句既承接第三句又是结句,谓之“承合”)。不按起承转合的古诗约占一两成。

课文中的起承转合

古诗讲究章法,就是讲究诗序的先后,注重诗意的分合,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注重表达的逻辑顺序。起承转合四个部分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每一部分,又都关乎主旨,关乎作者的情感。从章法结构入手,可以与诗人共呼吸,水到渠成地领悟诗人的情感凝结点。掌握了这个规律,既获得了诗歌鉴赏的金钥匙,又为练习写作提供了好章法。

好的文学作品带有下列特征:布局严谨,行文简洁,气韵生动,文采斐然。起承转合在文章中起着小桥梁大格局的作用,它像筋骨一样,使得文章条理清晰、血肉相连、浑然一体。起中有合,合中见起,左右均衡,首尾呼应;承与转兼顾起合,上下勾连,一脉相承。四者之间互相依存,互为作用,有着严密的逻辑,体现着很强的辩证关系。

学习起承转合的章法结构有利于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堪称起承转合的精品。文章第一段先从蛇的外形、毒性、药性三个方面说明了开篇之句“永州之野产异蛇”,并设下了冒死捕蛇的疑问。第二段承接上文交待了一个典型人物——蒋氏。蒋氏悲伤的讲述承接印证充分,更使悬念重生。第三部分,读者接受了蒋氏的理论,也深深地记住了那因赋税之苦而无奈捕蛇的一声叹息。文章在“转”中酣畅淋漓地揭露了封建社会横征暴敛给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让读者不禁感叹赋税之毒的确重于开篇所写的异蛇之毒。可谓转折跌宕,释疑充分,对比深刻,荡气回肠。文章至此,顺理成章地“合”出结论:“苛政猛于虎也”。“文章行文曲折有致,波澜横生,常常语出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说理的透彻无需高声呐喊,有时严谨地水到渠成不失为一种策略。读《捕蛇者说》可以领略这样一种行文之美,一种起承转合在论证说理中表现的逻辑思维之美。

学习起承转合的章法结构有利于培养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情趣。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历来脍炙人口,那亦真亦幻的景象朦胧地定格在中国人的想象里,成为人们向往憧憬的圣地。而要嗅出其中的芬芳就不妨从起承转合的结构中慢慢品味。《桃花源记》的曲折回环,引人入胜能充分体现“起承转合”的行文妙处,它将审美境界层层推开,步步渲染出读者心里所期待的美好景象,又在最引人注目时戛然而止,留下落英缤纷、亦真亦幻之景让人神往。品出其美,亦掌握了审美的步骤。

许多短小精悍的名篇,都可以按起承转合去分析结构。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开篇写“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忽然想起走过的荷塘”——这是“起”。于是“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门出去”,欣赏恬静幽美朦胧的荷塘月色——这是“承”。接下来,作者笔锋一“转”,“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来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最后,文章巧妙一“合”:“这样想着,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怎样来起承转合

元·范德玑《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以律诗为例,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恰好对应起承转合四部。王世贞说:“今人作律诗,多着意于中间四句,此大谬不然也。第一要起得妙,起处得力,则下处全不费力矣。第二要结得好,结处生动,则上面亦自然灵动矣。”

一段话中有时起中有承,承中有转,转中已合。这要看如何运用词语来达到要表达的效果了。比如《想家》:雨敲窗棂(起),敲碎了单薄的灯影(承),却敲不碎妈妈的叮咛(转),灯熄了,被窝里上演起回家的梦(合)……

段如此,篇亦如此。“起”是开头,好的开头往往能起到承题启下、统领全篇的作用。开头的形式多种多样,归纳起来大致有直入式、陈述式、衬托式和设问式几种。无奈哪种形式,要追求“平直”,忌讳拖泥带水,更不能风马牛不相及,王顾左右而言他。“承”就是承接连贯的意思。它在诗文中起着桥梁纽带作用,贯穿于始终,即句与句之间要承,段与段之间也要承。要想承接好,就要注意过渡衔接,按照一定的顺序,遵循认知规律,推动情节发展。“转”是转折,文本高潮之处。在记叙文中,事件突然向相反方面变化,呈现出情节的跌宕起伏,将感情推向高潮。在议论文中,为了把道理论证得全面完整,这里转为反面论证,从而证明论点的正确。文喜看山不喜平,好文章往往一波三折。“转”要注意不能脱离主题,而要服务于主题,形象点说,就是不要“刀断式”转,而要“藕断式”转。否则,就会脱节,造成“跑题”。“合”就是整合总结的意思,合是突出主题、深化意境、晓喻事理的至关重要环节。记叙文中,结尾要提升概括,彰显主旨,升华主题。在议论文中,结尾要与开头形成照应,重申文章论点,使结构完整,增强文章的逻辑性和说服力。“合”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大致有概括式、抒情式、理喻式和设问式等。

总之,“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中互为依存的有机结合体,无好起,则无好下文;不紧承,则显散乱;不转折,则显平淡;不整合,则无意境。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试想,如果第三联不“转”,而来句“熟河陌路家门换”,继续“承”,那么那种“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还能抒发出来吗?原诗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我们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却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再赏析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此诗别致,写相思之情却从“不知愁”导入,便与后两句之忽然悔悟形成鲜明对照。这符合前文所说的“上下勾连”;再看它的“转合”,一个“忽”字,转折的意味非常鲜明;而那个“悔”字既是“见”的照应,又是全诗的包容。难怪清人俞樾评此诗曰:“以无情言情则情出,以无意写意则意真”。

当然,“起承转合”仅是写作手法的一种,如果过分讲究,也无大益。“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真正好的写作依然是“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不拘一格,只惟时宜。

(0)

相关推荐

  • 如何写起承转合

    元·范德玑<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以律诗为例,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恰好对应起承转合四步.王世贞说:"今人作律诗, ...

  • 略议绝句写作章法

    略议绝句写作章法 我们经常听到绝句写作的"起承转合"的章法,除了这个章法外,还有其他写作的方法吗?今天与大家谈谈绝句写作的其他章法. 一.巧用对比 将两种不同的事或景等拿来描写,通 ...

  • 诗词写作技巧:由绝句的起承转合谈写作

    什么叫起承转合? 什么叫起承转合?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起'是起因,即文章的开头;'承'是事件的过程;'转'是结果,是转折;'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古诗文写作,一般都讲究起承 ...

  • 浅谈绝句的起承转合

    作者简介:张发安,网名秋叶红也,男,四川省巴中市人,现居重庆,系重庆市作协会员.中华诗词论坛纵议员.中国诗词研究会.重庆诗词学会会员.曾在<名作欣赏>.<写作>.<美育& ...

  • 名家谈写作 | 史铁生:写作四谈

    如何读书.写作,以及评判一篇文章的优缺,大家见地各异,主张不一.鉴于此,中国作家网特推出"名家谈写作"系列文章,让古今中外的名家与您"面对面"倾授他们的写作经验 ...

  • 绝句的种类与写作

    绝句的种类与写作 绝句是中国文学中最为短小的诗歌形式,五言绝句(以下简称五绝)只有二十个字,七言绝句(以下简称七绝)也只有二十八个字,绝句虽然字数少,但它跟律诗.词等文学形式一样,留下了许多千古传唱的 ...

  • 《中国作家公开课》| 李玲谈写作、阅读与生命:在文学中与人生相遇

    2021年5月7日下午,"中国作家公开课"迎来了北京语言大学李玲教授题为<写作·阅读·生命>的专题演讲.北京语言大学百余名本科生.研究生全程参与了此次课程. 作家在文学 ...

  • 《中国作家公开课》 | 李玲谈写作、阅读与生命:在文学中与人生相遇

    2021年5月7日下午,"中国作家公开课"迎来了我校李玲教授题为<写作·阅读·生命>的专题演讲.校内百余名本科生.研究生全程参与了此次课程. 作家在文学中表达他的人生观 ...

  • 想有效提升文笔,读这三本书少走很多弯路:大作家深入浅出谈写作

    先分析一个场景: 一个男生在街上看到一个人把狗咬了,连忙跑回家. 气喘吁吁地告诉他妈妈:"不好了!妈妈,街上有个人把狗咬了!" 他妈妈一听,眼睛瞪得灯笼一样大:"什么?只 ...

  • 谈写作:写散文大忌是空洞,想提高文笔必读纳博科夫

    文/晏砚砚 刚刚读了一篇千字左右的文章,这位朋友请大家帮忙看一下他的文章写得怎么样,并说自己写了十年,问还有没有必要坚持下去. 在这里我就不把全文拿过来了,只摘下来一段给大家看看: 这是我第二次来到杭 ...

  • 何为新现实主义?文学形式如何创新?范稳、东西、张楚等作家谈写作

    10月15日下午,"对话十月签约作家--新现实主义与文学形式创新"活动在十月文学院举行,参与本次对话的嘉宾有"第二届十月签约作家"代表范稳.东西.弋舟.张楚.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