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哈佛团队发现穴位存在的铁证!针灸"足三里穴"可以抗炎!

针灸是传统医学里非常重要的分支,点穴的传奇故事也是武侠世界不可或缺的部分。但穴位的概念一直是现代医学的谜团之一,目前为止还没有明确发现穴位存在的解剖学或组织学证据,这给针灸的认可和普及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deyouzyy.com

针灸的一大功能就是通过刺激局部的组织来调节远处其他部位的生理机能,在中医里,这一现象通过经络的理论加以诠释。而在现代医学中,一个假说就是刺激局部可以激活某些神经通路,然后再由神经-内分泌网络发挥效应。

《Neuron》曾发表哈佛医学院马秋富团队的研究成果,他们发现刺激不同穴位可以激活各自的神经通路,从而为穴位和针灸的概念提供了初步证据。

doi: 10.1016/j.neuron.2020.07.015.

近日,马秋富研究团队的成果再登《Nature》。他们发现,针灸足三里穴可以激活一群特殊的细胞——PROKR2神经元,并且可以有效发挥抗炎功能。这再次证实了穴位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研究人员首先选取了足三里和天枢这两个穴位。他们发现用电刺激足三里穴可以激活迷走神经-肾上腺素能轴,但刺激天枢穴则没有这个功能。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中医认为它是“足阳明胃经”上的穴位,可用于治疗胃肠疾病等。天枢穴同属于“足阳明胃经”,在肚脐旁大约2寸,同样可以治疗胃肠炎等病症。

搜狐网

可以看出,这两个穴位有很多的相似性。首先它们位于同一经络,其次在适应证上也有很多的重叠。但实验结果却显示二者有不同的神经通路表现,提示它们可能是通过不同的机制来发挥医学功能的。

研究人员将目光锁定在PROKR2神经元。这群神经元主要来自背根神经节,分布范围包括骨膜、肌肉筋膜等四肢的深层组织,在腹部筋膜中则没有它们的身影。这与足三里和天枢穴的位置差异刚好吻合。

接着,为了探究这群神经元的功能,研究人员利用白喉毒素特异性地消融了小鼠背根神经节中的PROKR2神经元。这种方法不会对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的神经元造成影响。

doi: 10.1038/s41586-021-04001-4.

然后他们用0.5mA强度的电流刺激小鼠足三里穴,结果发现在对照组中,电流成功激活了迷走神经-肾上腺素能轴,但在PROKR2神经元消融的小鼠中,激活效应未被检测到。

由此,研究团队得出第一个结论:在低强度电刺激足三里后,PROKR2神经元介导了迷走神经-肾上腺素能轴的激活。

迷走神经-肾上腺素能轴的激活可以抑制脂多糖诱导的全身炎症,这可能是足三里穴可以用于炎症治疗的原因之一。那么,PROKR2神经元在其中的角色又是如何呢?

带着这个疑问,研究人员先用脂多糖来诱导小鼠的炎症反应,然后电刺激足三里穴。在对照组中,低强度电刺激足三里可以显著降低促炎细胞因子的水平,包括TNF和IL-6,并且延长了小鼠的存活时间。这再次验证了足三里穴的激活具有抗炎效应。

doi: 10.1038/s41586-021-04001-4.

而在PROKR2神经元消融的小鼠中,低强度电刺激足三里并没有出现治疗作用,具体表现为促炎细胞因子未下降,小鼠的生存时间没有得到延长。

另一方面,同样具有抗炎功效的天枢穴却无法在0.5mA强度的电刺激下出现抗炎表现。当电强度增加至1.0mA以上时才出现了抑炎的作用,但这与迷走神经和PROKR2神经元无关,而是由交感神经介导的。

同样,用高强度电刺激足三里后,抗炎的作用也是通过交感神经发挥的,也与PROKR2神经元无关。由此他们得出了第二个结论:低强度电刺激足三里穴会特异性激活PROKR2神经元。

doi: 10.1038/s41586-021-04001-4.

相同的结论在光遗传学实验中也得到验证。这部分实验是直接激活PROKR2神经元,然后他们观察到明显的迷走神经-肾上腺素能轴激活以及炎症因子的减少。

那么,是不是只要能激活PROKR2神经元,除了足三里,其他穴位也能产生抗炎的效果呢?

于是研究人员电刺激小鼠的手三里穴,此处也富含PROKR2神经元。结果证实了他们的猜想,手三里的刺激同样降低了促炎因子的水平。

其实关于穴位的研究一直在进行。针灸疗法覆盖面很广,对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各系统疾病以及精神疾病都有独特的疗效,相关研究成果也多次登上国际刊物。

针灸疗法的疾病谱。doi: 10.1142/S0192415X21500014.

然而,中药方剂和针灸疗法往往都不是单药或单个穴位的治疗。即便是单味药材,所含有的生物活性成分也种类众多,这给中医药寻求现代医学解释带来了很多困难。西方医学的研究思路和体系框架是否完全适合中医药研究也存在不少的争议。

如何创新研究方法,找到适合中医药研究的新思路新体系,这是中医药走向现代化的重要课题,也是中医药复兴的光荣目标。

参考文献:

1、Shenbin Liu, et al. A neuroanatomical basis for electroacupuncture to drive the vagal-adrenal axis. Nature. 2021. doi: 10.1038/s41586-021-04001-4.

2、Jingyi Wen, et al. Acupuncture Medical Therapy and its Underlying Mechanisms: A Systematic Review. Am J Chin Med. 2021;49(1):1-23. doi: 10.1142/S0192415X21500014.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