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是嫡长子继承制,若嫡长子立功封爵,父亲的爵位由谁继承
关于继承制度,在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有一个制度,叫嫡长子继承制,这个制度来源于西周时期的周公,西周建立后,当时的法律制度不健全,为了维持统治,制定了一系列宗法和礼乐制度,其中有一项制度就是关于继承制的,就是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继承制度的核心内容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话的字面意思是说:立继承人第一优先是立嫡,第二优先是立长,其中嫡的优先顺序高于长。
嫡长子继承制
什么是嫡?嫡就是正妻生的子女,嫡子就是正妻生的儿子,中国古代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所有男人,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只有一个正妻,皇帝的正妻就是皇后,其他的嫔妃都算妾,百姓的正妻就是经过明媒正娶的妻子,那些花钱买来的都叫妾。
古代需要继承的有爵位、财产,古代的继承制度不是把父亲的爵位、财产平均分给所有的儿子,而是由嫡长子继承爵位和绝大多数的财产,其他的嫡子和所有的庶子,不能继承爵位,能不能继承部分财产,则要看父亲的心情和喜好,如果父亲喜欢哪个儿子,可能会分一点财产给这个儿子。
西周宗法制
所谓的爵位,就是不同的封建等级,秦汉时期以二十等爵位为基础,爵位在当时就是社会地位的表现,爵位越高,社会地位越高,比如西汉开国第一功臣萧何被封为酂侯,酂侯可以建立相当于一个县的侯国,这个县所有百姓的赋税归萧何所有,而且可以世袭下去,当时萧何的食邑是八千户,也就是说酂侯国有八千户百姓的赋税是萧何的私人财产。
萧何有记载的是四个儿子,萧何去世后爵位传给了嫡长子萧䘵,但是萧䘵死的时候没有儿子,所以当时当政的吕后封萧何的妻子同夫人继承爵位,让其夫人继承爵位的方法,这在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因为在萧何家是特殊情况,嫡长子无后,是不能继承爵位的,要不然爵位就会被国家收回,但是吕布还是还给了萧家,萧何夫人去世后,爵位又传给了萧何的嫡次子萧延,萧延去世后,传给了嫡长子萧遗,然后再一代代传下云,酂侯国的爵位一直传了14代,只到西汉灭亡,王莽建立新朝,酂侯国的爵位才被废除。
继承制度
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爵位继承制是嫡长子继承,如果后代没有儿子爵位就会被收回,在有争议的情况下,决定爵位传给谁的最高决策人是皇帝或者当政者(吕后),拥有爵位的人(萧何)是没有决定权的,萧何的爵位由于长子无后,其实是在次子这一脉继承。
其实关于爵位继承有一个优先顺序是这样的:嫡长子>嫡长孙>嫡次子>庶长子>庶次子>嫡次孙>庶长孙。当然也有特殊情况,决定谁来继承爵位的人是皇帝,其他人没有决定权。
萧何
当然,这是继承爵位的一种,此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立功封爵,古代除了皇亲国戚不用立功而可以直接封爵位外,其他人要封爵位,基本上要靠立功,以秦汉的二十等军功爵位制为基础,立了功基本上就可以封侯。
比如霍去病,虽然是外戚身份,但是出身低微,以其巨大的战功而被封为冠军侯,而李广一生也没有被封侯,是因为没有立下可以封侯的战功,西汉开国之君刘邦曾经订下白马盟誓,规定了两汉封王与封侯的原则就是:不是姓刘不能被封王,不是有功不能被封侯。
二十等爵位
那么再回到题目来,如果嫡长子因为立功封了爵位,那父亲的爵位由谁继承?
嫡长子立功是在父亲去世后的话,那他身上爵位一定是继承父亲的爵位,这个时候即使嫡长子立功,皇帝也没有必要再另外封爵,可以提升爵位的食邑,这也是一种封赏。
如果嫡长子立功是在父亲去世前的话,而且他的功劳足够封侯,那么皇帝会封嫡长子为侯,他父亲的爵位就按照继承制度应该是嫡次子来继承,如果没有嫡次子,那按照制度应该由庶长子继承父亲的爵位。
嫡长子继承制
再举个例子,周勃是汉朝功臣,被封为绛侯,周勃去世后,绛侯爵位由周勃的长子周胜之继承,周胜之因为杀人犯了法,绛侯的爵位被汉文帝收回,然后汉文帝把绛侯的爵位又让周亚夫继承,当时周胜之的儿子还活着,但由于周胜之犯法,被剥夺爵位,转给了周勃次子周亚夫继承,周亚夫后来被汉景帝逼死,绛侯的爵位汉景帝就给了周勃的第三个儿子周坚,周坚去世后,其子周建德继承爵位,直到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以献祭黄金品质不好的理由,废除了爵位。
所以,决定由谁来继承爵位的决策人只能是皇帝,爵位拥有者本人都无权决定,皇帝也是根据继承原则,再参考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一般来说,都是按照:嫡长子>嫡长孙>嫡次子>庶长子>庶次子>嫡次孙>庶长孙这个原则来参考继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