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学者呼吁:过度教育可以休矣

作者 | 邱建生

( 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副秘书长)

来源 | 平民教育

01

过度教育侵蚀民族的未来

我们常常形容一个人做事“太过了”“走过头了”“太聪明了”,结果就事与愿违;其实,我们这个时代,也可以说是“走过头了”,一切都处在“过度”状态中而前景堪忧。

比如,过度的生产,过度的消费,过度的欲望,过度的经济,过度的发展,过度的教育......其中最让人痛心的是过度教育,因为它直接伤害的是孩子,伤害的是民族的未来。

在某种程度上,其它一切的“过度”,都可以在过度教育上找到原因,而它们也进一步强化着教育的“过度”。

可能你会惊讶地问:教育怎么就过度了?国家不正是大力发展全民教育,提升公民素质,难道一个人花在教育上的时间不是越多越好吗?

02

过度教育究竟是什么?

要回答这些疑问,首先需要回答“教育是什么”。

教育是什么?概括一句话就是:生命的成长。如果你认为教育单单就是知识增加,技能升级,那么今天的教育正在朝着你认为的方向前进——从普通学校到各种补习班再到家庭,从幼儿园到大学,线上线下,知识机器在全天运转,要把每一个人训练成“知识人”。

这,就是过度教育,过度的知识教育。这种教育抑制了孩子的生命成长,背离了教育初衷,仿佛一名农夫耕作的农田,一年年地被过量的化肥施用侵蚀着,这块农田也就越来越失去生命的力;孩子们一年一年被过量知识,甚至是污染的知识,填灌覆盖着,他们的生命的力也必然越来越退化。

过度的知识教育,挤占了孩子的生命成长时空,他们大部分时间被禁锢在由钢筋水泥浇筑的教室、房间里,而一个人的生命成长,恰恰需要的是充足的阳光和雨露。

在所有有益于生命成长的要素中,学校所学知识所占的比例顶多占20%,而孩子们却在用80%甚至更多时间去获取这20%,这种舍本逐末的教育,如何能促进生命成长呢?

今天,深度沉浸互联网的我们,看到的是知识的爆炸,时代的焦虑,看不到的是生命的坍塌,看不到这个世界,正在物质丰裕中走向精神贫瘠,而人类文明的风险系数不断提高。

03

教育如何匹配“生命的成长”?

那大家也许会问,就算我们只把20%的时间匹配给知识教育,剩下80%的时间,要如何对接真正的“生命的成长”呢?其实,生命成长的核心,是处理好人与自己、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三大关系”。

1. 处理好人与自己的关系。

首先,孩子们要认识自己的身体,学会爱护身体,强化体能锻炼。学校应该留有足够的时间对孩子们进行“健康教育”,有了健康的体魄,那些繁多的知识才能派上用场。

其次,孩子们要保守自己的心,因为一切的效果,都从心发出在人与自己的关系中,心灵无疑是最重要的,有心没心,好心坏心,这中间的差别何止十万八千里。生命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心灵的成长,如果教育不能守护孩子的心灵,那它就可能是邪恶的教育。

认识到这点是容易的,关键是如何才能促进心灵的成长?道路很多,但一定不是智识教育和乏味的书面道德教育。这里需要探讨生命的根基问题——我们的生命应该立足在什么样的根基之上?找到这个根基,就能找到心灵成长的道路。

我认为,这个根基就是古圣先贤的智慧,以及在这些智慧哺育下的历史中,在这种智慧熏陶下的人们的生活中。这一智慧可以说是我们的精神源头,是孔子寻求的智慧,其核心就是天人合一,由此铺陈开来的敬畏之心、生态之心、纯朴之心、喜乐之心。

与之对应的教育形式,应该是更多的经典阅读,更多的生活教育,更多的艺术教育,甚至更多的信仰教育。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看,其立足点是前面所述的心灵成长教育,实际上,当每一颗健全的心灵相遇,整个世界都芬芳无比。

2. 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

人与自己的关系处理好了,人与人的关系自然就处理好了。但是从更广泛的人与人的关系而言,人作为社会的一员,就要担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成为社会的服务者,推动身处的社会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前进。

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社会服务者?这就需要相应的知识教育、技能训练以及公民教育了,这种教育以“人人皆能享其应享之权利,尽其应尽之义务”为目标,使人人皆能发展自己的兴趣,热爱自己的工作,使人皆能成为更好的农民、工人、公务员、商人、教师,成为更好的父母,成为更好的子女,成为更美好社会的创造者和享有者。

3. 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说到最后还是天人合一,还是要回归到人与自己的关系中。但在这里,我们可以狭义地理解——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身体和精神都蒙自然的馈赠而成长,人离不开自然。

但是,现代工业和城市的发展,使人与自然渐行渐远,甚至在人的睡梦中都不再有自然的身影,好像人心也被水泥浇筑了一般,这种状况给人类的未来蒙上了浓重的阴影。

想一想,工业革命以来被污染的山川河流和土地,想一想,在生态灾难威胁下的人类,我们真的需要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了,人类的“工业心”需要被“生态心”替代,这也是我们面向生态文明时代的客观要求。

具体落实在教育形式上,我们需要更多的自然教育、劳动教育,更多的生命成长教育。孩子们需要更多时间去亲近自然、亲近土地。同时,削减一些无用的学校知识教育,特别是被污染的知识教育,摒弃过度教育,走适度教育路线——

20%的时间贡献给知识教育,80%贡献给自然教育、农耕教育、艺术教育、生活教育、经典阅读、体能锻炼以及休闲,这才是教育的正途。

如此,不仅孩子可以蒙受教育之福,教师和家长也能蒙受教育之福,社会也能因此蒙福。

过度教育可以休矣。

(0)

相关推荐

  • 在孩子的成长教育中,相比显性的成绩,更要注重心灵上的隐性成长

    在孩子的成长教育中,相比显性的成绩,更要注重心灵上的隐性成长

  • 【慧言泉语说心理】父母陪伴孩子成长,是最大的恩情

    [慧言泉语说心理]父母陪伴孩子成长,是最大的恩情 [慧言泉语说心理]发现:关于家庭教育,很多人认为自己不是问题,因为她们认为虎毒不食子,爸爸妈妈肯定都是爱自己的孩子. 首先我告诉你,绝大多数家庭是温馨 ...

  • 不学习就无法搞定孩子

    学校是一个"小社会",从上幼儿园开始孩子就有了同学,他们每天和小伙伴在一起,家长舒一口气放松一下自己的同时,孩子却开始突飞猛进的提升社交能力.现在的家长越来越关注孩子的成长,殊不知 ...

  • 寻找教师精神成长的节点

    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说:"一个教师真正的成长就在于他内心深处的觉醒."觉醒,来自内心的自我颠覆.培训效果取决于教师内心的觉醒程度,受惠于自我生命打开的程度.自己培养自己,自己成就自己 ...

  • UC头条:过度教育可以休矣

    点击加载图片 你问我用一个什么词可以概括我们这个时代? 我的回答是:过度. 好像我们形容一个人做事"太过了""走过头了""太聪明了",而事与 ...

  • 邱建生:过度教育可以休矣

    *来源:平民教育,作者邱建生 你问我用一个什么词可以概括我们这个时代? 我的回答是:过度. 好像我们形容一个人做事"太过了""走过头了""太聪明了&q ...

  • 学者:绝大多数人难以摆脱过度教育的状态

    一.理论分析 (一)过度教育的年龄效应 在个体职业生涯中,过度教育是短期性还是长期性现象?学术界对此的争论持续至今.持短期论的学者,认为过度教育是一种临时性现象.持长期论的学者认为,过度教育是一种持续 ...

  • 父母如何避免对孩子的过度教育

    我认为这是最尊重孩子成长规律的做法,因为如果哪一位父母或老师可以根据几道题就判断出一个孩子的优劣,他不是天才就一定是一位先知了. 在伦敦的日子宁静而又匆匆.秋天时,我收到了小斯宾塞从德比的来信,信中充 ...

  • 斯宾塞:父母如何避免对孩子的过度教育

    我建议所有的父母,不要太看重孩子的考试分数,尽管它是一个暂时无法改变的事实,「而应该更多地去关注孩子的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尽量留住孩子最宝贵的兴趣和同样宝贵的好奇心」.不要用分数去判断一个孩子的优劣. ...

  • 如何避免过度学习、过度教育带来的危害?

    Let You Down NF - Perception 魏韶华|绘 父母如何避免对孩子的过度教育 文:斯宾塞 图:Moise Kisling 我建议所有的父母,不要太看重孩子的考试分数,尽管它是一个 ...

  • 如何避免过度教育和过度学习

    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年4月27日-1903年12月8日)是英国著名教育家和哲学家,被称为"社会达尔文主义之父",一生荣誉无数,他的教育理念更是影 ...

  • 清末著名学者王权的教育生涯及其对天水近代教育的贡献

    王权(1822--1905),字心如,号笠云山房,伏羌县安山里水沟村(今甘谷县磐安镇南坡寺村)人,晚清西北著名学者,近代陇右诗圣,也是一位对天水近代教育做出卓越贡献的教育家. 王权22岁中举,参加会试 ...

  • 斯宾塞:避免过度教育和过度学习

    赫伯特·斯宾塞是英国著名教育家和哲学家,被称为"社会达尔文主义之父",一生荣誉无数,他的教育理念更是影响了英美教育界百年来的发展.在斯宾塞众多的经典著作中,最能体现他的家庭教育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