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内心丰盈的三部曲之二:满足需求
每一个温暖而有力量的人
都置顶了“只生欢喜不生忧”
文│无忧君
图│来源网络
原创│有态度更有温度
点击下方音频即可收听无忧君的声音
幸运的人会知道,幸运并不是富贵成功,抑或毫无痛苦地快乐着,而是无论喜怒哀乐,都被爱着。——熊德启
01
感知和发现自己的需求是我们觉知的第一步,很多人活得身心分裂,就是太用脑子去生活,而忘记了心。
明明心里很讨厌一个人,但是嘴上却一直讨好着。明明想拒绝不合理的要求,但却点了头。很多人表面上是沉稳内敛的,但是内心是奔放的。
我亲爱的一个朋友,就是父母眼中的“乖乖女”,但是不久前却自杀了。
生而为人,对不起。我不知道她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创伤,让自己放弃了生命。但我知道,分裂的人真的活的很痛苦。也许那种痛苦掩盖了生的渴望。
所以要想获得幸福,必须身心合一,从觉知自己的感觉开始,用心去感觉。
02
恭喜很多朋友,已经走在第一步的路上了,越来越真实的做自己,察觉自己的真实需求,不会再被“假自我”局限住了。那也有很多朋友好奇:第二步是什么。
今天我们就一起探讨第二步,那就是创造并满足自己的需求。
我们都会看到越来越多问题家庭的存在。很多问题家庭都是孩子用问题行为去召唤自己的父母,去呼唤爱。父母除了焦虑和难过之外,似乎看不到孩子的存在。
为什么孩子会用问题去召唤呢?因为正常的召唤渠道被阻止了。从正常渠道来看,当孩子一切都OK时,没有人会看见他,但是他渴望被看见,所以就会用极端的方式去让父母看见。
比如,孩子用辍学、厌学还有生病去博得父母的关注。可惜很多人都盯着问题行为去看,去评判和批评孩子,而看不到问题行为的背后是有问题的我们,而非孩子。
从来需要疗愈的是我们自己。心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孩子不过是让我们照见了我们自己。
03
需求也是如此,如果你看见孩子的需求,就能够很自然的满足这种需求,而需求满足之后就是放下了。
需求不会一直压抑着。但是如果这种需求不被看见,就会用另一种方式去让你看见,但这种方式一定是你不愿意看到的。
你知道,当孩子极度渴望一个东西又不被满足的时候,他会用什么方式呢?
那就是偷。偷偷地去做某一件,去满足自己内在的渴望。
有一次朋友问我,姐姐你小时候偷过钱吗?我说偷过,还差点被老妈打死。
他说他也偷过,那时候他跟我一样,我们都偷了十元钱,这在小时候绝对是大票。上学的时候他去学校附近的门市部买了一包零食,因为从没见过一个孩子拿这么大额的钱,下午放学他妈来接他的时候,被门市部的老大爷叫住了。当时他害怕极了。
超市老大爷说:孩子说这钱是他姑给的,你看,零钱找给你。
对,是的,谢谢你。
他母亲一愣,又很自然的把钱接过来,还给我朋友买了一包零食。
朋友边吃边哭,他妈妈问他,我又没说你又没打你,你哭什么。朋友泣不成声:妈,谢谢你给我留了面子。那是让同事印象深刻的一次,母亲保护了孩子小小的自尊心,也让他从此以后没有再发生如此行为。
04
同样的问题,但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我就没那么幸运了。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从母亲桌子上偷偷拿了十块钱,去门市部买了一包瓜子,回来被老妈发现了,一顿好打。
那时候我也害怕,知道自己犯错了,躲在东屋里不出来,我妈说,没事,你出来吧,我不打你。
然后我就信了,从床底下爬出来,给老妈开了门。老妈把我拽到院子里,摸起一个扫帚就打!印象里扫帚就快打断了,母亲换了一个棍子继续打。
其实,让母亲如此疯狂暴揍的还有个原因,是母亲边打边问:你屈不屈?就是你觉得自己冤屈吗?
那时候我还没聪明到懂这个词的意思,所以哭着说我屈!结果我发现我妈打我更狠了!赶紧说不屈。
许是看我太顽固了,母亲就一直打,一直打,直到后来打得没力气了,也跟着一起哭。这是我比较难忘的一次经历。提起来都觉得羞愧,始终觉得那是我的一个污点。
以前别人说笑话似的提起这段经历,我都想找个地缝钻进去,但现在我释然了,我明白了,那时候的我不过是想要获得满足而已,不过小小的我不敢说,只能用这种极端的方式去满足。
05
事后,母亲问我:你想吃告诉我就行啊!我又不是不给你买,干嘛要用偷的方式呢?
是啊,直接跟母亲说就好了,为什么没直截了当说,而是要用这种方式呢?
因为我以为母亲不会同意,所以我不敢说。
为什么我就认为母亲不同意呢,因为之前有一段经历让我认为:我想要好吃的是不被允许的,所以我要用别的方式去满足。
这次经历是发生在姥娘家。记得小时候沿街来了货郎推着小车在叫卖,那是第一次看到糖酥棍——是用玉米糊和糖做成的一种酥脆小吃,那个香味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小时候没有钱去买,印象中姥娘家所有的东西都是用粮食换来的。
货郎说可以拿东西换,我就拿了姥娘一个酒瓶子换了四根糖酥棍,等姥娘回来发现了,把我打了一顿,直到现在我都不怎么买糖酥棍来吃了,但我也忘不了它的味道了。姥娘说,你知道这个空酒瓶能换多少有用的东西吗?就被你给浪费了,不会过日子!
在贫穷年代,你有吃好吃的需求是不被允许的,因为我们的日子太穷了。
因为这次挨打,我不会用正确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需求,而是换了一种方式,那就是偷。我感觉这底色影响我很深,因为穷你不配得到太多美好。
也是这次经历让我感受到:如果别的类似要求不被允许,孩子就以为其他要求也不被允许,就不敢跟父母提。
06
当感觉需求不被允许的时候,就需要非正常的手段去满足,然而感觉是如何被压抑住的,又是怎么消失的?
一定是在你提出来之后被压抑住了。
—— 妈妈,我想……
—— 想什么想?不知道家里穷?不知道我忙,你怎么那么不懂事呢!
这样的对话司空见惯,孩子为了生存,要么麻木自己的感觉顺从父母,要么告诉自己,我不需要相信自己的感觉,那都是不合理的。
如果感觉太强烈怎么办?那就通过别的方式去满足,就像我偷父母钱去买一包小小的瓜子一样。
通过对非正常满足方式的探讨,也给我们提一个醒,那就是——在及时看到孩子需求,认同孩子需求后,要用合理的方式去创造和满足孩子的需求,需求被合理满足后,就会被孩子放下。
创造条件去满足,不是说过度去满足,这个满足要有一定的条件。如果条件不满足,我们可以真实的告知孩子。
其实只要做好第一步,孩子能感受到不管需求是不是满足,父母都是爱他的,孩子也就不会纠缠不休。所有的哭闹不过是爱不被满足的表达,我们要读懂孩子行为背后的深层需求,发现它,及时回应它,并创造条件满足它,相信这个过程也是爱流动的过程。
一生爱富足的孩子,以后的路都会特别好走。愿我们从发现自己需求开始,创造并满足自己的需求,寻找内在的富足感,你会打开生命新的篇章。
只生欢喜不生忧,有态度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