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药三分毒”是真的吗?

“是药三分毒”,你听说过么?

很多人出于这种恐惧,加之某些西药伤肝伤肾的副作用“深入人心”,导致生病后不敢吃药,企图等其自愈,却往往耽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到底这句流传已久的古话是对还是错呢?

中医上对“毒”的定义是这样的:

第一,药即“毒”,“毒”即药,“毒”为一切药物之总称。

第二,“毒”指药物的“偏性”,常用药物来“以偏纠偏” 和“以毒攻毒”。

另外,古代人们所说的“三”实际指的是多数,比如三思而后行、三令五申。“三分毒”也是一样的用法。

这句话最早出自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药方》自序中,全句是:“凡欲治病,先以食疗,即食疗不愈,后乃药耳,是药三分毒”。

这里的“毒”其实指的就是药物的偏性。

比如说:如果一个人脾胃虚寒,大方向上是要用温热的药来治疗,这个“温热”就是药的偏性,只不过我们把这些偏性称之为“毒”。

再比如生姜辛辣,“辛辣”就是它的偏性;大枣甘甜,“甘甜”也一样是它的偏性。

中医在临床用药上也都是取其偏性,用以祛除病邪,调节脏腑功能,纠正阴阳盛衰,调节气血紊乱,最终达到治疗疾病、强身健体的目的。

简单来说,就是“用药一定要对症、适度且当机”。

比如大米,在饿的时候吃,就能帮助解决饥饿问题。从对症这个角度讲,大米就是药,治疗你饥饿的药,这就是“对症”。

所以,“是药三分毒”的意思,其实是:

药物都有其偏性,它的使用要当机,而不是大家理解的所谓的不良反应。

其实,中医临床中有很多用大家眼中的“毒药”治好重病的例子。

比如砒霜,自古以来都被认为是一味剧毒的药,然而临床上却有不少用砒霜治愈白血病的例子。

现代医学也证实了,三氧化二砷,也就是砒霜,是药剂中治疗白血病的有效成分,其对急性早幼粒白血病(APL)患者最好。

类似这样的例子,临床中还有很多,它们其实都是治病用药要当机的典型体现。

相信现在大家就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是药三分毒”。

此时就要说一下我们的热泡茶了。

小主千岁的五款养生热泡茶,均化裁自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里的经典方剂,同时结合现代人体质特点精确配伍而来。

其中的配伍本身就是偏性小的药材,同时也是食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药食同源”。

相信在大家的认知中,相比较而言食品是最安全的。我们的热泡茶就是国家食品级的产品,并已通过国家及第三方(ICAS 英格尔)的专业检测。所以,小主千岁的热泡是安全可信赖的,大家可以放心饮用。

敲黑板:小主千岁的热泡茶属于食品饮品,不是药品噢。

最后,在日常生活中,建议大家生病时及时就诊,严格遵循医嘱,按时、按量服药。

一般中药服用时间是在饭后10分钟到1小时之内,饭后喝药能减轻药物对胃黏膜的直接刺激,保护我们的脾胃。

希望大家能够受益于正确的养生价值观。我们明天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