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木寸心姚宝熙

寸木寸心姚宝熙

                刘鑫

在金华,人们都会知道有这么一个老人,他为集体、为村民慷慨解囊,捐资助学、回馈家乡,捐款达到了1500万元。而他自己的一根皮带用了20多年,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网红人物,在社会广为流传。散尽千金为故里,守得清贫过一生。这位老人的善行义举,就是一束光,照耀着道德星空,他的质朴大爱感动全国,入选5月“中国好人榜”,为金华好人的不断出现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位老人是谁?这位老人就是兰溪市兰江街道姚村村的姚宝熙。

说起姚宝熙,我也并不陌生。早在2013年,兰芝风情线开工建设,我在兰溪市龙山姚家酒厂老总姚亚文的邀请下,认识了姚宝熙老人。

姚宝煕,1934年出生在兰溪姚村。1952年,他离开兰溪外出求学。虽然出走快半生,但姚宝煕从来没有忘记家乡兰溪,没有忘记养育过他的村庄。如今,老人已近90高龄,但他始终没有停下回报家乡的脚步。

榜样的力量   

姚村位于兰溪市郊,该村山水环绕,景色秀美,全村建筑大多坐西朝东,据说有迎风朝日兴盛的含义,青砖白墙灰瓦马头墙风貌依旧,明清徽派古建筑占村庄百分之四十左右。地形呈长方形如船状,地势西南略高渐斜向东。村东山峰群叠,村西丘陵起伏,潆溪穿村而过,村内陆势平坦,村庄古色古香,典型的城市厢房。全村人口1406人、406户。2013年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

自清代以来,村人因经商、行医赚钱以后,回家营建房舍,始成现在古村落。姚村现存建筑大多为清末至民国时期,道路布局,如“井”字形,背靠龙山、前临潆溪,为居家理想之居地,村落现有古建筑围绕前、后塘而建,有宗祠、庙宇、戏台、凉亭、民居、桥梁等60余幢。主要文物古迹有存德堂、如德堂、崇德堂、逸志堂、永庆堂、萃德堂、齐政堂、文三公厅、慎德堂,俗称花厅、雨台、锁潆桥等。姚村古建筑雕刻精细,为兰溪民国时期雕刻精华之所在,1992年12月12日,被兰溪市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曾荣获金华市“村庄整治示范村”、省级“文化示范村”、金华市“春泥计划”工作先进村、“浙江省卫生村”等称号。

兰溪龙山姚的辈字也是一五行派字,请龙山姚宗亲补齐“火”偏旁的辈字。

姚村(龙山)始祖万六公,讳烈,于南宋景炎年间从绍兴西迁居兰邑(今兰溪)十六都四图龙山(陇山),至今七百余年,已传三十代,人丁兴旺。

浙江兰溪姚村在宋景炎年间由绍兴西迁于此,村名原叫“夏宅”,后来以姓氏最多的姚姓改名为“姚村”。

姚氏先祖仁德绵嗣,明清构筑祠、庙、堂、宇计二十六座。岁岁月沧桑,现尚遗下陇庙、存德堂、(如德堂火灾重修)  崇德堂、 齐政堂、雨台等十多座,以及清代宅第等建筑,被列为兰溪市重点文物,于一九九三年在井头面树碑保存。

姚村姚氏自始祖万字辈始,前20个字辈是:万千肆增再,福宗瑞文行,孝友睦姻任,圣敦让贤良。后来续增20字:基锦津松焕,坤铨泳桂煌,型铭深梓炳,培钰汉槐。后20个字辈是五行字辈,取土-金-水-木-火相生、生生不息、宗族兴旺之意。

始祖万六公,讳烈。六传至福三公及其子宗字辈,姚族大发。宗八公育五子,首分宫商角.徵羽(瑞字辈)五派;商祖至孙辈行一公有三子,再分天地人三支(孝字辈);角祖传儿文字辈,又分松竹梅三支。至今姚氏已历七百余年,延三十代,人丁兴旺。

姚村前绕潆水,后倚龙山,山水毓秀,人杰辈出:

明代敬泉公(姻悲),创办豸山书舍,县志记载其事迹。

清代名医凤山公(贤字辈),医德高尚,名驰省内外。

晚清至民国年间,商业巨子坤鏊公(津字辈)乐善好施,广为公益,备受陈仪,刘焜等撰文赞颂。

姚炳圭书画与童之凤、柳屏山齐名,被誉为“兰溪三杰”之一。

更有黄埔军校三期生姚世昌。姚世昌(1903-1925),少敏慧,磊落不羁。原就读于浙江省立第七中学(金华),因罢课反对学校尊孔崇经,被开除。民国14年(公元1925年)辗转至广州,入黄埔军校,是第三期生。中共党员,在北伐战争中为国捐躯,是革命烈士,蒋介石曾赠匾(原匾已毁坏,后刻)。

姚村是一个非常注重堪舆的村落,《华中建筑报》有《风水观念影响下的浙江民居传统》一文就引用过当年姚村始祖择地建村的概况“姚氏阳基自柱竿山中,……转坤申土星,命名龙山,脱落五支,杜撰五指,犹如金龙献爪之形,后有黄土山为屏,前有小青山作案,左迥仓山,右抱象山,并耸狮山如华表。天开于北,地闭于南,小溪一带,水纳乙辰,从丁未而出。此龙山之大观也。……至福三公插藏龟山,得发族之地,于是人丁繁衍,富贵吉昌,才建宗祠以关水口,东佐锁潆庵,西造锁潆桥。今左增文殿,右改武宫,姚氏阳基不且益胜哉。”如今村中保留下五十余幢清代建筑,以月塘水系附近的齐政堂、崇德堂、奉政第和古戏台为中心,依地势呈辐射形分布,整体感较强,所有建筑都饰以粉墙黛瓦,清新秀雅的江南格调。祠堂类多用高大的牌楼式门面,门楣上多书写庄严之辞,如齐政堂的“瑞叶三斯”和崇德堂的“颂叶三斯”,三斯即“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有“落叶归根”之意。民居类多有影壁,大门内墙设金鼓架,天井狭窄,楼屋高大,檐下木雕繁缛。村中错落有致的马头墙是一道美丽的天际线,只可惜几座现代建筑突兀的屋顶打破了原有的和谐。

姚村的古建筑远近高低,错落有致。村中有一条潆溪蜿蜒而过,两岸架着锁潆桥、荷花桥等六座古桥,增添了一番小桥流水的古韵。站在锁潆桥上放眼望去,一幢幢白墙灰瓦马头墙的徽派建筑,仿佛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卷,在阳光下显得特别古朴、静美。

姚村教育起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姚敬泉创建的豸山书舍。敬泉谢世后由其长子尚道、三子尚贤继承,延续到清顺治年间。此后村中设馆办私塾,晚清时在萃德堂办群英小学,民国二年(1913)在姚氏家庙创潆溪两等小学,民国二十七年(1938)秋办潆溪完全小学(即今殿山小学),数百年来未曾间断。在科举时代,当地就培养了不少秀才、举人乃至进士,到了当代,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姚彦、物理学家姚爽、复旦大学教授姚纪花等均从家乡的基础教育起步。在当地文风熏陶下,小小的姚村出过一些人才:譬如姚坤鳌人称姚老坤,晚清在兰溪开创瑞享钱庄,又在金华开设裕享钱庄,操纵金、衢地区的金融,促进了商贸的繁荣。虽然颇有家产,但姚坤鳌富而不骄、热心公益、乐善好施,独资兴建了保存至今的慎德堂、衍庆堂,大手笔建了雨台、齐政堂和姚氏家庙(已被日寇焚毁),还出巨资捐助甘溪大桥、兰溪悦济浮桥、金华通济大桥建设。结识浙江省督军汤寿潜后,他又投资兴建沪杭铁路、浙江实业银行,受到后来浙江省主席陈仪的题词赞颂。姚世昌系黄埔军校三期,参加讨伐陈炯明时任师党代表,代理师长。他冲锋在前、身先士卒,不幸阵亡,被列为阵亡重要军官,授予“忠烈可风”匾额。

姚敬泉,字文蔚,生于明嘉靖三十年,卒于明万历四十三年。出身书香门第,素材之家,具有卓识,乐于公益,有功不自矜,有财不吝啬,是姚村古时之村贤,被推举为乡饮宾。平生孝友好善,怜贫济急,如对户衰而卖妻者,以资相赠其妻,得免夫妇分离。若遇荒欠之年,倾其粮栗以赈饥,乡邻沾惠者甚多。凡有争讼,则抒诚相劝而化解。明万历年间,为兴建姚氏祠堂,慷慨捐基二亩零八分,乐助其成。祠堂经一年多竣工,与姚见山及其兄姚文炳出力居多。越十年即万历三十年(1606),又力主倡修宗谱,命弟姚文昭及尚道、尚本、尚贤三子补遗详订而完成,公于族众启后。

平生重儒好诗书,课子成材。明万历廿八年(1600),在社山筑室,创办豸山书舍,延请名士任教,书声琅琅,桃李盈门,四方学子多肆业其间,为本村及邻里开智育才。

姚敬泉育有四子,长、次、三子皆邑庠生,幼子是太学生。兰溪刘邑侯在延宾席间,当众送匾曰“葛天逸叟”。金华府尊周奉提学道陈匾曰:“耆德”。赞老人贤德,隆老人懿名。享寿65岁。

姚凤山(1790—1857)名文之,字祥辉,号凤山,清乾隆五十五年生,咸丰七年卒,太学生。通晓文墨,潮夕攻研歧黄奥旨,遂成名医。为人好善,德行高尚,急病人所急,凡重病者就诊,犹己身受,悉心医治。如贫困病人求医,不要酬赀。年逾四十,游学河南,数年后返里,医道更精,驰名于远近,名宦显贵皆至就诊,断病正确,多为药到病除。并施棺多具,在县城首倡掩埋无人收验之遗骸。自清道光二十年(1832)至咸丰三年(1853)达二十多年间,很多尸骸均经其手,亲至现场检点掩埋。兰溪县主赠有匾额一方曰:“德及陈人”,予以嘉奖。浙闽制台刘总督送匾称其“理法精祥”。福建主管教育长官李学政,赠古风四首,内有二句曰:“神手隔垣治,余病君知情”,颂其医术。

姚坤熬(1851—1929)是桃村商业巨子,清诰五品奉政大夫,字步墀、号正型,生于清咸丰元年,卒于民国18年。出身贫寒,幼失怙持,性颖且勤,年少事谙,洪杨革命失败后,劫后余生,家境更为困难,年仅14岁即常往返余里,负米贩粜,以图生计。年余不幸又遭夫丧,经此颠沛困苦,益自奋发,随叔从商。处事以勤俭谨慎自持,不敢稍有怠纵,颇受店主倚重。在宁波线庄先任司帐,继任经理,若他人则愿以足,然其抱负实未伸展。深知商业之发达与否,全持金融之能流通与否,目睹“上江”(指兰、婺、衢三江上游地区)金融界之权,素操甬绍帮之手,对内陆商人缓急无动于心,是“上江”商业不振之重要原因。遂辞去经理职务,倾以多年积蓄,并获宁波巨商严康懋资助,回兰溪创办瑞亨钱庄,在金华设裕享分庄,以振兴“上江”商业。举凡沿江上下游地域之物产,均悉心研究,避虚趋盈,获利日丰,信用、声誉亦因之日高。先后与人合资开设金华瑞裕隆油行(兼酿酒)、乾泰裕酱园,兰溪大源布庄、洲上瑞和昌酱坊,金华、兰溪两地电器公司等企业。经本县清代解元刘治襄及卢琴卿介绍,认识浙江省督军汤寿潜(字蛰先),又投资兴建泸杭铁路及浙江兴业银行等实业。

姚坤熬赤手从商,渐致巨富,为兰溪县商界之雄。自奉俭朴,但为桑梓为社会公益事业却不吝巨金,贡献甚多。清光绪年间,建造齐政堂多赖其力。村边一带垒砌溪岸长约300米,村路平铺石板,以其资鸠工完成。民国14年(1925)动工翻建姚氏宗祠,历时三年多竣工,耗资甚钜,由其垫底,除独助全堂青石柱外,再资银洋24000余元(坤熬逝后,其妻张氏又助5000元在内),并献田产于公祠及齐政堂,供岁时祭祀、分发族人馒首、胙肉之用。

扶贫济困,不分亲疏。对穷而无告之鳏寡孤独,常予恤惠。喜庆婚丧力有不及而求助者,决不推辞失爽。若有田契、屋契抵押,至时难于还清,则无偿退退还押契于本人。对村人生活,首先 提倡并献粮菽率各殷户捐助余谷共积2万余斤,以济青黄不接之贫户,并为荒欠年岁作后备。去兰溪县城事后即在江岸建造凉亭一座,供等候乘船者及行人避雨。

办学育人,极为关注。命长子姚廷恺(邑庠生)在齐政堂坐馆,教读四书五经;三子姚元恺在宗祠创办潆溪两等小学,其办学经费无论多寡,均予补贴。尤重人才抚育,本县刘昆(字治襄,清解元,翰林院庶士)和卢庭翰字琴卿(清举人京师大学堂第一届毕业生),二人得其资助数千金而赖以学成。

民国初年,兰溪修建悦济桥,修竣后官塘,引水环城倒流至城北水阀门后沙溪,以及倡修甘溪大石桥等工程,均捐助巨资。民国11年,金华通济桥遭剧洪冲圮,由王国侦赴募捐,时在座多人都有难色,首由其笔书赞捐一千银元,倡诸殷户解囊,共得银六千余元,资助通济桥修复。民国17年秋,金华县复遭水灾,沿江芙峰、白沙二乡被害尤烈,又得其与兰溪县城严康懋,程锦堂等人集资四千余银元专赈,使该二乡无数乡民得赖生后。

姚坤熬既富更善,为全县城乡所敬仰,为金华、义务、东阳及衢州等地所知名,金华县长姚端、兰溪县长王懋勤均有题词赞颂。终年79岁,安葬于象山,其墓冢是石雕所构筑,远近来客至瞻仰,惜被毁于“文革”。

当时浙江省主席陈仪送像赞曰:“惟公惟明,惟俭惟勤,曰寿曰富,即果即因。善行化俗,古道照人,慈祥蔼蔼,如气之春。

姚文基(1902—1944),字志棋,号献传,出生于清光绪廿八年。敦厚好学,幼怀抱负。民国6年(1917),与同村姚世昌就读于金华第七师范学校中,受“五·四”运动影响,积极参与学校改革维新,被校方当局开除。旋赴杭州师范学校旁听,后毕业于杭州三才中学。先后任杭州公路总站站长,江苏省建设厅、交通厅业务股长,南京公路局局长,福建运输公司经理等职。领衔负重,廉洁奉公,对整治发展当地交通事业,成绩卓著。经其手所栽车祸公正理当,亲历者咸赞其德。姚文基身居外地,情系故土,热心家乡事业。北伐战争时,在家适遇直系兵败狼突,劫惊为患,经与村贤耆老,虚与周旋,送其出境,全村免于扰乱。民国27年,创办潆溪完小,独助桌凳40套,冠为校董。上下公认其清廉持重,处事公正,业绩堪嘉。父亲去世时,国民党元老陈果夫曾致挽哀掉(挽联收藏在市公安局)。

民国33年农历5月,随押车队赴渝,途径衡阳,适遇日机滥炸,染病缺医而逝,终年44岁。

姚炳圭(1885—1951),字秀党,号允恺,别名纯臣,自号最乐轩主人,出生于清光绪十一年,光绪末年秀才。民国元年(1912)与姚元恺就读上海法政大学,翌年孙中山先生曾来校动员革命,因虑父丧、母老、弟幼等家务牵累未克参加。民国4年春,毕业于该校,获刑事、民事、国际、公法、经济诉讼等六科文凭,本可申请开业律师事务因生性绌于词令,不善为政,遂奇所学从商,在兰城西门开设中英药房,经营西药。平生酷爱丹青,业余作画自娱,擅长飞禽走兽,尤以画虎为传神之笔,与当时白露山樵童之风、兰城柳屏山合称兰溪书画三杰。后改药业为酱业,在洲上瑞和昌酱园任协理,公余以书画为乐,其书画流散兰北甚多。民国36年,在白露山慧教禅寺创画神佛故事,留笔于该寺垩壁,并有书法题匾。1951年农历2月,卒于洲上瑞和昌酱园寓所,终年67岁。生前为人谦让忠厚,卒后附近居民捐墓地一块,安葬于密山。遗著有《最乐轩诗草》与印谱二册,已失。

姚金聚(1885—1963),又名树炎,乳名成家仂,生于清光绪十一年,十三岁师业东阳花雕,聪慧苦学,艺成且精,待人诚恳,为同行所尊重。民国16年(1927)被选为兰溪县木雕同业公会兰西分会会长。

金聚一生作品甚多,有龙头、龙亭、銮驾、“百工艺”、“百工屏”、“百工床”、“千工床”及山水、花草、飞禽、走兽、人物等数以千计。既擅雕刻花草鱼虫、飞禽走兽,尤工系列人物群像。祭祀品《三国演义》中的五虎上将,《说唐全传》中的十八英雄、三十六兄弟等,服饰神态各异,无雷同感。先后参与三泉村将士厅、游埠马夫殿、朱家大厅、姚氏宗祠等建筑雕刻,其工艺以白露山慧教禅寺元宝桌“西游记全图”最为突出,从唐皇送唐玄奘上路起,一路历尽艰辛,遭遇“九九八十一难”,直至功满取回真经止,雕刻精细,造型别致。

姚村雕花工艺,以金聚为始,世代相传,现有15人从其业,技艺亦日益精湛,1984年,兰溪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告天牛腿、狮子等浮雕出自其子姚贵勤之手。1987年后,姚村木雕作品推荐出国,被视为精品。

蒋琴海(1894—1980),祖籍东阳,出生于清光绪廿年,随父定居姚村,业篾工。其手艺是篾工中的佼佼者,特别是作编工艺之精湛,为同行所赞美。由其编织的殿山胡公庙的一对掌扇,上有龙凤图案,竹篾极细,构织精妙,神态逼真,为四方村民所称赞。马灯中之篾制马匹,经其设计改进,马头形似直马。供堂室装饰竹编对联、公关像等,字迹神韵酷似书画真笔。蒋琴海终于1980年,享受87岁。一生中所制作的多件竹编艺术品,已经散失,现仅留竹屏风一座。

姚贻庆(1916.5-2012.3.20):字渭之,画室名曰:“艺兰之室”、“怀桂斋”,自幼喜诗书、爱收藏。擅长山水(用笔苍劲老练,墨色浓淡变化有序,格调清新滋润,追求重神似而不拘泥于形体)、松梅、花卉和书法(线条遒劲,用笔泼辣,方中寓圆,气韵纯古)。出生于兰溪市姚村,他7岁时由母亲开始启蒙习教绘画、书法,对于绘作颇有灵气,于是家中收藏名家作品时常学而为师、临池摹碑、读四书五经和古文诗词,父亲也时常购买名家书画教之鉴赏,使其打下深厚功底,亲带其与习作送于省市内名家面授指正,并在姚贻庆18岁时正式行拜师礼于著名书画家蒋莲僧(同年黄宾虹)为先生,1937年肄业于杭州国立西湖艺术专科学校。1938年9月底至1946年7月在当地任小学校长、简师及县立中学美术教师,蒋莲僧先生也经常为座上客指点名画名作指评,往返省城市域展览购画品读;1949年解放后与友在兰城开设大众书店。在此期间为响应当时市府举办演剧、歌咏书画义卖活动、筹款支援南下大军,以所藏书画50多幅捐献,同年任兰溪市第一界人民代表,1950年4月参加兰溪新华书店工作。6月调金华新华书店工作。与画为友辛勤耕耘画坛九十七年(中国美院寄校友录一批名家为之画友),现为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金华市美协顾问、收藏鉴赏家。我国著名美术史论家、画家、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王伯敏教授曾这样评价姚贻庆的作品:“先生所作山水,笔墨精到,内营丘壑,自成一格”。并有画册《姚贻庆书画作品集》出版。

姚彦,民国27年(1938)生,196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系,现任该校微波与数学通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无线电电子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通讯学会高级会员。

在数学通讯领域有30多年研究与数学工作历史。60年代参加我国第一代数据传输系统研制,完成采用相位键控技术的数传机,用于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过程 。70年代,主持研究开发五种数字微波通讯系统,获国家级、部委级科技进步奖多项。国家专利二项,先后移交有关企业,共创产值近亿元, 其中电平复用多通道传输技术,属国际首创。1986—1990年,主持两项大容量数字微波的国家七五科技巩关课题,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在主持国务院下达全国卫星应用试典工程中数字群路卫星通讯任务,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目前正从事个人通讯及宽带光纤传输方面研究工作。

在数字通讯领域发表论文40多篇,出版专著三本,其中《数字微波中继通讯工程》一书 ,由中国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收入中国通讯学会主编的通讯工程丛书。因其在军事通讯领域作出多项贡献,1991年获国防科工委首届光华科技一等奖。1992年被授予有突出贡献的国家级中青年专家称号。1994年选入美国纽约市科学院院士,同年聘任金华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

姚爽,字劲秋,民国28年(1939)生,1956年毕业于金华一中高中部,被该校授于最优秀学生。196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分配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二中学任物理教师,教导主任,后任乌鲁木齐教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特技教师。是中国物理学会会员。致力于新疆教育事业。

姚强,字克克,民国34年(1945)生,1968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畜牧兽医系,被分配新疆喀什自治州牧区任兽医,后任阿克陶县副县长。1991年调任新疆乌鲁木齐市建设兵团农垦进出口公司商业分公司总经理,常驻独联体、俄罗斯、阿拉木图主持外贸工作。1994年调乌鲁木齐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进出口总公司总经理,开拓地区科技事业。

姚贻欣,民国25年(1936)生,1958年毕业于西安石油专科学校,系石油天然气开采专业,被分配华东石油勘探局工作。1978年任胜利油田总调度室工程师、副主任工程师、副总调度长。1988年任胜利石油管理局高级工程师,聘任为《石油技术》杂志编委。现为胜利石油管理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胜利油田建设项目经济技术评估咨询公司副经理,总工程师,中国科学协会会员,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员。

在上海天然气试验队任工程组副组长期间,先后革新技术成功,使功效提高二倍,获1960年华东石油勘探局个人技术革新奖。在担任工程技术员时,为油田会战提供科学依据,连续三年被评为战区红旗手和先进团支部书记。

在试采指挥部和油田任总调度期间,受石油工业部领导多次表扬,其经验在全国性石油总调度长会上先后三次做典型介绍。现负责编辑《经济信息选编》40期,50多万字。

潘仙花,民国21年(1932)生,尊敬老人,孝顺公婆,为村人所称颂。仙花是厚仁村人,1950年婚适姚村姚宝善为妻,持家勤俭,又操农务,敬重瞎眼公婆,饮食起居,照顾周到,豪无厌烦之色。二年后,公公去世,婆婆既瞎眼又瘫痪卧床,行动不便,更殷勤关切,问寒问暖,洗衣褥清睡铺,无不细心照料;一日三餐,不论菜肴粗细均与婆婆同食或送至床头,从不冷淡老人。就是三熟大忙季节,自己虽然疲惫不堪,但照顾老人如常。1989年婆婆去世,享受102岁。

仙花孝顺公婆四十一年如一日,村民人人称颂,连续当选为殿山乡第八、第九、第十届人民代表。

洪连弟,1952年生,厚仁镇王石宕村人,1972年与姚村姚坤弟结婚。婚后不分寒署,长年赤脚与丈夫操劳农业。在家则忙于喂养猪禽及家务事。连弟为人善淑,息事宁人,敬重婆婆,从不与邻居吵嘴。而其婆婆胸窄心偏,对待媳妇不合情理,如连弟从田间劳动回家,婆婆早将干饭、鲜菜收藏,让媳妇吃冷粥、锅巴,经常如此,洪连弟从无怨言。一次从田间回家,由于劳累过度,鼻孔出血,丈夫为妻买回一瓶汽水给喝,并劝其休息,却被婆婆连瓶摔碎。为此母子发生口角,连弟却劝丈夫忍让,以免是非。孙子渐长懂事,见祖母苛刻其娘,近乎虐待,亦与争吵,连弟即拦阻儿子说:“你祖母年老了,在世已很难得,要礼让老人。”

婆婆许海妹现已年逾八旬,常去村老年茶室喝茶看电视,若是黑夜雨天,洪连弟不计其愆,即去茶室,待婆婆看完电视接回,耐心安排其入寝。洪连弟为人善良、热爱劳动、勤俭持家、孝敬婆婆为村人赞扬。1995年秋,受女埠镇人民政府、镇老龄委通报表彰。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公德善行在姚村这片土地上结出了丰盛的果实,足见姚村世代公德文化的深厚底蕴。姚宝熙正是受到村里榜样的熏陶,发誓像名商姚坤鳌那样为公益事业资助钱财……

“潆水潺潺绕古村,风荷雨露泽儿孙。龙山文脉长相继,淳厚民风万世存。”一位诗人写的《潆溪风荷》,盛赞兰溪市兰江街道姚村村容村貌与村风民风。是的,姚村是兰芝风情线上一颗耀眼的明珠,文化底蕴深厚,原生态景观众多,人文资源异常丰富。

 开启捐款人生

1935年,姚宝熙出生在浙江省兰溪市兰江街道姚村的一个贫困家庭,从小可以说苦贯了,生活的不易和艰难,知道过日子的艰辛。年幼的时候,学费均由村中贤达长辈资助。正是小时候乡亲们的好心资助,让他从小就种下了“善”的种子,并开花结果。

“我在祠堂里念过一年书,学费全免,还有文具发,小学毕业还给一斤肉,过年还发馒头……”虽然年近九旬,姚宝熙一直记得小时候村里贤达长辈资助他免费读书的情景。

1940年,7岁的姚宝熙在村中姚氏宗祠读书,仅仅过了一年,侵华日军攻入兰溪。年幼的姚宝熙因此辍学,与家人逃亡在外。回村后,他发现,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祠堂被烧毁,姚宝熙痛心疾首,也埋下了有朝一日重振家乡的种子。

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从小,他就刻苦学习,18岁那年,他以优异成绩进入了兰一中,21岁,他又考入西安石油学校。“这个学校在金华就招100个学生,我很幸运就是其中一个。”姚宝熙说。毕业后,他就被分配到石油工业部华东供应办事处工作,先后又在上海、天津、北京等地工作,离乡最长的10年,他甚至拮据到缺少路费而无法还乡。现为中国石油物资装备(集团)总公司一位普通的退休职工。退休后,又开始了二次创业。

他年少时因求学离开家乡,但再他的心中,从来没有割断和家乡的这份情感。家乡的一草一木,是他漂泊在外的牵挂;家乡的一砖一瓦,会时不时钻进他的梦中。因而姚老一口乡音至今没改,满腔乡情还是不减。

正是因为对家乡的这份眷恋,2002年,在上海工作时,姚宝熙从一个家乡老友口中得知,兰溪要成立慈善总会,老友问姚宝熙,要不要一起做,姚宝熙二话没说,一口就答应下来,第二天就便化名“木寸”,开始了对家乡的捐助。这次向慈善总会捐赠了60万元,这是他几乎所有的积蓄。

         捐资老年宫

从这之后,姚宝熙就与慈善公益打起了交道。姚宝熙老人或许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有出名的一天。一段时间过去,60万元捐款没有用掉,他就和慈善总会商量,给兰溪建一座老年宫。说起捐建老年宫的出发点,姚宝熙老人说得很简单:“我也是老人,让老人有个地方去。”

2004年,姚宝熙以“木寸”的名字给位于兰溪市和平公园的兰溪市老年宫建设捐款150万元,之后又追加捐款至300多万元,让城里的老年朋友从此有了一个高规格的文化活动中心,并通过自己的人脉关系,找了设计团队建设,还找书法协会的朋友题字,让城里的老年朋友从此有了一个高规格的文化活动中心,这在全省都是为数不多的老年活动场所,现在每年来这里参加活动的人数在18万人次左右。“这个老年宫建设好之后,我特别开心,带了不少朋友前去参观。”姚宝熙说。但这些朋友中,谁也不知道,这老年宫是他捐款建造的。

如今,姚宝熙前后捐资300万元新建的兰溪市老年宫安静地矗立在兰溪和平公园旁,里面有阅览室、台球桌、乒乓球桌、健身房、小舞台、说唱角等文体设施,每年迁来参加活动的老年人达18万人次,成为全省为数不多的老年人专属活动场所。

耗尽毕生积蓄,姚宝熙却觉得自己的精神无比富足。“当下拥有的金钱并不是财富,钱只有花在大家身上才更有意义和价值。”他想起16年前的一天,那是母亲离世的前一年,70岁的自己带着91岁的母亲来到兰溪老年宫——
    姚宝熙问母亲:“姆妈,这里是给年纪大的人嬉的,好不好?”
母亲连连点头,说:“好的,真好。”
    姚宝熙说,虽然母亲并不知道,这是她儿子出资修建的,但她脸上像孩子一样的笑,永远印在自己心里。

姚宝熙不仅捐款建造了老年宫,还在兰溪市慈善总会设立了“木寸”助学专项资金,每年以专项基金收益的5万元用于资助兰溪市第一中学特困生和品学兼优的学生,截至目前,这项活动已持续12年,资助学子达816名。

听说兰溪一中要迁建,姚宝熙毫不犹豫地给指定账号里汇了一笔款。

家乡的殿山初中是位于城乡接合部的中学,听说学校有一些孩子家里经济条件困难,姚宝熙又和孩子们结成了助学对子。

姚村的老人们过重阳节时,姚宝熙也会送上自己的关怀。他说,自己有退休金,不愁吃穿,理应多帮助一些困难乡亲。

兰溪一中共有12届816名学生接受过“木寸”奖助学金的资助,如今,他们有的已经为人父母,有的已经走上了工作岗位。但是在当时,却没有一个人知道,究竟是谁捐助了这一笔助学金,让他们能够顺利求学。不过,在这些学生们的脑海中,却记住了一个名字“木寸”。

“他的这笔助学资金,不仅给学校和学生带来物质上的支持,也给学生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学生们在日后成才有了经济能力后,也会向他学习,回报母校,回报社会。”兰溪第一中学副校长郑伟新说。

2002年,姚宝熙得知兰溪市慈善总会成立时,决定以“尧村”的名义捐款。有朋友提醒他,“尧”与“姚”谐音,肯定有人认出来。于是,他索性把“尧”去掉,将“村”拆成“木”和“寸”,有一寸木头之意。他觉得,一寸木头虽然不大,但多少有点用,比如用在小板凳上。
    “木寸”二字别有深意。“木寸”,合起来就是一个“村”字。想必姚宝熙老人在取这个化名的时候,一定想起了童年时,家乡那个诗情画意的村子。而这个“木”字,或许正是当年离家,亲人为他送别时,所偎依的那棵村口的大树吧。其实,姚宝熙老人并没有想得那么复杂,他说:“化名'木寸’,只是把我自己当作一寸木头,算不上参天大树,只是对社会和家乡尽寸木之用。”

一寸之木,比不上参天大树,却能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撑起一片天空;一寸之木,谈不上有何大作为,却能在合适的地方成就一番精彩。

在“木寸奖助学金”的介绍中提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寸木,虽微小,但却可成钉而成大厦”,这正是“木寸”老先生的初心。因此,“木寸”不仅是老人为自己取的一个别名,其实也蕴含着老人对慈善、对做好事的一种观念,他也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这种观念。

节衣缩食“一掷千金”为家乡

在外游子,最牵挂的莫过于家乡。在姚村,姚宝熙也在村里设立了30万元的助学基金,用于帮助家庭贫困和学习优秀的学子。姚村的老人们过重阳节时,姚宝熙也会送上自己的关怀。他说,自己有退休金,不愁吃穿,理应多帮助一些困难乡亲。

“因为清贫,我的童年是自卑的,是读书改变了我的命运。我希望现在的孩子能够不忧虑自己的学费开销,只想着争先恐后拼成绩。”这正是姚宝熙设立奖助学金的初衷。

姚村村民姚庆丰年长姚宝熙一岁,两人从小一起长大、读书。“在设立兰溪一中'木寸’奖助学金的前一年,姚宝熙就在姚村设立了30万元的奖助学金,用于暑期姚村及周边村庄孩子的教学托管,并资助村中贫困学生,奖励考入重点高中和大学的优秀学生。”

姚村历史悠久,是中国传统古村落之一。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的古建筑——姚氏家庙,7年前进行复建,当得知修缮资金还缺口500余万元时,姚宝熙老人一人独捐400余万元。“在这个祠堂,我上了一年学,之后,日本鬼子来了就把祠堂烧掉了。所以一直到我们这个年纪,村里还没有祠堂。所以大家提议,我们要雪国耻,日本鬼子烧掉了,我们要把它造起来。”姚宝熙说。

祠堂开始修缮之后,姚宝熙还从临海请来了专业团队进行建造。“因为他常年在外地生活,就委托我们一起帮忙照看。”姚村村民姚国尧说,姚宝熙在村里德高望重,为村里建造祠堂投资巨额,大家都对他敬佩不已,都说要向他学习。姚国尧自己也是在姚老的精神下所感动,退休之后,他就天天往村里跑,还为村庄建设捐款近60万元。如今,这座名为“恭洁堂”的古建筑已成为方圆5公里内最大的公共文化礼堂,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在姚宝熙老人的脑海里,姚村的十厅三祠堂还历历在目,蜜枣时节,空气中甜甜的香味还念念不忘。他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把记忆中的古建筑都慢慢修回去,让古村落的宝贵遗产世世代代延续下去。在他这几年的努力下,已经修缮10多座古建筑,目前,工程队还在村里继续作业。“他是一位非常可敬的乡贤,在他的影响下,兰溪会有许多乡贤纷纷投入到家乡的文化建设当中,形成全社会推动兰溪文旅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兰溪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陈钟山说。

 做好事要“大气”

对别人,姚宝熙老人是大方得很;而对自己,他却是“小气得很。”

老人说,自己这些年的确做了一些公益事业,但这也是自己作为一名在外工作多年的远方游子,对家乡所能做的力所能及的回报,别无他意。

老人说,自己年少时从石油学校毕业后,一直在外地工作,和家人聚少离多,最长时甚至10年都没有回家看过一趟父母,所以现在很想为家乡做点小事。

姚宝熙说,现在子女都已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事业,他和老伴想叶落归根,回家乡生活。他们10多年前就商量,把自己这些年的积蓄能拿出来的都拿出来,为家乡做些敬老助学的公益慈善事业。

“钱财都是身外之物,够用就行,我如果把钱财留给子女,反而是害了他们。”姚宝熙说。

村民说,别看姚老一捐就是几百万,其实他生活很节俭的,身上一根皮带用了20多年,现在还在用;有时在家里喝点小酒,竟然是一块钱一包的糯米料酒,衣服也是好几年才买一件。老人把能省下的钱都省下来捐给家乡公益了。

“虽然老人有退休工资,前些年办小企业和理财也有些收入,但绝对没有挥霍过一分钱。”一位村民说。

村民又告诉我们,说村里一直有乐善好施、热心公益、惠及桑梓的传统。民国时,乡贤姚坤鳌给村里资助24000银元;4年前,又有一位晚辈姚景顺捐出100万元,成立了一个教育基金,专门资助村里考上大学的孩子们。

有网友好奇姚宝熙为何这么有钱:“捐了1500万元,他的钱从何而来?”姚宝熙有退休工资,但他并非豪门巨贾,1500万元捐赠源自日积月累,来自省吃俭用,也来自他的创业奋斗。

姚宝熙说,到现在他还没有退休,还会关注时事政治,以及财经新闻。对姚宝熙来说,一切的努力都不是为了衣锦还乡,而只为汇报桑梓。

2021年5月15日

(0)

相关推荐

  • 【兰溪行踪】 野狐山庄白鹭飞

    野狐山庄白鹭飞 兰溪市野狐山庄距离游埠镇1公里的刁家村的野狐山上,里面面积虽不大,却有着和别处山庄不同的风格. 我到过山庄可以说多次,这次是受老朋友邵伟荣和诸葛镇文化干部何寿松之邀,约请我兰溪市白露山 ...

  • 【行走兰溪】美丽岩头 青春绽放

             美丽岩头  青春绽放 云山街道岩头行政村,一片碧水浸润的土地.因山而秀美.因水而灵动.因文化而厚重.兰江滋养着这片沃土,以其独特优势培育了她细腻温婉.智慧包容的人文性格,孕育了灿烂的 ...

  • 【乡土兰溪】走进黄店都心村:都心布龙舞蹁跹

    走进黄店都心村:都心布龙舞蹁跹    兰溪市黄店镇黄店村,现辖原先的黄店.都心两个行政村.都心村建村历史较早,可以说在唐代就有这个村落了. 早在唐朝后期,公元835年(唐大和九年),"甘露之 ...

  • 【兰溪非遗】都心布龙舞

    都心布龙舞     2006年2月8日,兰溪市黄店镇都心村5年一度的民间民族"闹元宵,舞龙灯,迎吉祥"活动拉开序幕,前有4条布龙齐舞,后有185桥板龙灯相接,前后长达600米,经都 ...

  • 【家风家训】 走进毕家村:《璧峰毕氏宗谱》有族规

    走进毕家村:<璧峰毕氏宗谱>有族规 毕家村位于兰江西岸,距兰溪市区5公里,属兰江街道管辖,属富春江库区,与女埠街道接壤.地属丘陵,村域面积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61.5亩,人口951人 ...

  • 【乡土兰溪】芝堰古村概述

    芝堰古村概述 兰溪市地处浙江省中西部,属金华市,自古有"三江之汇,七省通衢"的美称.兰溪位于钱塘江的中上游.钱塘江的中游叫富春江.溯江而上,富春江在梅城古镇分为兰江和新安江.著名的 ...

  • 【乡土兰溪】走进兰江街道大路口村:村有古建筑徐氏宗祠

    走进兰江街道大路口村:村有古建筑徐氏宗祠 大路口村位于兰溪市兰江街道办事处驻地西面5000米.村民委员会驻水阁殿,因主村大路口得名.地属丘陵,区域面积2.32平方公里,有耕地233亩.辖水阁殿(红星村 ...

  • 【金华故事】姚村木雕枝艺(传统技艺)

    姚村木雕枝艺(传统技艺) 姚村的木雕工艺始于清光绪末年,延续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改革开放后,姚村花雕开拓了广泛的市场,其技艺也日益精湛.除了民用木雕外,还运用于古建筑修复.大型建筑配套.旅游胜地装饰及 ...

  • 【兰溪祠堂】西姜祠堂

    西姜祠堂    刘鑫 西姜祠堂位于浙江省兰溪市水亭乡西姜村最西端,背山面水,环境宜人,整个建筑群坐东朝西偏南10°左右,建成于明隆庆至万历年间,坐东朝西,占地近3000平方米,建筑格式采用前进开间11 ...

  • 【乡土兰溪】樟坞村与樟坞高腔

    樟坞村与樟坞高腔 樟坞村位于黄店镇政府驻地西北7000米.属山区,村民委员会驻樟坞得名.村座落于山坞之中,村内多樟树,故名樟坞.区域面积1.78平方公里,地属丘陵.耕地368亩,山地2287亩,水面1 ...

  • 【兰溪非遗】兰江姚氏红曲酒

    兰江姚氏红曲酒 兰溪市兰江街道姚村,始迁祖姚烈,万六公,南宋景炎年间(1127--1130)由绍兴迁徙兰溪瀫西姚村定居.为龙山姚氏. 龙山姚氏的来源出自妫姓.相传五帝之一的舜有生于若水,居于地丘的后代 ...

  • 【乡土兰溪】 走进许埠村:下陈村姚小元传承姚村木雕

    走进许埠村:下陈村姚小元传承姚村木雕 许埠村位于兰溪市兰江街道办事处驻地北偏西2500米.村民委员会驻许埠自然村,村以驻地得名.地属平原,区域面积0.95平方公里,有耕地545.87亩.辖许埠 .荸荠 ...

  • 兰溪通洲桥——东方版“廊桥遗梦”

    作者:花下 核心提示:通洲桥,位于浙江省兰溪市梅江镇塔山脚村,横跨梅溪,曾是金华.兰溪.义乌.浦江.建德五县间交通要道. 通洲桥,位于浙江省兰溪市梅江镇塔山脚村,横跨梅溪,曾是金华.兰溪.义乌.浦江. ...

  • 【兰溪美食】兰溪红曲酒

    兰溪红曲酒 红曲酒,兰溪人称"缸米黄",是当地人最喜欢喝的家酿酒之一,在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如果到谁家去作客,主人大多会以"缸米黄"热情款待. 兰溪缸米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