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年来无此灯 清初四僧之髡残(石溪)

髡残(1612~1673)为湖广武陵(今湖南省常德市)人,俗姓刘,字介丘。为僧后,改名髡残,字石溪,号白秃,又号曳壤(曳即古“天”字),别号残道者、白秃翁、庵主行人、电住道人、天壤残道者;晚年署石道人、石溪和尚;法名智杲、大杲。和石涛合称“二石”。

自幼虔心向佛门 剃尽青丝了红尘

  “髡(kūn)”即剃发,是古代剃除头发的刑罚。髡残取此名,与其削发为僧有关。据钱澄之《髡残石溪小传》载,髡残母亲生他之前梦见和尚入室,髡残稍长,听母说及此事,便认定自己前身为和尚。他少时聪慧,喜读佛书和临习书画,厌弃举业。父母为其议婚,坚不从命,曾向父母哭泣请求出家,父母不允。

(题画诗:绣岭宫前西日晖,忽惊岚气上人衣。人家隔岸留残照,楼阁经年掩翠微。游子不知秋已暮,蹇驴直与世相违。何当写我临流处,黄石桥头看钓矶。千尺飞流落半空,散为烟雨尽蒙蒙。草堂留在匡庐曲,头白归来睡霭中。)

明崇桢十一年(1638)初冬,髡残母亲病逝,他决意出家,遂自行剃发,时年27岁。出家后,髡残云游江南,向各地高僧参究禅学。他行游至南京时遇一老僧,攀谈中,得知老僧受云栖大师(即杭州云栖寺住持株红,别号莲池,门徒甚多)剃度,他便请老僧悬挂云栖大师遗像,拈香礼拜其为师,并由老僧取法名智杲,遂为云栖派僧人。

《草书陶诗》

  崇祯十七年(1644),清兵入关,国内大乱,烽烟遍地。髡残极痛恨异族的血腥征服,心向南明政权,曾一度参与湖南何腾蛟部的抗清复明活动。何腾蛟兵败后,髡残为避抓捕逃入桃源深山处,藏身荒山野岭三月。

《快雪时晴图》 《云房舞鹤图》

背景离乡栖南京 云游吴越慰禅心

  清顺治十一年(1654),髡残43岁时,离开湖南再次来到南京,驻锡于城南大报恩寺。住持觉浪禅师对他十分器重,邀其校刻《大藏经》,并奉觉浪之命主持祖堂山幽栖寺。祖堂山原名幽栖山,因禅宗四祖道信的门徒唐朝法融禅师曾在此修行,后改名祖堂山,为南京名胜之一。顺治十六年(1659),觉浪禅师圆寂时,遗命将其法偈及竹如意授于髡残。这意味着将整个宗系托付于他,以嗣曹洞宗上法座。但是,髡残最终却并没有继承法嗣。次年,他主动辞去幽栖寺主持之职,作行脚僧寻师访友,遍游吴越名山胜景,流连黄山,领略大自然的博大境界和无限生机,开廓胸襟,这番经历,为其山水画创作奠定了厚实基础。

《林麓乐志图》

  顺治十七年(1660)8月,髡残返南京,在幽栖寺附近的牛首山结茆独自幽居,静心修禅。幽居十年间,髡残除潜心读书、修禅外,便倾心于山水画的构思与创作,少有和外界来往,偶有交往者,也大多是前朝遗老、山林隐逸等志同道合者,如程正揆、张怡、周亮工等。

山水

  髡残因早年避兵祸于山林,遭风寒侵袭而身染疾患,晚年病势日渐趋重,令他在绘画时要承受更多的艰难、付出更多的心力。但他从不消沉懒散,始终信守“自强不息”的格言,只要病势稍减,就从事读书绘画。他自题《溪山无尽图卷》云:“大凡天地生人,宜清勤自持,不可懒惰。若当得个懒字,便是懒汉,终无用处。如出家人若懒,则佛相不得庄严而于家不能一钵也。神三教同是。残衲时住牛首山房,朝夕焚诵,稍余一刻,必登山选胜,一有所得,随笔作山水画数幅或字一两段。总之不放闲过。所谓静生动,动必作一番事业,端教作出一个人立于天地间无愧。若忽忽不知,惰而不觉,何异于草木!”这段文字可谓气魄伟大,堪为他一生勤奋不辍的写照,也足见其成功决非偶然。

品性清高堪博学 佛门内外皆钦敬

  髡残虽为蛰居山野的“布衣”僧人,但禅学修养却很深,因此到吴越之地后,深为觉浪等当时的高僧所器重;他品格清高,博学而工诗文,为当时文坛盟主顾炎武、钱谦益、张怡等人所钦佩,彼此多有唱和,可惜其诗作除留存于画作上的外,其余俱已散佚;他的山水画自成一家,被誉为“神品”,当时的书画家、鉴藏家周亮工、龚贤、陈舒、程正揆、石涛等人为之倾倒。可以说,髡残在当时南京佛教界和文艺界享有很高的名声和地位。清初的南京为东南最大都会,画家众多,髡残能够在这样一个人文荟萃之地独领画坛风骚,正说明了他的画“自成一家面目,迥出时流之上”。

《山水册》

  髡残行事自律谨严,其作画的过程,实为体验追求的快乐,以达致人格的完善。如他在《天都探胜图》中写道:“尝与青谿读史论画,每晨夕登峰眺远,益得山临真气象耳。每谓不读几卷书,不行几里路,皆眼目之见,安足论哉?亦如德云,尔当亲授受得彼破了蒲团诀时。余归天都,写溪河之胜,林木茂翳,总非前辈所作之境界耶!”他滞留黄山经年,目的十分清楚,即“掣笔寄食法海庵”,直师黄山天然造化,以提高自己绘画造诣。从髡残在《黄山道上图》(上海博物馆收藏)上的题语可知,黄山壮丽景观陶冶了他胸中的丘壑,笔墨由此而日趋精进,画作日益增多,其中以黄山为题材的山水作品不下十数幅;其作品的构图、笔墨为之一变,迥异于以往。

《山水》

  从髡残现存画作来看,其画风与元季四大家中的王蒙最相接近。王蒙号黄鹤山樵或黄鹤樵者,其画气势磅礴,纵横变化,离奇高妙;善用密体,有所谓牛毛皴和解索皴,渴笔与焦墨则有“干裂秋风,润含春雨”之感。而髡残的山水画中,构图繁复,气韵苍浑,山石皴法也多用披麻解索皴,笔法明显得之于王蒙。

《苍翠凌天图》

  如他的《苍翠凌天图》(南京博物馆收藏),崇山叠嶂几乎占据了整幅画面,山间古木丛生,近处茅屋数间,柴门半掩,远方山泉高挂,楼阁巍峨。山石树木用浓墨描写,干墨皴擦,又以赭色勾染,焦墨点苔;远山峰顶,以少许花青勾皴。全幅景物茂密,峰峦浑厚,笔墨苍茫,意境深幽。画面右上方的自题诗——“苍翠凌天半,松风景夕吹。飞泉悬树杪,清磬彻山陲。屋居摩崖立,花明倚涧披。剥苔看断碣,追旧卢余思。游迹千年在,风规百世期。幸从请课后,笔砚亦相宜。雾气隐朝晖,疏村入翠微。路随流水转,人自半天归。树古藤偏坠,秋深雨渐稀。坐来诸境了,心事托天机。”更为该画平添一种独特意蕴。

张庚在所著《国朝画征录·髡残传》写道:“石谿工山水,奥境奇辟,缅邈幽深,引人入胜。笔墨高古,设色精湛,诚元人之胜概也。此种笔法不见于世久矣!”直言髡残的画深得元季四大家的精髓。

《苇艇独钓图》

  髡残虽十分推崇王蒙,但并非因袭相承、食古不化,而是有他自己的风格,所作之画别有一种老辣、苍健的风范。如他的《层岩叠壑图》(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画中前后皆水,山峦起伏,重复层叠,远近分明,云壑幽深;一条山路自下而上,蜿蜒曲折;路旁房屋院落,历历可数。这种画法在明代已不多见。构图及用笔的方法仍似王蒙,但精神状态则已不同,显得异常的苍浑和老辣。他用干枯而松毛的笔法分披、勾点,轻重缓速,洒脱多变;墨色浓重而沉着,丰富而多层次。

《苍山结茅图》

  又如他的《江上垂钓图》,款署“庚子年石谿残道人”,说明此画作于清朝顺治十七年(1660)。画中一老者端坐于江边柳下坡地,全神执竿垂钓,旁立一童作陪。江水奔流,江的彼岸,则是山壑纵横,飞瀑流泉,山间云气飞动,古刹隐约可见,景致宜人。画树错落有致,姿态优美,笔力古健。画水线条细润流畅,气色清淡,流动因则透明。画山多用干笔皴擦,墨色交融,有浑厚感。图中自题曰:“大江之滨石壁之下,仰瞻高林,俯听波涛,不唯荡涤襟怀,实亦遗忘尘浊矣。”画与题相得益彰,意趣非凡。

《重岩叠峦图》

《秋虫豆荚图》

  张怡,字瑶星,号白云先生,南京人,著名前明遗老,工诗,明亡后寄住栖霞山寺,与髡残结为挚友。他为髡残所作《仿米山水册》题云:“举天下言诗,几人发自性灵?举天下言画,几人师诸天地?举天下言禅,更几人抛却故纸摸着自家鼻孔也?介大师个中龙象,直据祖席,然绝不作拈椎竖拂恶套。偶然游戏濡吮,辄擅第一……”直指髡残之诗写出了自己的性灵;赞他的画是直师造化、甚至比宋代米芾父子还好;誉他的佛学是直指本心,扫除文字,而没有出家人开堂说法的那种恶套。

《雨洗山根图》

被誉为“金陵八家”之首的画家龚贤极钦佩髡残的画艺,说:“金陵画家能品最夥,而神品、逸品,亦各有数人,然逸品则首推二溪:曰石溪,曰青溪;石溪,残道人也,青溪,程侍郎也,皆寓公。残道人画粗服乱头,如王孟津书法;程待郎画冰肌肉骨,如董华亭书法。百年来论书法则王董二公应不让;若论画艺,则今日两溪又奚肯多让乎哉?”评价当时的南京画坛数“两溪”成就最为杰出。

《山高水长图》

髡残最知己者为程正揆。既是湖广同乡,又同为佛教徒,都工诗书画。程为明崇祯进士,入清官工部侍郎。顺治十四年(1657)辞官后回到南京,与髡残成为好友。程正揆常去山中看髡残,即便遇他坐关,也排闼而入,常共榻通宵畅谈不倦,有次甚至把髡残拉出关来洗浴,一起扶杖出游,全寺僧人视为奇事。髡残到南京看病就住在程府,两人一起赏鉴书画,研讨创作,相互题跋,有不少合作的书画传世。程正揆对髡残的人品和画作评价极高。他在一题记中说:“石公作画如龙行空,虎踞岩,草木风雷,自生变动,光怪百出,奇哉!”又诗云:“石公慧业力超乘,三百年来无此灯。入室山樵老黄鹤,同龛独许巨然僧。”将髡残的艺术成就同巨然、黄公望、王蒙相比,推崇到极高地位。

一代大师西行去 留下谜团尚难知

《仙源图轴》

髡残的晚景比较凄凉,年老多病,加上早年的风湿病、胃病及疥癣不时发作,令他痛苦不堪。他在康熙九年(1670)所作的《山水册图》题诗云:“十年兵火十年病,消尽平生种种心。老去不能忘放物,云山犹向画中寻。”特别是他居住的祖堂遭受大火,将他收藏的佛书经卷和文具器物悉数化为灰烬,令他极为痛心。他在写给名僧些庵(郭都贤)的信中说:“大火之后,自己依旧是昔时一丝也无底人,几化异物去矣。”自后他身体越来越虚弱,疾病的折磨使他心灰意冷,平时交往的知心师友相继去世,程正揆又离开南京回家乡去了。他为此感到孤独、伤感,预感自己生命之灯即将燃尽,便将生平所喜爱的玩物和古铜器分散与人,还请一位画工,按自己构思作了一幅《罗汉出山图》,亲书一联于其上:“剜尽心肝博得此中一肯,留此面目且图在后商量。”自此绝笔,不再作画写字。康熙十二年(1673),61岁的髡残在昏昏然中圆寂,一代大师就这样走完了他的一生。

《松岩楼阁图》

  髡残在中国美术史上堪为重量级人物,道德、文章、画艺、禅学均达到很高造诣,堪称一流,名重一时。他在湖南生活了42年,但家乡人对其却知之甚少,更遑论对其家世和生活情况的了解。造成这一现象的,可能有二个原因:一是髡残成名在外,成就不为乡梓所知。髡残传世至今作品,最早也是他定居南京后所作,而此前在家乡常德几十年中,未留下任何作品;二是髡残参加了复明抗清斗争,在当时属“满门抄斩”、“诛连九族”之罪。对这段经历,髡残在南京除对个别心腹之友偶尔闪烁其辞外,断不敢传诸乡党,以免遭不测。这完全可以理解。

(0)

相关推荐

  • 吴骏圣国画山水作品赏析

    著名画家吴骏圣 编辑搜图 吴骏圣,1940 年生,1964 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师承傅抱石先生,原泰州书画院院长.文联副主席.政协常委,泰州市美协主席,国家高级美术师,江苏省国画院特聘画师,香 ...

  • 宋代名家范宽被誉为“无上神品”的画作,究竟有什么独到之处?

    ▲▲▲ 中国人民大学画院 [书画在线教育课程研修班] 火热报名中,点击上方图片了解详情 北宋 范宽 溪山行旅图 绢本 淡设色 纵206.3厘米 横103.3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溪山行旅图& ...

  • 巨然和他曲径通幽的《秋山问道图》

    文/火溪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梅尧臣<鲁山山行> 终于写到五代四大家的最后一位,巨然. 巨然,生卒年 ...

  • 髡残说“佛不是闲汉”,世间只因闲汉太多太多,以致家不治

    <画人传>~第278篇 文/卢秀辉 髡残(1612-1692),清画家.本姓刘,出家为僧后名髡残,字介丘,号石溪.白秃.石道人.石溪道人,残道者.电住道人.湖广武陵(今湖南常德)人. 髡残 ...

  • 髡(kūn)残------三百年来无此灯

    髡(kūn)残(1612-1673)为湖广武陵(今湖南省常德市)人,俗姓刘,字介丘.为僧后,改名髡残,字石溪,号白秃,又号曳壤(曳即古"天"字),别号残道者.白秃翁.庵主行人.电住 ...

  • 三百年来无此灯——髡残 的世界

    髡残 岩穴栖真图 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髡(kūn)残(1612-1673)为湖广武陵(今湖南省常德市)人,俗姓刘,字介丘.为僧后,改名髡残,字石溪,号白秃,又号曳壤(曳即古"天"字 ...

  • 髡残的世界:三百年来无此灯!

    髡残 岩穴栖真图 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髡(kūn)残(1612-1673)为湖广武陵(今湖南省常德市)人,俗姓刘,字介丘.为僧后,改名髡残,字石溪,号白秃,又号曳壤(曳即古"天"字 ...

  • 髡残的世界,三百年来无此灯!

    髡(kūn)残(1612-1673)为湖广武陵(今湖南省常德市)人,俗姓刘,字介丘.为僧后,改名髡残,字石溪,号白秃,又号曳壤(曳即古"天"字),别号残道者.白秃翁.庵主行人.电住 ...

  • 清初四僧之“髡残”

    中国山水画是东方艺术的代表, 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初四僧"在中国美术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中八大山人.石涛.弘仁以及髡残均各有建树. 本文所要向大家讲述的主 ...

  • 清初四僧《髡残山水画》欣赏

    髡残(公元1612-1692年)清画家,本姓刘.明末遗民,入清为僧.出家为僧後名髡残,字介丘,号石奚,白秃,石道人,残道者,电住道人等,湖广武陵(今湖北省常德)人,好游名山在川,後寓南京牛首祖堂山幽栖 ...

  • 钢笔临摹中国古典山水画之廿六(清初四僧之髡残作品)

    今天选清初四僧之髡残的山水作品临摹.髡残的山水作品虽然很多,但其笔法特殊,橫扫皴擦,如"坠石枯藤,锥沙漏痕",敢于突破前人,形成了独特的笔墨风格.很多山水作品难见其笔划线条,所以用 ...

  • 启功对他赞叹不已,称“三百年来无此大手笔,自董其昌后无第二”

    启功对他的书法都赞叹不已,称其是"三百年来无此大手笔,自董其昌后无第二",想必,很多人都知道,启功可是当代书坛里的"泰斗",连启功都称赞的人可以说就此一人,他就 ...

  • 启功:他的书法,三百年来无此大手笔,董其昌后无第二

    说起吴玉如,大家都知道他是书法家,然而,当人们称吴玉如为书法家的时候,吴玉如却不接受这一个称号.像吴玉如.启功这类人,从来不把书法家的帽子戴在头上.但现在,人们都管他们叫书法大师. 吴玉如对于行草书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