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学论语#12.3【2017-4-22】
#每日学论语#12.3
【原文】
马牛问仁。
子曰:“仁者,其言也讱(rèn)。”
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
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译文】
司马牛询问仁。
孔子说道:“仁者,他说话是谨慎迟缓的。”
又问:“说话谨慎迟缓,这就可以称得上仁吗?”
孔子说:“世间万事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既然这样,说难道不该谨慎迟缓吗?”
【微言微感】
司马牛,宋国人,复姓司马,名耕,一名犁,字子牛。在孔子弟子中,是属于热爱学习,喜欢提问,积极进取,但是悟性一般的人。《史记·仲尼弟子列》提到过他,说他"多言而躁"。
那个曾经带兵围住孔子,砍倒大树威胁孔子师徒的宋国大夫桓魋,传说是他哥哥。兄弟两个完全是不同类型的人,一个求权贵,一个求仁义,司马牛逃离宋追随孔子学习。
“讱”这个字,有人说是难以说出的意思,有人说是说话谨慎迟缓的意思。我看这个字有些意思:左边言字,右边刃,在刀刃上说话,不谨慎行吗?不缓慢行吗?
这和孔子一贯的主张何其吻合。
《学而》篇中的“敏于事而慎于言”,《里人》篇中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都说明了这一点。南宫适“三复白圭: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孔子大加赞赏,这说明孔子反对人冲动,话太多。以至于在《学而》篇中,孔子有些感情冲动地提出“巧言令色,鲜矣仁”,可见他对话多乱说多么反感。《述而》中有一句“子不语怪、力、乱、神”,他自己更是谨言慎行,不明白不说,不该说不说,做不到不说,说错了马上纠错。
祸从口出。很多时候,很多人好心办坏事,往往是因为乱说话。
与人有恩,马上忘记,不要把对别人的好挂在嘴上,否则,会把对方逼成仇人。在所有的债务上,人情债最难还。对别人好,付出很多,在人家面前絮絮叨叨摆功劳,对方就有了压力感、愧疚感,就会躲着你,怕见你,甚至于讨厌你,仇恨你。
说三个好朋友一起上战场,和大部队失散了,给养马上没有了,他们很有可能被饿死。要是少一个人,或许可以省一些给养,逃生的机会就会多一些。A在前边走,B和C在后边跟着,突然一声枪响,A中了黑枪,肯定是内部人干的。究竟是谁放的枪呢?A曾经有恩于B,C曾经有恩于A,B和C谁会是开黑枪的人?
A临死回头看了一眼,枪口冒烟的竟然是B。
这是一个故事,故事的真实性有待核实。但是编故事的人要说明什么道理不言而喻:并非不要有恩于人,而是要善待欠你恩情的人。表功劳:第一次,功劳减半;第二次,功劳消失;第三次,没有功劳只有厌烦。
说到做不到,千万不要说。本身,别人的困难,你没有义务帮,他也没有求助你,和你没关系,如果你一冲动,夸下海口,就要尽可能兑现承诺。兑现不了承诺,转脸就忘,或者根本就没有打算兑现,那就是在害人家。
《人民的名义》中的京州城市银行副行长、市委书记李达康的夫人欧阳菁不就是这样的吗?答应给大风厂的蔡成功贷款,蔡成功才敢向山水集团的高小琴抵押借款,该兑现时候,又不给了,这不是害人家吗?别说收了人家好处费200万,就是没收一分钱,把蔡成功逼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她也是“功不可没”吧。
慎言慎行。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覆水难收。说到做不到,不如不说,自找麻烦。
当然,“讱”不是不说话。该说话不说话,该发声不发声,遇事做缩头乌龟,不作为不担当,那就大错特错了。
话,说到关键处。不说大话,不说假话,不说空话,不说废话,不说害人的话,不说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不负责任的话。我的地盘我做主,该说话一定要说话;我的责任我担当,该表态一定要表态。不越位说话,不缺位失语,不言不由衷,不阳奉阴违。
最后一句话:所谓严格,就是一言九鼎,言出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