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慢慢变好
一起慢慢变好
作者:李广生
像我这样的70后,准确的说是介于60后和70后中间的人,阅读史通常是从小人书开始的。当我知道小人书还有另一个文雅的名字叫连环画时,已经基本对它失去了兴趣,而现在它有了一个更耐人寻味的名字——绘本。相关专家会以无可辩驳的理论和逻辑让人们相信这三者的不同,但也因此把图文结合的读物这一基本事实抛在一边。
在我的记忆中,当年读小人书时大家的关注点各有不同。有人主要看图画,有人主要看文字,有人先看图后看字,有人先看字后看图。几个小脑袋凑在一起,几双眼睛共同盯着一本小人书的时候,经常发生争执。有人说快点翻,他急于了解下一页的内容;有人说慢点翻,他还要再好好看这一页;有人用手指着图,他发现了新奇的地方;有人则把他的手指推开,因为挡住了自己阅读文字;有人要求同伴把文字念出来,省得自己逐字看了;有人则坚决反对,因为他喜欢自己静静地阅读。争执的结果是相互攻击不欢而散,但阅读的兴趣像万能的市场调节资源配置一样,把大家重新排列组合。喜欢静的几个孩子坐在一起,一言不发,默默翻看。有人认真看图文字一晃而过,有人专心读字图大致瞟两眼。保持一定速度,谁都不干涉谁,相安无事。还有是这样的:一个孩子拿着小人书,大声朗读,其余的边听边看。有人耳朵听着他读但眼睛盯着图画,有人随着他的阅读目光在文字上滑动,像光标一样,能够准确发现阅读者出现的任何差错。
小人书走出我们的世界后,有些人便与阅读决裂了,这是一件非常令人遗憾的事情,就像仅仅尝到初恋的滋味便以为拥有了整个爱情一样。把阅读与爱情类比,很多人进行过尝试,我再次叙述不免拾人牙慧。但我依然不放弃这一比喻的原因是很多人并不真懂爱情,因此把读书与爱情的类比落入俗套,就像把爱情庸俗化一样。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通俗地说和你一起慢慢变老,被人们认为是爱情的最高境界,对慢慢变老过程中的煎熬和无奈的默默承受或是欣然接受被视为美德。牺牲精神被一再的宣扬使爱情带有极其浓郁的悲剧色彩。道德绑架和以苦为乐不是同样出现在读书这件事上吗?婚姻和爱情的区别不在于执子之手,前者是两个人一起慢慢变老,而后者则是两个人一起慢慢变好。爱情让人越来越美好,与衰老与否无关。爱上阅读,在与书籍的恋爱中让彼此都更加美好。这才是我把阅读和爱情类比的原因。
你在寻找一本书,能够走进你平凡但独特的内心深处的一本能打动甚至俘获你的书。没有人知道这是一本什么书,包括你自己。它出自谁、什么题材或体裁、用哪一种文字所写、讲的是谁的故事,是早已经成书还是在酝酿之中,所有人都一无所知。也许你一直在找的那本书的作者刚刚降生,在你迟暮之年才得以与它相逢。阅读就像寻觅,寻觅只属于你的爱情。每一本书都会为你提供一个消息,告诉你爱情在哪个方向但没有具体地点,于是你一次次出发怀着对爱的渴望。但有的书也会为你设置一个迷宫,让你目光迷离,脚步徘徊,不知去向何方。
与此同时有一本书正在等你,在某个书店的书架上,或是就在你自己书架的某个角落,也或许在某个作家的书桌上、电脑里,还也许在他们的构思中。她在等你,虽然有成百上千的人读过她,但只有你能真正读懂,理解她藏在字里行间的悲伤或欢喜。这与作者无关,作者让她成为一本书,仅此而已。成为书之后她像长大成人的女儿一样,把心事藏起来,连父母都不告诉,却等待心上人把自己带走。她等了你很久,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上千年。她从不着急,也不担心自己变成无人问津的老姑娘,因为她知道爱情的保鲜期是永恒的。还也许你们是一见钟情,她刚刚走出闺阁还是个稚气未脱的黄毛丫头,你们就相遇了并且无可救药的相爱了,她是你要找的书,你是她正等的人。
世上没有两个一样的人,也没有两本一样的书。虽然书名、作者、内容、封面、版次包括价钱都完全一样,但因为到了不同的人手里,被不同的人阅读,所以就成了不同的书。你的《白鹿原》是你的《白鹿原》,我的《白鹿原》是我的《白鹿原》,就物质而言是一样的,而就属于精神层面的阅读体验而言又是完全不同的。阅读从来不是物质的需求而是精神的追求。
与一本书相遇之后,你便开始了一段恋情。你在读她,其实她也在读你。你从她的文字中看出了什么,也让她看出你的心里藏着什么。你赋予她美的象征,她赋予你美的情感。你凝视着她,浮想联翩,她回望着你,万种风情。你觉得她越来越好,不厌其烦的反复阅读,然后就会发现,每一次阅读都是你对她的告白和她对你的倾诉。你不仅越来越喜欢她,也越来越喜欢自己。你懂她,她也懂你。
这个世界有那么多的人,还有那么多的书,不管你相不相信我都要告诉你,你要找的那本书她在等你,一本一本的读下去,在谁也不知道的某个时刻,你们一定会相遇。因此我不得不提醒你,认真的对待每一本走进你生命的书,也许她就是你要找的,而你就是她正等的。爱上阅读,你们不仅可以一起慢慢变老,而且可以一起慢慢变好。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点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