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法入书法——卫夫人、王羲之“笔阵说”的滥觞与趣话

将书法比喻为“笔阵”,是千古传诵的两部书法理论的核心主旨。但“笔阵”这一观念的由来、变迁,看似出于恶意讹作,其实也隐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知识点。

卫夫人《笔阵图》

将兵法知识融合到书法知识当中,若按作品的时间顺序来看,最早出现的应该是卫夫人所撰的《笔阵图》。但这也只是一个传说。其中最为知名的是那几个关键笔法:

一“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点” 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丿 “撇”如陆断犀象。

乙 “折”如百钧弩发。

∣ “竖”如万岁枯藤。

㇏ “捺”如崩浪雷奔。

勹 “横折钩”如劲弩筋节。

右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

篇名“笔阵”,开启了将书法中的笔法布局等因素比附为军事上行军打仗之兵阵排布的倾向。

虽然是传说,但蒋勋认为,此篇作品的意义,“可以借此了解卫夫人当年事怎么教导王羲之进入书法领域的。”

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既然有了师傅,那么徒弟也要出来现身说法。于是,就出现了王羲之所作的一篇作品。

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稍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扬笔者吉凶也,出人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

以“书圣”之名,还进一步说,如果不按照这部书法秘笈潜心修炼,“不是书”,只是点画耳。所以,引来孙过庭的质疑,说这部作品文鄙理疏,意乖言拙——伪作!

孙过庭《书谱》

不过呢,孙过庭也承认,虽然真伪存疑可以讨论,但书中所示书法,还是可以用来教教小孩子的。

代有笔阵图七行,中画执笔三手,图貌乖舛,点画湮讹,倾见南北流传,疑是右军所制。虽则未详真伪,尚可发起童蒙。

由此可知,前述两部“伪作”均出现在孙过庭之前。甚至有考证者指出,在孙氏所处的时代,已经出现配图式的版本,流传甚广,成为蒙学教材。

(图:孙过庭《书谱》局部)

杜甫《醉歌行》

作为一代“诗圣”,杜甫先生的诗作中,就有清楚地“笔阵”词汇。在其《醉歌行》一诗中,有道:

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

只今年才十六七,射策君门期第一。

杜甫也是一位夸张大师。赞表他的侄子,夸他少年有才情。说他才十六七岁,但是一手好书法,比千千万万的人都要好得多。但事实是,侄子杜勤刚刚落第。杜老先生以夸为鼓励吧。

不过,“笔阵”一词在这里出现词意的变化,已经代指书法了。

鲁收《怀素上人草书歌》

怀素据说是一位优秀的行为艺术大师,书法表演大师,看过他惊世骇俗的书法现场表演的人,在唐代不在少数。不是很出名的诗人鲁收就记载到:

划然放纵惊云涛,或时顿挫萦豪发。

自言转腕无所拘,大笑羲之用阵图。

诗中“阵图”就是指《笔阵图》。怀素之所以“大笑”,显示出他离经叛道的个性,对于传说王羲之是因为得到“笔阵图”才成为一代“书圣”,他显得非常的不屑。

言外之意,“书圣”还要装模作样的七法八法,我怀素随随便便的转转腕子,就能写出比你更好地作品。这跟康生有得一拼。康生当年揶揄郭沫若,不也是说我随便脚趾头夹跟棍子都比你写得好吗?

(图:康生书法)

......

笑归笑,但也说明,到了怀素所处的唐大历年间,《笔阵图》已经具有了很重要的权威性。

因此,有研究者就此分析其中的时代背景,认为“笔阵”之说应该与两汉魏晋到隋唐时代书法研究由“势”及“形”,进而“形势”合论的总体趋势有关。伪托卫夫人、王羲之传播“兵法”,也是传统哲学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成形之后,不断向其他人文领域渗透的一个结果——古代兵学思想渗透、下贯到书法领域,就是一个最典型地表现。

同时须知,《笔阵图》所述七法,正是后世“永字八法”的前身。

一直到今天,八法与米格九宫依然是书法启蒙的必遵仪轨。在这方寸之间,追求严谨的横平竖直,也揣摩奇妙的千变万化。当然,时至今日,更多地为人处事等世俗伦理也进入这块小小的领域,以求在水墨之间,教化众生。

文/老伍


最通俗的讲述,最正统的书法

“书法入门”(微信号:shufarumen):

独家刊发田蕴章老师系列书法讲座图文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