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仕明:为什么我不建议体罚孩子?| 第一期

导读

这么久宅在一起,你的亲子关系还好吗?

宅家两个多月,有些城市开学时间仍未可知,网课开始常规化,很多家长一边应付工作,一边还要应对更繁重的作业辅导任务。

父母与孩子在高浓度的相处下,冲突不断升级,打孩子的现象也明显增加。

本期我们向“正向催眠”大师黄仕明老师请教了关于“打孩子”的话题:家长是否可以打孩子?家长情绪控制不住要爆发怎么办?已经打了孩子,家长该怎么做才能更好地善后?

cinian

黄仕明

第三代催眠师和培训导师/生命教练/心理咨询师

跟随斯蒂芬·吉利根博士13年,

吉利根“生生不息催眠体系”最重要的传承者,

国际IAGC协会中国代表和培训师

从事企业培训、教练、心理咨询十多年

睿智人生·身体智慧学院创办人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

01

为什么不建议打孩子?

 毛思翩:给孩子设立规矩,可以用适当的体罚作为惩戒吗?

黄仕明:如果我们定下了一些合理的界线、规矩,孩子侵犯了这些界线,我们是可以给他一定的惩罚。但是,不能做体罚。

因为一个人对自己的尊严感、身份感,最后的一道防线就是我们的身体。如果我们的身体可以让别人入侵的话,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是他在身份感层面一个很大的否定。

“在这个世界上,我是谁?我是怎样的一个人?别人怎么看我?我的价值是什么?我如何和世界互动?”这是身份上的自我认知,身体的界线是一个人自我认知里面最牢固的,最强的一个界线。

▲ 长按保存图片分享朋友圈

如果一个人的界线常常被别人侵入,他可能也会常常会侵入别人的界线,或者允许别人侵犯他。

所以,当我们打一个孩子,就有点像是“你在这个世界上,我怎么对你都是可以的,你没有任何权利反抗”——体罚背后就代表了这样的一种界线上的侵入,无意识地把一个人的的身份感贬低了。

我们如果给到孩子尊重,他尝到了尊重的味道是什么?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他同样才会更有同理心来对待其他人。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

02

情绪失控了该怎么办?

 毛思翩:如果孩子的行为确实把自己激怒了,这时应该怎么办?

黄仕明:家长如果在自己情绪无法控制的时候,能够觉察到,稍微离开一下现场,是很重要的。洗个脸,做几个深呼吸,安顿一下自己的情绪,再看看能不能重新跟孩子建立对话,或者之前就把定下的规矩说清楚。

如果孩子真的还是破坏了之前的约定,那么,我们也可以用一些惩罚的措施。但是这些惩罚是建立在他比较在乎的,没有伤害到他自尊的基础上的。

比如“这两天你不能够再吃甜食,无论你怎么发脾气、怎么说,我都不会给你甜食了,因为你破坏了我们之间的界线和约定。两天之后我会继续给你甜食,但是现在无论你怎样发脾气,妈妈会坚守这个界线。”

如果孩子能够了解你的界线是这么坚定的,对他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他就知道,我在这个世界上应该是怎样的,底线在哪里。如果你松动了和他的约定,对他来说很混淆——到底我怎样才是对的?

▲ 长按保存图片分享朋友圈

 毛思翩:如何才能让自己的情绪回到一个比较中正的状态呢?

黄仕明:要回到最基本的地方,不要打孩子,不要用情绪去控制孩子,不要一开始你就失败了。一开始失败的原因,是你自己没有管理好你自己的情绪,你处在一个崩溃的状态。

但是如果我调频我的身心状态,我能够在情绪失控之前就“停止”,回归一下“觉察”。因为我们在那个地方才有连接,有同理心。

如果你没有看到孩子的正面动机时,你是没有同理心的。当我们没有同理心的时候,我们就变得像一个讲道理的机器一样。

 毛思翩:像现在这种全天候跟孩子呆在一起,家长如何自我调节情绪?

黄仕明:平时找一些私人的空间和时间去做你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有兴趣爱好的事情,不要每天跟孩子从早到晚粘在一起。

我们利用这一个私人空间看看书,听音乐,做几分钟小冥想,跟朋友聊聊天,说说自己的情绪,说说自己的挣扎……无论怎么样,找个地方去让自己的情绪有一个空间可以存放,有一个空间可以流动。当我们调频到这一个状态,再去面对孩子的时候,是非常有帮助的。

当情绪泛滥的时候,确实很难说我做什么动作,然后我怎么呼吸。我们说这样太快了,还没到那一步,但最重要的一步,我们叫“停”。按暂停之后你才做其它的,但是“停”这个动作是最重要的。

比如说,你已经忍无可忍了,你马上就要对孩子说“你再这样我就要怎么样了!你再这样以后就怎么样了?”这种很难听的话,这时,都要提醒自己停下来,做几个呼吸。然后再跟孩子说:“Ok,我离开一会,因为我觉得再这样对你对我都很不好。”

因为我自己的情绪泛滥了,我先管理好自己,所以给我一点时间。这样的一个停下来的动作,无论用什么方式停下来,通过“停“让情绪稍微安顿下来,自我认知就会变得不一样了。然后我们就会更全面的来看待我们和对方的关系——什么是最重要的?可能就停5分钟,那些难听的话就不会说出口了,也不会动手打孩子了。

03

不要让内疚和后悔变成恶性循环

 毛思翩如果情绪没控制住,已经打了孩子,家长如何化解内心的内疚和后悔?

黄仕明:这些焦虑,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孩子,而是因为你自己。非常重要一点,要提醒自己不要做完美的父母,做足够好的父母就好。更多地回归到自己的身心中正的状态,这就是一个足够好的父母。

我孩子小时候,有一次考试,我问他考得怎么样,他说挺好。我是相信他的,可是我从不同的途径发现,他读小学竟然考试不及格?

我就感觉到,第一,作为一个孩子不应该欺骗爸爸,不能说谎。第二,你竟然不及格!然后我就火冒三丈,随手拿起阳台的衣架敲打下去,整个衣架都打弯了,然后孩子就大哭。之后我就很内疚,感觉比打在我自己身上还痛。

那天我就不上班,刻意陪他去公园玩。他那天对我也特别敏感,以前我叫三次他才应我一次,现在我轻轻一叫他名字,他马上就看着我,好像就是要不停地补偿他做错的事情。

我突然陷入了一个非常悲伤的境地。我们两个人都在做一件非常恶性循环的事。我不停地补偿我的愧疚,他不停地来讨好我,做一些平时他都不愿意做的事情,所以他就让我们陷入一个不正确的方向。

所以从那一次之后,我就知道,我需要跳出自己的一种固化的信念——比如,孩子说谎,长大之后就一定是一个坏孩子。我开始去想,他这个行为背后的正面动机是什么?

所以如果重新让我来过,我会这样说:

“你考不及格,没有告诉爸爸,你说你考得不错,这个事情让爸爸很生气,因为说谎是不对的。但我能够感觉到,也许你会担心,你不及格在爸爸眼里就不是一个好孩子,就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你会害怕爸爸可能对你生气,或者爸爸去惩罚你。

孩子,无论你是考0分还是100分,你都是我的孩子。我不会因为100分,你就更有资格做我的孩子,也不会因为0分,你就没有资格做我的孩子。无论怎么样,你就是我的孩子,我是你爸爸。

但是学习是你的事情,你要为你自己的事情负责任。如果这一次考的不好,你学习到什么?你下一次可以做的比这一次更好一点点。这是我作为爸爸,可以帮助你和你商量的事情,但是你说谎是不对的。”

我们如果这样去沟通:

第一,我不会内疚。第二,他不需要去讨好我,我们都在一个正确的路上,我们尊重彼此,重新规划这个行为,帮助一个人如何面对失败,这才是我们要做的最重要的教育。

所以就要回到最基本的地方,不要打孩子,不要用情绪去控制孩子,不要一开始你就失败了。一开始失败的原因,是你自己没有管理好你自己的情绪,你处在一个崩溃的状态,所以在崩溃状态里还没开始,我们就失败了。

但是如果我调频我的身心状态,我能够在情绪失控之前就“停止”,回归一下“觉察”。因为我们在那个地方才有连接,有同理心。

如果你没有看到孩子的正面动机时,你是没有同理心的。当我们没有同理心的时候,我们就变得像一个讲道理的机器一样。

结语

所以,最重要的是不建议去打孩子,但是如果打孩子已经发生了,也不需要去责怪自己,不要再陷入这种恶性的循环里,最重要的一步是什么?

像积极心理学一样,把焦点放在那些最有效的改变上:

首先,家长要回到的中正状态,这是让这些恶性循环停止下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

然后试着多一些觉察:

第一, 发现自己的情绪,而不是压抑它;

第二, 要连接它,看见它,把呼吸带给它——跟自己的内在有一个良好的互动;

第三,看这个情绪想帮助自己什么?照顾好自己,再来连接我面前的这个人)

所以任何的一个好的关系,首要不是在别人身上,一定是在自己身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