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退保几时休?

保观 | 聚焦保险创新

四月以来,“代理退保”一词频频出现在各大新闻版面,一时间也吸引了许多消费者与保险行业的人关注。针对代理退保,中国保险行业协会、银保监会消保局、多地的银保监局纷纷发文,对其相关风险进行警示。

图片来源:银保监会官网

看似是突然变成热词的代理退保,实际上早已成为许多保险公司的烦心事。银保监会消保局在《关于防范“代理退保”有关风险的提示》中提到,一些个人或社会团体以牟利为目的,通过网络平台、短信等方式发布“可办理全额退保”信息,以怂恿、诱导等手段让消费者委托其代理“全额退保”事宜,并以此收取消费者高额手续费,主要涉及传统寿险、健康险等人身保险产品。一边是消费者被收取高额手续费、个人隐私可能泄露,另一边是保险公司被频繁的投诉,被逼办理退保,代理退保背后的风险以及对保险市场的影响远比想象中的要大。

尤其是今年以来,相关代理退保的团队增多且手段更加多样,恶意投诉等事件层出不穷,一场关于保险机构与代理退保黑色产业链的斗争悄然打响。涉及到的多家保险机构一方面积极解决此类事件,对退保涉及到的相关流程严加管控,另一方面积极向监管部门反映,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公司的权益。至此保险机构的抗争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据《上海证券报》的报道,浙江省义乌市人民法院针对或是全国首例“代理退保”案件做出了判决,其中凡某因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诈骗罪等被判有期徒刑十个月,处罚金三万四千元,而另一位保险公司的销售业务员刘某因将公民个人信息出售给他人构成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被判有期徒刑三年零六个月,并处罚金四万元。

表面让人心动的退保业务

如今的代理退保业务可以用猖狂来形容,微信、抖音、淘宝等使用频率较高的软件上都可以看到提供相关业务的团队,若是在浏览器中搜索退保,前列的信息中不乏有打着快速退保减少损失的旗号,诱导消费者加其微信号进一步咨询的广告,保观点开其中的一篇广告,发现其并没有直接对退保业务进行宣传,文章前半部分更像是在给消费者进行科普,煞有其事的分析在哪些情况下应该考虑退保,退保可以退多少钱,进而引申到如何全额退保,宣称其有专业的法务团队提供一对一退保方案指导,并表示从正规渠道协助消费者全额退保,并罗列了可以办理的类别和条件,涉及到的险种包括寿险、理财险、分红险等,办理要求有保险断缴、停缴5年以内;可以联系到办理保险业务员等,最后还打出广告,意在全国招收代理。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不得不说这一篇广告通篇看下来迷惑性很强,除了文字方面的表达,该广告还通过其他一些方法来迷惑消费者,包括频繁出现的消息提醒(来自XX的X女士刚添加了微信),以及评论中对其业务的推荐及夸奖,宣称自己去退保只能退很少的一部分,得到了该团队的帮助后成功的完成了全额退保等等。

如今要是想找一家办理代理退保业务的团队,可以说是十分简单,甚至不需要消费者动用搜索引擎、添加微信,这事儿在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使用频率极高的淘宝上就能完成。在淘宝上搜索代理退保,标价少至几块,多至上千,其中也不乏有在页面中展示营业执照显示自己是正规的法律咨询公司的,也有许多店铺主张为被骗的投保人进行专业的指导,流程上来说具体分为几步,咨询客服、提交相关资料、其法务进行评估、缴纳费用进而到案件处理,也有的店铺承诺若是失败将不收取相关费用。

图片来源:淘宝

频频警示下为何还会中招?

与代理退保的猖狂程度成正比的,是相关监管部门对其风险的警示,但仍然有很多消费者落入其圈套,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银保监会消保局在风险提示中也明确指出该行为至少隐藏着三种风险,其一是失去正常保险保障的风险,在终止正常的保险合同后不仅会丧失风险保障,再次投保时也会因年龄、健康等状况的变化可能面临重新计算等待期、保费上涨甚至被拒保的风险;二是资金受损或遭受诈骗的风险,因为某些代理退保行为以牟利为目的要求消费者支付高额的手续费或是缴纳定金,退保后诱导消费者购买所谓的“高收益”理财产品或其他公司的保险产品来赚取佣金;三是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某些团队与消费者签订“代理维权服务协议”,要求消费者提供身份证、保单、银行卡等涉及个人隐私的敏感信息,有极大的泄露或是被不法分子恶意使用的风险。

现在风险极大的代理退保业务似乎并没有销声匿迹,反而还越做越大了,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肯定是有风险意识不够高这个因素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他们又是为什么想退保呢?实际上保险是有一个犹豫期的,一般在收到保险合同后10天(银行保险渠道为15天)内,若是不同意保险合同的内容,可以将合同退还保险人并申请撤销,在犹豫期内退保,保险公司将退还投保人缴纳的所有保费,而一旦过了犹豫期再想要退保,正常流程所得的解约退还金(现金价值)一般是小于保费的,尤其是在保单前期,因保险公司承担的费用占比大,现金价值很低。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让用户起了想要退保心思的,除了无力承担保费、因没有做好功课买错产品、想要更换保险产品等个人原因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出现了受到保险销售人员的误导或是出现人情保单的情况,因此想要退保。但全额退保虽然看起来是个完美的解决方案,却需要冒着重重风险,通过恶意投诉等手段获得,实在是不划算,更何况还有很大几率不仅拿不回保费还会被不法分子利用。对此银保监会消保局也提醒消费者通过正规渠道维权,可以直接通过保险公司公布的官方维权热线或服务渠道反映诉求,也可以通过拨打12378银行保险消费者投诉维权热线等方式向监管部门反映。

“合法维权”不合法

综合看下来,承办代理退保业务的个人或是团队五花八门,使用的手段却是相似的触及法律底线。其大概流程是在微信、微博、淘宝等平台散播能够帮助消费者全额退保的信息,并承诺途径合法,不会损伤消费者权益。但实际上在沟通的过程中可能会让消费者签署代理维权协议,拿着用户的私人信息以消费者的名义向监管部门投诉,另一方面诱导消费者伪造证据从而实现退保目的。

事实却是所谓的合法维权并不合法,而相关触及法律底线的行为最后也势必会同上文提到的凡某和刘某一样,受到法律的制裁。

保险公司能做的还有更多

因代理退保事件频发,严重扰乱了保险市场的正常秩序,一面是监管部门的严抓严打,另一面相关的保险机构面对恶意投诉等事件也是心力交瘁。但除了严格规范、联合打击相关违法事件外,我们能做的还有更多。

上文提到,还是存在一部分的消费者被误导或是出于人情才购买了某一保险产品,这种情况下保险产品对于消费者来说没有起到保障作用,长期来看消费者想要退保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这一情况的出现就涉及到保险公司在出售相关保险产品时是否仔细了解了用户的需求,并向用户解释清楚了相关的保险条款,另一方面这也就对保险产品销售人员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此避免恶意误导、夸大产品价值、人情保单等现象的出现。

其次,代理退保逐渐形成产业链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解决消费者问题、投诉的通道还不够完善,可能出现了消费者走官方渠道走不通的情况,因此除了警示消费者相关风险外,保险机构仍需注重提高代理人员的质量与该项服务流程的畅通度,真心实意的帮助用户解决问题。

事实上,如今互联网与保险的飞速融合不仅带来了便利,也放大了很多问题。银保监会就《关于规范互联网保险销售行为可回溯管理的通知》答记者问时提到,互联网保险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问题成爆发式增长,2019年银保监会接到互联网保险消费投诉共1.99万件,同比增长88.59%,是2016年投诉量的7倍,其中销售误导和变相强制搭售等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获得感。

对于保险机构来说,想要解决相关问题,恐怕还是要回到消费者本身去寻找答案,毕竟,以人为本的本实现了几分,说到底才是相关保险产品能不能站住脚的关键。我们也希望在保险机构和监管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不再出现用户因代理退保损害其相关利益的事情。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