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淑霄(六)子宫内膜异位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在非宫腔内生长。病灶一般位于盆腔生殖器官及其邻近结构的腹膜表面,也能出现在身体其他任何部位,常见的如卵巢,可形成卵巢囊肿,称为巧克力囊肿。囊肿增大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瘤,病灶大小不一,小者仅在显微镜下可见;大者可侵犯其他下方器官,形成广泛粘连。其病因不明,机理一般认为是经血倒流、体腔上皮组织化生、内膜细胞经血流和淋巴播散。有关诊断可借助体格检查,如常规盆腔检查,可见阴道后穹隆触痛性结节,子宫活动时痛,子宫固定和后倾。如有子宫内膜异位瘤,可扪及附件触痛性包块。
辅助检查:可借助血清CA125B超、腹腔镜、X线、CT等检查,可以确诊。临床表现:最具有特征性的症状是腹痛,经期前后及经期小腹痛,甚者剧痛,或伴有恶心呕吐,面青肢冷,以至晕厥。或有性交痛,性交出血,不孕等症,但也有没有症状者。属中医的痛经、月经不调、不孕、癥积范畴。
病因病机:经期或产时,摄生调养不当,瘀血浊液随气血运行,流植于宫腔以外的组织中,而形成子宫内膜异位症(属中医的癥)。瘀血阻滞气机,致使月经前后及经期经血不畅,不通则痛;或素体虚弱,气血不足,遇经期血泻,气血更虚,冲任胞脉失养,不荣则痛,故而痛经。瘀血留滞,积而不散,日久成癥。胞脉胞宫瘀血瘀阻,精子难以摄纳,故而不孕。治疗:卵巢囊肿、阴道后穹隆结节、子宫内膜异位瘤等,均属中医癥的范畴,故治应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扶正祛邪。
附病例
例一: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
赵某,女,45岁,已婚。2004年4月28日初诊:患子宫内膜异位症已5年。月经周期正常,经血量少,色暗红,有血块,6天净。经前经期腹痛,尤其经期第一天至第二天,小腹发凉,剧痛,喜按喜暖,每次经期必服止痛药。今日正值经期第一天,小腹剧痛,已服完芬必得,痛已缓,方来就诊,经血量少,色暗红。素有脘腹痛,喜按喜暖,纳呆便溏,反复发作,已3年余。舌胖大,苔薄白,脉沉无力。诊为痛经。治以温阳散寒、调经止痛,
方用少腹逐瘀汤合附子理中汤加减:
当归15g 川芎10g 赤芍10g延胡索15g 乌药15g 小茴香8g吴茱萸8g 肉桂10g 附子8g(先煎)党参15g 干姜4g 炒白术10g甘草6g 五灵脂10g 蒲黄10g(包煎)桃红各10g 7剂
5月5日二诊:服上药,腹痛减轻,月经5天净。现脘腹隐隐作痛,遇冷加重,纳可,便溏,一日一次。舌淡胖,苔薄白,脉无力。
当归15g 川芎10g 赤芍10g延胡索15g 小茴香10g 肉桂10g党参15g 茯苓10g 炒白术10g甘草6g 干姜4g 五灵脂10g蒲黄10g(包煎) 生牡蛎30g(先煎) 鳖甲15g(先煎)昆布20g
6月12日三诊:上方连服月余,5月26日月经来潮,血量正常,色暗红,有血块,5天净。经期腹痛明显减轻,经前腹未痛,本次经期未服止痛药。纳增,脘腹痛愈,大便正常。舌正常,苔薄白,脉无力。
7月18日四诊:上方又进月余。6月26日月经来潮,经血量正常,色暗红,无血块,5天净。经前经期均未腹痛。纳可,大便正常。上方20剂。
8月10日五诊:今日去省第二医院检查,B超检查及妇科常规检查,显示子宫内膜异位症已愈。按:腹痛喜暖为寒象。《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素问·痹论》说:“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寒气凝滞,气机不畅,而致血瘀,瘀血阻滞,不通则痛,故而经期腹痛,治用少腹逐瘀汤,温经散寒、活血行气止痛。瘀血郁久不散,日久成癥,故方中加软坚散结之品,以消其癥。该患素有虚寒,症见脘腹冷痛、喜暖喜按,治用附子理中丸加肉桂、小茴香、吴茱萸温中散寒,健脾和胃。
例二:倒经(子宫内膜异位症)
马某,女,34岁,已婚。
2010年5月19日初诊:每遇经期,即大口咯血,已两年余。月经40天左右一次,经血量多,色红,无血块,7天净。经期第三天,开始胸闷痛,呼吸困难,继而大口咯血,一次咯血量有一纸杯不止。开始拍X线胸片及CT,有阴影,诊为肺结核,住院治疗一个月无效,相继多次拍胸片及CT检查,经前经期可见阴影,经过则无。放射科大夫考虑与妇科有关,请妇科大夫会诊,确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转妇科治疗。用激素治疗,3个月未咯血,停药后又复发。刻诊:每逢经期第三天,开始咯血,一次咯一纸杯,每日发作,经期第七天,月经净,咯血止。末次月经5月1日。舌红,苔薄白,脉数。证属倒经(子宫内膜异位症)。治以补气养血、凉血止血,方用八珍汤加味:
当归15g 川芎10g 生地炭30g白芍10g 丹皮15g 黄芪15g党参15g 茯苓10g 炒白术10g甘草6g 大小蓟各15g 怀牛膝10g14剂
6月2日
二诊:病未见变化。舌红,苔薄白,脉滑。当归15g 川芎10g 生地10g丹皮10g 桑白皮30g 玳瑁20g(先煎)槐花30g 地榆12g 赤白芍各10g怀牛膝6g 鸡内金15g 21剂
6月23日三诊:6月14日月经来潮,经期第三天开始咯血,血量较前减少,3天止。近日CT检查:右肺上叶有渗出性病变,较前减小。舌红,苔薄白,脉细无力。上方加白茅根30g,31剂。
7月24日四诊:7月19日月经来潮,月经正常,经期第一天至第四天均有咯血,量少,吐到纸上有黄豆粒大一片血迹。舌红,苔薄白,脉细。上方加生牡蛎30g(先煎)、鳖甲15g(先煎)、昆布20g。8月28日五诊:上方连服月余。8月19日月经来潮,本经期只有一次咯血,系痰中带血丝,大便溏,一日一次。舌红,苔薄白,脉无力。
黄芪15g 党参15g 槐花30g地榆12g 白茅根30g 仙鹤草15g桑白皮30g 大小蓟各15g 夏枯草15g鳖甲15g(先煎) 昆布20g 茯苓10g炒白术10g 甘草6g 27剂
10月2日六诊:9月26日,月经来潮,本经期只咯一次血,吐纸上黄豆粒大一片血迹。舌红,苔薄白,脉细无力。五诊方23剂。
10月30日七诊:病情如前。因离家远,带上方回家服药。2012年3月19日追访:回家后停药一段时间,后在当地服中药,病情无大变化,经期仍有咯血。
按:月经月月来潮,经血排不净,则形成瘀血。《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该患肺气虚,瘀血乘虚移植于肺,而发在肺之癥(在肺之子宫内膜异位症),每至经前经期,冲脉较盛,冲脉之气夹肺气上逆,而致经期咯血,属中医的倒经。治用八珍汤补气养血,扶助正气;用凉血止血药止血,用牛膝活血引血下行,用桑白皮降肺气,加软坚散结之品消其癥(子宫内膜异位症)。经治明显好转,但未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