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人物志·2020庚子艺术百家——谢远新

谢远新,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人民大学客座教授、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诗书画学会副秘书长、中央美院山水系主任崔晓东山水画研究会会员,北京现代艺术学校教授;先后在中国美协高研班、北京画院、荣宝斋画院、现代工笔画院等专业艺术机构研修;先后有二十多次在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大展中获奖、入选,并被收藏。

其作品曾发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美术报》、《中国书画报》、《世界知识画报》、《北京青年》等等报刊杂志。

作品欣赏

吾本竹性

文/谢远新

人们称我为竹,我的身影随处可见,但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爱我者多矣,不管是普通老百姓,还是文人墨客都很喜欢我,欣赏我。本人任人誉任人毁,皆不以为然,可谓“大肚能容天下事”。喜欢称颂我的人都知道,我的性格刚劲不阿,未出土时便有节,即骨子里带节,严寒不凋,宁可断,也不折节等等性格,给人们留下了美好的形象,同时也给人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感人,可歌可泣的故事。

人们常以'’称三道四'’的交朋友,我也不例外,唐朝王维诗人有诗云:“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与我为伴。以我为友,我与梅松交友,岁寒不凋人们称我“岁寒三友”之一,当我与梅兰菊在一起时,人们常云“四君子”,也就是说坐上有本人之席,当我与嵇康,阮籍、山涛、刘伶、向秀、阮咸、王成在一起时,皆称呼为“竹林林士贤”,即我为首,还有当我与李太白、孔巢文、裴政、韩信、张叔明、陶沔有“竹溪六逸”云云之说。更有苏东坡居士爱我成癖,有留传千古诗句:“宁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人俗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是痴。”交情之深,不言而语,足见其知已矣。

我喜欢诗人,因为我“养活了一大批骚人墨客,他们懂得人情,世理,他们常常在诗词中把当“不可一日无此君”里的主角一样看待,或歌之、或咏之、或泣之、可例云云一二。如:“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字里行间,真是让人身临其境那种感受;比如郑板桥有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那坚忍不拔的精神,写得出”神入化,真把我的心都写去了,还有一首:“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为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此诗把我比作民间痴苦,可见郑板桥是个非常了不起的廉洁奉公的县官,不愧为“一枝一叶总关情句。”

还有那湘妃更是把泪都流下了斑竹之迹,故世人有湘妃竹之说云云。人们崇尚我坚贞正直,一身正气,为人刚正,最富有献身精神。故他们为我称颂:写诗来歌颂,爱国诗人柯九思就是其中的一位,以我寓予他人之诗,岁寒有贞志,孤竹劲直,虚心足以容,坚节不挠物。是一位很有民族气节爱国诗人,并有对联“竹不折节,石不低头。”我很敬佩这样的诗人,还有郑板桥在山东潍县做知县时,有诗表明心迹“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秋风昨夜度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唯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他那坦然自得,刚正不阿,正是我的化身,记得板桥还有一联“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管”我觉得很有意思。

另外我也喜欢画家,他们常常喜欢画我,如宋代刘延世在他的《墨竹》诗中有“酷爱此君心,常将墨点真,毫端虽在手,难写淡精神。清朝郑板桥有诗为证:“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见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画家们画好后,常把我挂在厅堂,可谓是“出得起厅堂“,可谓流芳千古,流传在世界各地,更有世人愚也。还把我在画中当宝贝收藏呢!

更有痴者苏东坡居士在《书晁补之藏与可画竹》诗中有此痴人,你说可笑不可笑。其诗曰:“与文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能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庄周世无有,谁知此凝神。”可见此人痴不痴,竟达到了忘我之境界。还有那东坡可笑,把我画成朱竹,至今世人还愚矣,也照葫芦画瓢,把我画成仁君子。我有时也怀才不遇,让人奚落之感,有诗为云:“扶起霜花扣竹根”看来也认了,伤心也有过泪,要不然前面所说的那湘妃竹,那斑之的泪痕至今还有迹象,还有那《红楼梦》中的潇湘馆里的竹子,为林黛玉的爱情留下了千古绝唱的爱情故事泪。我在那潇湘馆里起了不少作用,不过除作者别有一番用心之苦,世人哪知道其中……从然是这样,也还是同是天崖伦落人,要不针韦庄那诗有云:“寂寞阶前见此君,子尧栏吟罢却沾巾,异异流落淮相识,惟有丛篁似主人”。还是别提那些伤心的事,无疑是让人伤情怀之感……愚人亦愚非常喜欢竹,更喜欢它的品格,故也喜画之;画竹难画其神,看来人做学问得一辈子虚心似竹,我想不为过也。

竹乃虚心是吾师

文/谢远新

“极清净地是兰若,观自在身为竹林”,生长在竹乡的我,无疑对竹乡的竹子有着深厚的情意,时常触摸着,身临其境的大自然,随处可见到竹,梦里都想着那清风摇曳的竹;雾蒙雨季日子里,独自看着它的身影……真是让人想得很多很多……不管是”一溪流水,竹林细雨,点点滴滴,都作许多情”;还是”竹生空野外,梢去耸百寻,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都会给人于无限的遐想.多年来,我在画竹上.风里来,雨里去,多少时光,砚池不辍,上下求索,刻意求精,”竹解虚心是吾师”.以竹为师,以竹为友;看来皆是竹的生生不息,”未出土便有节”教诲了我.于是乎,还把自己的书斋命名题为”方竹堂”.我想此举并不为过也.竹有方竹,既无方则不成圆,看外形是方,内心却圆,乾坤之大,无方圆不成规矩,此其一也;二者竹有虚心之说,且方乃规矩,乃方法,乃宇宙之法则,即再深化一点,虚心学法也,法则无边;其三,此竹节有气孔,人摸带刺,正合人之贞节,民族之气节,看来人做学问得一辈子虚心似竹. 竹,四季青翠,严寒不凋,故常与松梅合在一起,谓之岁寒三友。

竹的构成并不复杂,不外乎竹竿竹节,竹枝,竹叶组成.但是它的枝竿交错,竹叶互相交叠,参差为齐,形成疏密有致,而又变化万千的图像,使画者捕捉不定,捉摸不透,故历代画家们投入大量的精力去研究,去摹写,结论出有”个”字,”介”字,”人”字”分”字等要诀,看似简单,然而要攻克它,有时一张画,竹叶枝干的错落偏移,就会痛失全局,满幅皆乱. 竹,象征其虚怀若谷的品行,坚贞高洁的美德,故历代文人画家都喜欢写之.写其虚心向上,写其高风亮节,借题抒怀,别有寄托.清代画家郑板桥以画竹著名,他认为画竹是画家胸中之竹,而非眼见之竹.当代画竹大家董寿平先生,笔墨稳健沉着,舒展自然得体,造型优美别致,似写楷书,藏头护尾,真是别有一番情味.画家常在平面上去勾画和分割图像,画竹之过程,不外乎宾主处理,虚实相间,纵横开合,枯润得宜,疏密有致,曲直争让,此乃画家之笔墨功夫;更有甚者,要撷取竹之”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精神内涵,挺拔向上,云霄之志,时有摇曳多姿,交错纵横,却不折不挠,意志坚定,正体现画家的精神,气节,人即竹,竹即人也,人画竹而竹化人,使胸中之竹化为手中之竹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