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9篇 红山先民生活在高度文明中
X
上图为辽宁博物馆展品。
跟随考古发现探红山文明 先民生活在高度文明中
辽河文明是个很特殊的文明,它呈现的状态不同于中原文明,其最大的原因在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现而今,中国还没有其他哪个区域内同时拥有草原、农耕和海洋文化形态的。红山文化所处的区域恰好是这三种文化交融的地方,这三种个性迥异的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共同哺育了红山先民。
考古证明,在红山文化时期,辽河流域的早期农业经济获得了空前的发展,首先是生产工具的极大改进。用于农业生产的各类工具都齐全了,也更加完善了。比如砍伐就用石斧,整地用石锄,收割谷物就用石镰、石刀和蚌刀,加工谷物就用磨盘、磨棒。这类工具,在红山区域内都有出土。
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研究证实,红山先民的足迹已经到达了海边。在离海较远的地区也发现了雕刻玉器用的鲨鱼牙。在红山出土文物中,蚌刀、贝壳装饰品等,很是常见。
红山文化最为突出的农业生产工具是石耜,从出土实物看,它的形状比黄河流域的石耜大很多,而且更加精整。用石头制作出了犁形和锄形的石片后,就在其上安一个木柄,在石片和木柄相接的地方,则有一个横木,以供操作时踩踏。专家分析,这种体型巨大的石耜不可能一个人操作,它需要两三个人一起协作。中间的人负责把握着木柄,两边的人则在横木处拴上两根绳子,当石片铲进土里需要拉出来时,旁边的两个人就配合中间的人把石耜拉起来。这种操作,在古代被描述为“二人相向、协力而耕”,叫做“偶耕”,是农业进步的一大表现,比一般的石耜效率提高好几倍。
资料显示,早在7500年前的兴隆洼时期,辽河流域的先民就已经掌握了农业耕种,从出土的炭化谷物分析,可以断定是人工栽培的。到了红山文化时期,这一区域的农耕已经进入成熟期,工具先进、操作先进,农业产量自然也就逐步提高,可谓一片繁荣景象。
在赤峰博物馆,我们看到了大量的出土石镞、骨匕、蚌刀、渔网。专家告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