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金匮要略》丨小建中汤
虚劳是古代内伤疾病的两大转归之一。
《金匮要略》中有专门的论述,是后世虚劳病治疗的典范。
虚劳的含义
虚劳,虚为不足,劳即消耗,是一身阴阳气血精皆衰的病症。
《诸病源候论》中指出:“虚劳者,五劳六极七伤是也。”
认为虚劳可见于全身也可见于局部,但均损伤到精分方成虚劳,故后世有精损者难治之说。
古今虚劳病因
虚劳病可因邪致劳,一般为伏邪,如风劳、劳黄等;
可因伤致劳,如失精、亡血、劳嗽等症状导致精微物质缺失。
有些虚劳病人状如平人,但内精已不足,稍劳则后续不足、体力不支,病程迁延难愈,常加重甚至亡于其他疾病,而并非虚劳病本身。
古时虚劳病以整体虚劳、脏腑虚劳为主。
现代则多以局部、形体、情志虚劳为主。
这一点在“小建中汤证”上表现最为明显。
原文解析
《金匮要略》原文如下: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虚劳病的分析先确定其病位
从本段条文描述的症状看,症状繁多,一身皆衰,难以确定其病位。
但根据后文用小建中汤可知,伤在中故建中。
此中为脾,确定小建中汤症虚劳病位在脾。
其次确定病因病机
小建中汤的病位既已明确,核心病机需要进一步确定。
这一点需结合古代历史背景进行分析:《伤寒杂病论》成书于建安年间,正值战乱时期。饥饿忧思是当时民众的普遍状态,而饮食与忧思正是脾脏所主。
功能脾脏主运化的生理功能有三个层面:一运化消化水谷;二为化生气血;三为运布精微于全身。
情志之脾的生理功能是主思虑。
古人虚劳的病因:饥伤脾气呆滞;久病伤脾,脾失化生能力;思虑劳伤,脾气呆滞又失化生之能。
前两者伤在功能之脾,后者伤在情志之脾;
但是,皆以脾气郁滞为主,脾脏失其化生气血之职,不能将运化的水谷精微进行二次化生,变为可充分应用的气血。
故致全身气血阴阳俱损。
需要指出的是:本病虽由气分发病累及精分,而且病在后天之本的脾脏,不可与一般的气机郁滞等同。
文中所论病症:气血不化则不养周身,故有脘腹阵痛之里急;腹中痛为腑失养;一身失养,必有酸楚疼痛之感。精伤无以化阴,阴不敛阳,终成阴虚燥热证。
症见:
阳气扰心之悸动;
周身失养又有阳气上扰消耗外部津液而出现的燥干,见鼻衄、手足烦热,咽干口燥;
阳气上扰心神,有失眠多梦之象;
相火妄动,精不能守,故失精。
在临床中其症状则更为广泛:
如寒热不适、手足烦热、虚劳烦困、面色萎黄、形体瘦弱、多梦、入睡困难、少食便难、健忘、心悸,鼻衄失精、大便干燥等,以及多思、多虑、多疑等精神症状。
舌象上,由于精伤又有燥热,脾胃之气大衰,舌红,苔少或无苔。
脉象上,诸不足虚劳脉弦,气血不足另有燥热可见细数脉象。
确定治则治法:建立中焦化生之气机。
方药分析:
桂枝振奋脾阳;
芍药倍之和阴,一需阴阳合和,二需合阴以阴中求阳,使得生化有源,中气便可化生气血,正气亦缓缓恢复;
饴糖最易消化,是以助化源,然并非以其为主药,后世饮食渐充,饴糖自减。
饴糖最易消化,是以助化源,然并非以其为主药,后世饮食渐充,饴糖自减。
这一点在《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加味小建中汤”的运用中有迹可循,原文为“治心腹切痛不可忍,按轻却痛,按重则愈,皆虚寒证,服热药并针灸不瘥”,此病虽在《不内外因心痛证》篇,但实为多思虑导致的中焦虚劳,更兼气血不和之病机而故云:“热药并针灸不瘥”,唯从脾治方可得效。
其中饴糖用量大量减少,“入饧糖一块如皂荚子大”,说明饴糖并非小建中汤中的君药。
而且,又加安神益智之远志,更符合情志之脾郁的病机。
现代应用
小建中汤在古时由于饥劳忧思导致,今日饮食丰富客观上的饥饿伤脾已少。
但今人生活、工作压力过大导致的郁思劳伤却十分多见。
症见多疑、多思、多虑、食少便难、健忘、心悸、面色萎黄、失眠多梦等。
以上均为情志之脾郁病范畴,治疗上亦可取小建中之法。
303医话
因为您的关注而更温暖
中医丨金匮丨学术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