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姑姑三毛》②:怎样的父母,养出三毛这样的孩子?
十点人物志开启「人物传记精华领读」栏目,提炼人物传记精华,带你欣赏书中核心情节与内涵,节省阅读时间,建立对原书的阅读兴趣。
希望通过这个栏目,为你淬炼名家的思想经验,获得改变人生的力量。
每部人物传记共有10天领读,每日更新一期。
领读 | 江徐
十点人物志出品
昨天,我们了解到的是《我的姑姑三毛》中的第一节内容。在作者对三毛的深切怀念中,娓娓道说了对三毛印象最深的往日片段。
怀念的阀门一经打开,记忆的碎片纷至沓来。接下来的书页中,收录了哪些秘密趣事?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共读吧。
怎样的父母,养出三毛这样的孩子?
《我的姑姑三毛》这本书,陈天慈的笔触在当下与往事中来回穿梭,忆海拾贝般讲述着有关三毛的点滴。
常常有人问她:你爷爷奶奶是怎么的人,能够培养出三毛这样独特的孩子?
三毛曾在文章中骄傲地写道:“说起来我们陈家,因为得自先祖父陈公宗绪的庇荫,世世代代书香门第,忠厚传家。家产不多,家教可是富可敌国。”
陈天慈小时候住在爷爷奶奶家,从老人对隔代的养育方式中,她体会到一点:爷爷奶奶的“养”孩子,除了照顾好吃穿,身教大于言传,很少对孩子要求什么。
陈天慈记忆中,奶奶是出了名的大好人,总是面带微笑,从不大声跟人说话。奶奶也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妇女,将家庭视为人生的一切,丈夫和孩子是她最大成就,而自己从来不重要。
三毛的母亲缪进兰,高中毕业后,放弃进入大学的机会,选择了婚姻。想来是大户人家的千金,因为文章中用了“下嫁”一词。
在三毛童年记忆中,母亲的脸色向来显得安详,安详背后却是一份巨大的茫然。缪进兰跟天底下的大多数母亲一样,整天忙于厨房,伺候着家人的肠胃,却不能读懂儿女的心思。
在大学,三毛念的是哲学,她对母亲的价值产生质疑,问母亲是否读过尼采、康德、萨特,得到的回应全是否定时,她不明白母亲为何不去读书,不明白母亲为何不去追寻自我。甚至,为自己母亲没有学问而感到愤怒。
体验过柴米油盐,历经人事沧桑,三毛终于明白母亲爱的奉献。她在文章里写道:“母亲的腿上,好似绑着一条无形的带子,那一条带子的长度,只够她在厨房和家中走来走去。大门虽没有上锁,她心里的爱,却使她甘心情愿把自己锁了一辈子。”
母亲在吃饭穿衣上给予三毛无微不至的关怀,父亲则在心灵方面对三毛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父亲陈嗣庆是一名律师,酷爱运动,与人和善,职业习惯培养出严谨理智的处事方式。他正直、敏感、多愁、脆弱,体质柔弱,不懂圆滑,不喜应酬,具有良好的语言与思想组织禀赋。这些品格,全都遗传给了二女儿三毛。
在三毛心中,父亲有时像小孩,缺乏足够能力去应付复杂的人事。借出去的钱,常常有去无回,他却不敢开口向人讨要。
有一次,一场费力的官司结束,对方送来一只大西瓜,酬劳的事始终不提。对方临走,父亲再三道谢,然后开西瓜喊大家吃。三毛愤愤不平,骂父亲没有勇气讨要应得报酬。父亲一笑置之,认为西瓜已是意外收获。
三毛小时候怕父亲,怕听到父亲对自己发出的叹息。只要听到父亲下班回家的声音,她就躲进自己房间,饭由母亲送进去单独吃。
父亲没有打过她,甚至也没有责骂过,正是这种包容与忍耐,在三毛心灵里投下消散不去的阴影。她觉得有罪,觉得自己是一个让父亲伤心透顶的孩子。
三毛清楚,父亲深爱自己,也恨着自己,因为她不按他的建议去走正常的人生路。父女俩始终存在冲突,一次次彼此伤害。
她在信中说:“我们父女之间是如此的相像,复杂的个性,造成了一生相近又不能相处的矛盾,而这种血亲关系,却是不能分割的。”
倔强如三毛,从小要做自己。她这一生,孜孜以求的,是在她最在意的人——父亲那里,获得认可,让父亲因为自己感到骄傲。
出国留学,再三离家出走,除了追求自由,渴望远方,也因为对父母痴爱的忍耐达到到了极点。
她笔耕不辍,通过写作争取名利,是为从父亲那里寻一点爱之外的欣赏。心有千千结,父亲才是解铃人:
“对我来说,一生的悲哀,并不是要赚得全世界,而是要请你欣赏我,你的一句话就定了我文章生死。世界上,在我的心目里,你是最严格的批评家,其实你并不存心,是我自己给自己打的死结,只因我太看重你。”
父母是孩子是生命的源头,也是宿命的缘起。
三毛是如此,你我同样如此。
小番薯的故事
1981年,三毛回到台湾,跟父母住在一起。在年幼的陈天慈眼里,奶奶多了一位帮忙带孩子的大孩子。书里写道:“小姑和我们俩姐妹,三个小孩彼此取暖,互相影响”。
小孩用直接、单纯的方式给予大人温暖,大人向小孩讲述外面世界的故事。三毛很爱讲故事,只要有空,一日三餐,她都会跟小侄女讲各种故事。
有一次晚饭后,三毛聊起从前,聊起时代变迁下家人的坚强。或许,她不仅仅是在跟孩童分享,也是在提醒自己不可遗憾:
三毛出生在重庆,那个还没稳定下来的年代,她随父母从重庆迁往南京,之后又举家迁居台湾。她的漂泊始于童年,一生从未停止。她曾对朋友说,自己永远不会有根。
一个人,可以一生漂泊如萍,作为生命,怎可能没有源起地?
陈家的祖籍在浙江舟山定海。清朝末年,三毛的爷爷叫陈宗绪,小名叫小番薯,是一个很努力的孩子。念书到十一岁,然后出去谋生。
小番薯富有冒险精神,不想呆在乡村,决定出去闯荡,便跟着堂兄坐船到上海打工。那时他实在太小,很多人不乐意给他工作,只能做些零活,勉强维持生存。
十七岁那年的一天,小番薯在码头闲逛,遇到一个英国人。英国人看小番薯吃苦耐劳的样子,答应带他跑船。
从此以后,小番薯开始在海上漂泊。他去过地中海、红海、印度洋附近的很多国家。
小番薯没有流连行踪不定的海上生活,他从英国人那里学来经商技巧后,回到陆地,自己做起生意,白手起家,成为江南有名的水泥商。
之后,就是“后来……再后来的……”的故事了。
陈天慈姐妹迷恋这些故事,到了睡觉时间,她俩进入姑姑卧室旁的客厅,乖乖躺在床垫上,闭上眼睛,等待姑姑讲述续篇,“梦中等到的,却是小姑的叹息和稿纸翻来翻去的声音。”
那时候,年幼的陈天慈以儿童的目光、旁观者的角度铭记下当时的画面:
当她一觉醒来,看到姑姑依然坐在桌前,挑灯夜战,写稿到天明。常年熬夜,导致姑姑患上肩背疼痛的毛病。奶奶偷偷在门外张望关心,一再叮咛。再多叮咛也是徒劳,只能默默守候着女儿的坚持,担心着女儿的健康。
相比奶奶的牵肠挂肚,爷爷的爱带着骄傲与释怀。有一天夜里,陈天慈听到爷爷对奶奶说:
“这孩子就是不一样,上帝给我们的任务就是养好这个恩赐的孩子,她不属于我们的,她有自己的路。她心里的苦不是我们能弥补的,她在我们面前的平静也是在压抑,是她的孝顺,只要她快快乐乐地活着就心满意足了。”
作为父母,坚强的他们不希望子女看到自己的脆弱,却被年幼的孙女铭记在心。这些无意之间的所见所闻,也让陈天慈明白了一点:
“所有义无反顾为爱走天涯的爱情里,都有父母夜晚的无私体谅与包容。”
结语
今天,我们了解到的是《我的姑姑三毛》中第二节的内容。三毛之所以能够成为三毛,除了天生禀赋,还跟成长环境有关。
她的爷爷年轻时也曾四海漂泊,去过很多地方。这种冒险精神隔代遗传给了三毛。隐忍无私的母亲,思想开明的父亲,都是促使她形成复杂个性与独特人生的因素。
人生几何,譬如朝露。生生死死,来来往往中,三毛又有怎样的缘起缘灭?让我们期待明天的共读。
今日互动
网上流行一句话:家风是留给孩子的最好家产。了解过三毛的家庭环境后,你如何看待教育与天性在孩子成长中所起的作用呢?欢迎在留言区说说你的切身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