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对于漂泊的游子来说,故乡永远是心中的牵挂!故乡,永远是心灵依靠的温馨港湾。走过山山水水,走过流年岁月,无论身在何处,那一缕心头萦绕的乡思从不曾有半分的消减。今天我们就通过王万军教授的这篇《回忆炭村学校》,一起走进那个特殊的年代,回忆那段青葱岁月......
自从1977年高考后离开家乡富平县流曲镇炭村,一晃已经四十多年了。炭村学校和家乡的山川田野一起,曾经无数次出现在我的梦里。
我是1964年秋季在炭村小学开始我的小学教育的。那个时候大人们每天在田里干活,加上家里孩子比较多,所以直到上小学之前,孩子们普遍处于放养状态。每天不是上树掏鸟窝,就是胡乱追逐嬉闹,经常发生危险事故。所以家长们都希望尽量早点送孩子们上小学。
上学后我的运气很好,正好碰上一年级的班主任是董银菊老师。她是我的一个婶子,使得我在刚入学的时候少了许多可能由陌生感带来的情绪紧张。另外董老师在学校以教学认真,对孩子们态度好而有名。因为那个时候的孩子没有接受过幼儿园教育,家长们也没有提前进行所谓的早教,所以上学就是从拼音,从“人、口、手,上、中、下、山、石、田、土”等开始学。班上的一大群在外面野跑疯玩惯了的孩子,突然要坐在教室里学习,如同要给一群疯跑惯了的小马驹套上笼头,困难可想而知。但是在我的印象中,董老师就没有发过脾气。虽说不严厉教训孩子们,但有办法把一群小毛猴很快地管理得有井然有序,很少有人敢在课堂上调皮捣蛋。记得一开始的时候,包括我在内的许多孩子,写字的时候连铅笔都不会拿,经常需要董老师手把手的教。五十多年后的今天回忆起来,当时的景象依然历历在目。
可惜这样认真学习的时间只过了两年,到了1966年5月后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了。学校很快和全国一样,原有的秩序大乱,经常处于停课状态。这种混乱状态一直持续到了1967年十月,中央发通知要大中小学校“复课局系向,学校终于慢慢地又恢复了基本教学秩序。但是,和文革前相比,教材变化很大。去掉了很多经典的内容,新添加了许多对应于“文化大革命形势”的政治内容。学校对教学质量的重视程度也明显不如以前了。但是非常幸运的是炭村学校认真负责的老师仍然不少,如董银菊老师以及我们在三年级的班主任窦敏老师。
1970年夏天,我从小学毕业了。炭村学校因为教师队伍素质、校舍基础和周围几个大队的小学比,属于佼佼者,因而被选中设置初中部。所以我的初中也是在炭村学校上的。在此期间,因为文革初期学校都停课了,为了补课,把历年来的新生秋季入学改成了春季入学。所以我在炭村学校的初中部学习了两年半时间,是在1972年底毕业的。在炭村学校上初中期间,我又一次很幸运地碰到了几个教学认真负责的老师:数学老师康慧贤,化学老师王佩珍,物理老师张维堂,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康老师。康老师教学非常认真,对教学质量抓得很紧,对学生要求很严格,这一点在文革期间特别难得。因为那个时候整个社会风气不重视学习,学生们的学风也已经大大不如文革以前了,在课堂上调皮捣蛋不认真听讲的学生很多。但是,一个老师是不是上课前做了充分的备课工作,是不是对学生很负责任,学生们其实还是可以看出来的。即使是调皮捣蛋不认真学习的学生,在康老师的课堂上也不捣乱。原因大概就是即使捣蛋的孩子,看到老师那么认真执着、那么辛苦的教学,即使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或者听不懂,也不好意思捣乱。
当时初升高的升学率只有百分之十几,升学的压力还是很大的。由于学生升学不是靠考试成绩,而是由学校“推荐选拔”,重在“政治表现”,所以没有严格和客观的标准。但是我初中毕业那一年正好碰上了邓小平在文革期间恢复工作,大力整顿各行各业。那一年初中升高中以入学考试成绩为主来录取。为了给同学们准备复课考试,康会贤老师组织我和几个同学用文革期间刻印宣传资料的蜡板,用铁笔刻写,油印复制了她从文革前的老教材里面找的数学练习题发给大家。这个办法显然帮助大家提高了数学成绩,那一年炭村学校总共有7个同学考上了高中,这个在周边学校里算是很突出的。按说上了高中后我和炭村学校就没有别的交集了,但是命运安排我在高中毕业后又回到了炭村学校。当时炭村学校的校长是杨养志先生。杨校长爱才,听说我在流曲高中学习成绩特别好,便努力说服大队的干部们,并得到了当时的大队书记杜俊义的理解和支持。在我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有一天从地里干活回来,意外地发现杨校长在家里等我,告诉了我这件当时让不少人羡慕的“工作”。我才有了这个离开农田,又以老师的身份回到炭村学校教书的机会。这次回来,我和几位我原来的老师,如王佩珍、康慧贤、杜顺续等老师们又成了同事,直到文革结束。1977年恢复高考,我很幸运的考上了西安交通大学,从此离开了炭村学校和家乡。
岁月如梭,一转眼我已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这些年来不管身在何处,每当我想起在炭村学校的十年多的日子,都感慨万千。回想起来,炭村学校在那么漫长又很贫困的岁月里,因为幸运的有好多位勤恳努力负责任的老师们,算是周边学校中最好的。我从心底里非常感谢我的老师们。他们在文革那样的困难条件下仍然不忘本职工作,认真培养教育学生。没有他们的辛勤付出,就不会有我的今天,就不会有过去几十年来一批批从炭村学校走出来,如今在各行各业都很优秀的农家子弟。
作者简介:王万军,1982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77级)。1983年赴美留学。现为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LSU)机械工程系杰克.赫尔姆斯冠名终身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