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前横笛斜吹雨 || 梦(8)
梦(8)
文/风前横笛斜吹雨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梦圆也好,梦碎也罢,我已完全没有退路,只有硬着头皮努力、努力、再努力,坚持、坚持、再坚持了……
于是,环境努力适应,工作努力学习,同事努力和谐,就在这一天天的学与问、问与学中,不断充实着自己,哪怕领导将自己的稿子少改几个字,少删一句话,都是对自己努力付出的莫大肯定与鼓励……
就这样,一天天地努力着、学习着、付出着、坚持着,稿子也就一点点地有了点门道……
至于工资嘛,多少也不是自己决定的,既来之,则安之,有啥算啥吧,至少还是个“铁饭碗”……
后来,同事告诉我,“看你把工资一分不剩地全装走,我就想乐,看着就神经!”
我不明所以,“我自己的工资为啥不全拿走?”
“人家把零钱钢镚啥的,都扔在桌上的盒里,谁找零钱谁拿!”
“我工资降了那么多,我可不更得珍惜了?再说了,我还真没注意这个,不过到家我把工资往床铺上一扔的时候,确实有钢镚蹦出来!”
当然,这都是同事熟悉后的玩笑话,但那时工资的降低,却是不争的事实。
工作逐渐上道了,领导也就慢慢放心、放手了,所以给的压力也就逐步增加了。后来,新闻稿基本都是围着县委书记、县长跑了。由此,感觉自身的压力也就越发地重了起来……
细细想来,县级电视台的新闻稿说好写,也好写,因为新闻稿是有套路的,特别是时政新闻,如果按部就班写,绝对不会出错,但也绝对不会出彩,加之二十年前的县级电视台要求并不太高,所以业务熟悉了之后,若想随大流,求大同,倒也能过的悠哉游哉。
但我写稿时,有时就想着能不能换个导语形式,或者标题美一点,有点诗意与意境。于是,有时一篇篇稿子送给领导审阅时,自己内心还是忐忑非常的,毕竟任何事物的改变都是艰难的,都需要有个过程,就如有人说“习惯都是毫无道理的”一样……
记忆中,我写春耕生产新闻稿时,有时就用唐诗宋词中适合的语句引出主体;有时标题或直接用古诗词或化用古诗词;有时自己也努力把标题起的新颖些、抓人些……
如“津沽牌”小站米出口国外,新闻稿标题是《“津沽牌”小站米——飞入异国百姓家》,化用的是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光明小区进入装修阶段时,新闻特写标题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套用的是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新年将近,鲜花销售异军突起,新闻特写标题是《一枝一叶总关情》,套用的是郑板桥的“衙斋卧听萧萧竹,一枝一叶总关情”;
七里海还处于原生态时,写了两篇稿子,一篇新闻特写标题是《熟悉的地方也有景色》,化用的是汪国真先生《旅行》一诗的“到远方去,到远方去,熟悉的地方没有景色”;
另一篇的标题忘了,但开头直接引用的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的句子,“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原种猪场种猪代表国家出口柬埔寨,新闻稿标题是《宁河种猪“拱开”柬埔寨国门》;
贾立明先生养殖的蚯蚓出口国外,新闻稿标题是《小蚯蚓“爬出”大国门》;
……
这些标题也好,导语也罢,也招致了一些闲话,认为不是新闻稿,但好在领导并未否定而是直接圈阅、播出,我就当作是领导的肯定了,于是,越发坚定了自己坚持下去的决心。甚至有朋友亲口对我说,看新闻时,不用看记者名字,一看标题或是一听词,就知道是你写的,你那稿和别人的不一样……
一次,金牌播音员告诉我,
“张老师,你那篇评论领导批示了,说此稿写得好!”
“瞎扯!”我根本不信,虽然我刚写了一篇号召全县捐资助教帮助芦台一小平房改造的评论。
“你还不信!那评论是我配的音,要不有空你自个看看去!”
后来,我真的把那篇评论找来看,果然局长批示的“此稿写得好,……”后面还有一两句话,具体是啥我早都忘记了……
不过,这篇评论却也奠定了我的位置——以后台里的所有评论,几乎都是由我操刀捉笔……
至此时,我隐隐感觉——
我的梦,有点圆了……(未完)
——2020年6月7日22:56,闰四月十六。忽有所感,随笔记之。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张立民,网名风前横笛斜吹雨,天津人,做过教师、记者,喜欢古诗词,现供职于机关单位。撰写大量新闻报道和通讯稿件,刊发于《天津日报》《今晚报》《每日新报》等媒体。
作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