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窗絮语 || 此心安处是吾乡
肥城市第一高级中学 李红春
去那遥远的西部支教并不是她的本意。
但志愿支教的名单里却赫然写着她的名字——王晓丹。
收拾行李的那天晚上,王晓丹若有所失地靠在窗前,沉思良久,痴痴望着一张照片。手慢慢移动,从一个精致的礼盒里拿出红色的蝴蝶标本,她低着头仔细端详,而后紧紧地贴在胸口。
家对面的小店不慌不忙的放着降央卓玛极富异域色彩的歌,煽情的曲调,热辣辣的情感,像是远方狂野的呼唤。王晓丹的眼前就像漫上来一幅沙漠、驼队、绿洲、孤烟交织着的瑰丽画卷……
这是泰山脚下的一个小镇,人口不多,却有温度;地域不广,却足够安放心灵。生于斯,长于斯,王晓丹更觉得自己像山上的一棵树,地里的一棵苗,脚下的土地是生命的根,血液在根系里默默流动,只有回到泰山脚下她才能看到云淡风清,小桥流水;也才能感受风花雪月,听到黄莺清啼。用父亲的话说就是“没出息”。“没出息”的王晓丹接过了父亲的衣钵,回到家乡做了一名年轻的语文老师,父亲的同事都亲切的称她“小王老师”。像所有青春的华年一样,小王老师将所有的热爱变成开心的话语、奕奕的神采和专注的眼神。
薄雾还没有散去,这里的宁静总不容易被车马的喧嚣打破,像一棵静默在时光里慢慢变老的树。有很多时候,王晓丹喜欢把所有与生活相关的东西都看作树,甚至更具体说是泰山上的松,甚或一株尖茅草。这是生活在泰山脚下的孩子最朴实的心思。她记起选择报考招聘志愿时,有着30多年党龄的父亲执意让她去云贵山区或者是西北贫困地区,当时的对话犹在耳边:
“好儿女志在四方。小丹,爸爸希望你能用自身所学帮助更多人。”
“爸爸,我回到家乡照样可以帮助别人。我恋家,我喜欢泰山脚下的感觉。”
“爸爸并不反对你回来,你是个认真负责任的孩子,爸爸相信你会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可是,我常常在想,同一片蓝天下条件差一些的孩子分享到的资源要少得多。如果我再年轻一些,我一定会义无反顾!”
“爸爸,您又认真了吧?您还记得每次爬泰山您都感慨泰山挑夫的韧劲儿。我看呀,您和人家还真是一个样子呢。您真逗,王老师……”
当王晓丹以招聘第一名的身份回到母校成为“小王老师”时,恰恰是父亲选择去西北偏远地方支教。王晓丹一直在想,父亲就是泰山顶上的一棵不老松。如果他不是成了一位语文老师,如果与泰山相依相偎,那他一定是泰山挑夫中的一员:“肩上搭一根光溜溜的扁担,扁担两头的绳子挂着沉甸甸的货物。”“一只胳膊搭在扁担上,另一只胳膊随着步子有节奏地一甩一甩,使身体保持平衡……路线是折尺形的从台阶的左侧起步,斜行向上,登上七八级,到了台阶右侧,就转过身子,反方向斜行,到了左侧再转回来,每一次转身,扁担换一次肩。”仔细想来,执着而认真、激情而守诚的父亲这一生最适合的职业就是“教师”和“挑山工”。了解父亲的人都说“适合王老师的职业很多,人就怕认真啊!”王晓丹有时候会感觉这是在讽刺“老实人”,特别是面对精明的商人的时候;但有时候,王晓丹也知道别人是实实在在赞美父亲。她甚至在想,等到自己成为“老王老师”的时候别人也会这样说自己该有多幸福……
台灯下展开着一沓信,那是支教期间的父亲写给女儿的。王晓丹每次读信都充满了向往,因为老王老师忽然间像一个刚刚大学毕业的青年学生,他迫不及待地要告诉女儿在异地的生活感受、教学体验,在信里滔滔不绝地讲述那里的孩子多聪明,多懂礼貌,进步有多快;甚至,王晓丹都熟知了父亲班里的“古丽达娜”“沙木尔拜克”“阿合巴热”……特别是当父亲领着一群孩子深情地朗诵《挑山工》时,王晓丹有种想落泪的感觉,视频是父亲的同事拍下来的,课件上有许多泰山碑刻、泰山松、泰山石,更多的是泰山挑夫踏阶而上,负重登攀的图片;大部分是应爸爸要求,王晓丹专门去拍摄的。照片里的父亲被一群开心的孩子围着,知足的笑容挂在父亲略显苍老的脸上。晓丹羡慕之余,隐隐的感觉到父亲脸色的苍白。一种不详的预感近段时间一直在压迫着神经,晓丹一直在信里提醒父亲:“王老师,注意休息!”“亲爱的爸爸,要爱惜自己的身体!”“爸爸,不要勉强自己,坚持不下来就让我替您完成使命!”回信中父亲总在不服输:“我能行!”“此心安处是吾乡!”“我是泰山上的不老松!”“薪火相传莫着急,三尺讲台未站足!”……父女二人“针锋相对”玩起了文字游戏。这样的时光永远延续下去有多好!回想中的王晓丹傻傻的想要回到童年,回到与父亲牵手爬泰山、与泰山挑夫竞赛的往昔岁月。
现实总是残酷。在王晓丹成了一名成熟稳重的“王老师”时,噩耗传来,老王老师倒在了语文课堂上。老王老师的遗言是:晓丹,我的女儿,我爱你孩子!……爸爸很幸福,我很喜欢这里的孩子们……你是泰山人,无坚不摧…………
父亲的话语已经没法连贯,遗言是跟在身边的学校领导大体记下的。同时交到晓丹手里的还有一个精致的礼盒,里面是爸爸许诺过的,一枚草原精灵的蝴蝶标本,是要当做自己23岁生日礼物的。这都是王晓丹一生不能承受之重。
泪水“啪嗒”“啪嗒”的落下来,洇湿了信纸,淡淡的色泽,像英雄花。王晓丹翻开相册,一幅一幅看过来,在自己的成长画册里总有泰山的样子,也总有泰山挑夫的痕迹。时光的底片渐渐厚重起来,泪眼模糊中,她轻轻地背诵起冯骥才先生的《挑山工》,像一个师者,更像是一名学子,声音沉重而坚定:
“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画--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作者简介:
李红春,号小窗絮语,肥城市第一高级中学教师。“淡淡和风拢帘月,小窗絮语伴华年。闲庭小步惬意在,莫言人事蹉跎来。”(15966023659)
作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