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总是以极其夸张的方式奖励那些卓越的人
大家好,我是倡导“人人如龙”的镭师兄,每天一个观点和话题,今天我们聊一下“这个世界不讲理的奖励机制”。
一个同事的神奇心得
一个女同事有个神奇的心得,她说,家里的衣服会自动挂到衣柜中,地上的头发会自动消失掉。
当她这么说的时候,我们都不相信,她最后揭开了谜底:
“只要你能忍受的时间足够长,你老公就忍受不了了,最后他就会动手将衣服整理好挂起来,将地上清理干净,哈哈哈哈哈。”
大家都哈哈一笑,为她的“机智”点赞。
但是在工作中,这个女同事却一直无法晋升上去,因为她的工作态度和她的生活态度一样,所有的事情能拖则拖,拖到最后一刻也没人帮她,她才动手处理,在截止日期前草草完成任务。
她真正完成任务的那两天加班确实很多,每天都在朋友圈发自己深夜下班的图片,自我感动得不行。
很多人觉得这个女同事的操作很机智,平时悠闲惬意,忙时发朋友圈收获点赞,简直是双重赢家。
我观察了一下,赞同这种行为方式的人,也是一直深陷在自己忙碌而低效的状态中,他们都是同一个圈子中的。
另一个“让人不舒服”的同事
相对于前面这个女同事,另一个同事就让人不太舒服,他最让人不舒服的地方就是“没事找事”:很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甚至没想到的事情,他都会做起来。
这就让他在一群“分任务时低头不说话”的同事中显得很突兀,显大家都很“不优秀”,所以大家都不太喜欢他,工作中不至于使绊子,但是不会很畅快地帮助他。
有一次他接到一个“给一线工程师提供维护指南”的任务,因为涉及到整个系统十四个模块的维护,需要各个模块部门都输出维护案例。
其中有六个模块的同事只给了旧版本的维护案例,这些案例对于新版本没有任何用处,这个同事非常生气,他也知道这些同事的小算盘,但因为交任务的时间非常紧,他没空与这些人扯皮。
他就自己加班与这六个模块部门的开发人员、维护人员交流,一个案例一个案例的整理,最后输出了一本非常实用的维护指南出来。
在此过程中,他逐渐熟悉系统中的各个模块,项目组的其他人也都对他很有好感,毕竟大家对于努力而踏实的人都是非常认可的(谁不希望自己的战友是个猛人呢?)
这本维护手册后来得到了广泛的好评,部门领导在例会上表扬了他,并着重指出那六个模块的维护案例非常实用。
那六个模块的同事表现不一,有的低头不说话,有的比较羞愧,有一个同事居然满面微笑地说:“谢谢领导,这是我们应该做的。”领导深深看了他一眼,就转到其他话题了。
这个总是“没事找事”的同事工作中确实比较辛苦,经常要做很多额外的事情,但是一年之后,他与别人的差距就非常明显了。
每次领导遇到业务问题、客户需求、用户体验、产品功能等方面的困难时,都会不自觉地去找他,因为他总是有靠谱的解决思路。
后来产品线需要增加一名产品管理的高级专家,他就毫无疑义地被调过去。后来他成了部门第一个六级职称专家,而以前的那些同事还在三级职称阶段苦苦熬着。
(注:三级与六级之间的收入差距大到你怀疑人生。)
这个世界,总是以极其夸张的方式奖励那些卓越的人
很多工作,你能按时按量做完,只是你应该尽的本分,说明你对得起那份工资。
如果你做得非常优秀甚至到卓越的地步,你获得奖励将是指数级的爆发式增长。
最近在分析美国的现状,发现美国就是这样的一种激励体制:
1、90%的人连两位数的计算都要用计算器,他们不用太动脑筋,只要老老实实上班、养家糊口即可。这类人中很多都是媒体的忠实粉丝,他们相信地球是平的、注射消毒剂可以预防新冠等。
2、还有一类不到0.1%的人,他们不断创新、开创一个又一个新的科技时代。
美国的造富机制会让这类人的财富始终保持全球前列,做得最卓越的那个一定是全球首富,比尔盖茨、乔布斯、贝索斯、马斯克等,就是典型的代表。
在体育界,这种激励机制更加明显,棒球运动中,最顶尖的棒球运动员与那些次一级的运动员的差距有多大?
2%,即在100次的接球中,最顶尖的棒球运动员只比次一级的运动员多接中2球。
但是他们的平均收入差距在十倍以上,最高的甚至达到五十多倍。从2%到50多倍,这就是世界对卓越者的回馈。
事实上,全球各个发达地区和不断上行的国家都是这样的激励机制,而那些走下坡路的地区则进入另一种模式(垄断资源实现暴富),这里不赘述。
昨天在《身在职场,多少要懂点“财富的秘密”》中,提到了财富的秘密之一就是通过提升影响力来助推财富的指数级增长,其本质逻辑就是这个世界对卓越者的夸张式回馈。
总结
这个世界总是对那些做得非常好的人,给予“难以置信的回馈”。
如果你觉得自己已经做得很好了,但是晋升迟迟未来,那么可能你做的效果还没达到“突变的阈值”。
这是一个不讲理的世界,对于那些超过“突变阈值”的人,会毫无理性地向他们疯狂倾斜。
或许,你可以试试,反正也没坏处。
(“人人如龙”,我是聚焦个人优势的镭师兄,请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