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中专生讨生活》11“乡愁无限”
灯火可亲随心可記
清早,雁天南坐着他兄弟的“大发”面包车踏上了回乡的路。慢慢的,远山近树,还有那依稀可见的老屋——一排排低矮的“土坯”房影影绰绰。
下了车,熟悉的街道,睹物思人。农村的空气很好,天“蓝个莹莹”的,犹如一块纯净的蓝宝石,没有一丝云彩。有的人家大烟小冒,一股青草和牛粪的混合味道(注解:农村有用干牛粪做燃料的习惯)。
十字街墙仡佬(指:墙角),太阳暖融融的。一些农闲无事儿的老汉们挤在墙根儿“晒暖暖”(指:享受阳光浴),一袋一袋的抽着旱烟,啦着家长里短,陈芝麻烂谷子的“叨古”(指:讲一些传说、轶事)。
见雁天南过来便远远的吆喝着:“这孩子,回来猫(方言:探望)你妈来啦?”
雁天南答应一声,过去散了一排“纸烟”,过滤嘴的昭君,五块一盒。大家仔细的端详着,看看牌子(其实也没几个人识字,主要是看图标),有人闻闻、把烟别到耳朵上,不舍得抽。一个劲儿的说:“出息啦,出息啦......”
推开家里虚掩的门,一切都是那么的熟悉、一切都是那么的温馨。一种久违的亲情袭上心头,鼻子一酸,两行热泪潸然而下......
雁天南擦干泪,怕母亲看见。
悄悄的推开门,一幅画面在雁天南的脑海中定格:一个老妇人正独自出神的翻看着一本厚厚的相册,时而微笑、时而沉思,还不时的推了推鼻梁上的老花镜,自言自语的嘀咕着什么。这就是他日夜思念的母亲啊!只是头上又多了几道白发,眼角的鱼尾纹又密了。几个月不见,明显又苍老了许多,岁月不绕人啊。
雁天南知道母亲的那本大相册装满了他从小到大的照片,从百岁岁照到现在,每一张母亲都仔细的看过,用手摸索过,有黑白的、有彩色的,大大小小规格不一,但都深深的留下了母亲爱的味道,也曾记载着自己成长的一串串足迹。
“妈——我回来了。”
母亲很是惊讶和高兴:“好、好,回来好!”
“放假了?”母亲用她那温暖的手摩挲着雁天南消瘦的脸颊,喃喃道:“哎,瘦了......”
“哦、饿了吧?先歇着,妈给你擀面去......”母亲望着儿子满目的慈祥。
母亲一边做饭,一边唠叨:“上次去县里你爹给你买了一套书——《平凡的世界》,在你的书柜里放着。”
雁天南的房间不大,一个小书桌上整整齐齐的码放着一排书,一尘不染,也不知母亲擦拭过多少遍。打开那套《平凡的世界》,一股淡淡的油墨香,是一种熟悉的味道。这是一套装帧很精美的小说,雁天南知道这不仅仅是一套小说,知子莫如父,而是一份厚实的“父爱”。
记得,小时候家境并不富裕,仅靠几亩田和母亲民办教员的那点微薄的工资(每月三十二块半)养家糊口、维持生计。母亲节衣缩食,起早贪黑;父亲老实巴交,养牛种地。尽管如此,父母还总是挤出一点儿零花钱来给雁天南买书,一些课外书,尤其是“小人书”更是让雁天南喜欢的不得了。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能拥有几本小人书是何等的荣耀,记得有《薛刚反唐》、《三口御铡》......
打开书的扉页,赫然写着几行字:“写给儿子,世界是平凡的,人生是绚丽的,道路是曲折的,过失是必然的,修正才是进步的。”
雁天南知道母亲的用心良苦。
“吃饭了——”
锅碗瓢盆一响,两大碗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手擀面端上炕桌,白生生的面条“窝”着鸡蛋、油花儿炝着小葱。看的雁天南直眼馋,好久没有吃到母亲做的手擀面啦。雁天南坐下来,先长长的吸了一口气,便闷着头,大口的吸溜起来。不一会儿就“扒拉”个“底儿朝天”。一口气吃了两大碗,直到“肚儿圆”,满头大汗才摸了摸嘴。
母亲看着雁天南的吃相,心疼的说,“哎——可怜的饿坏了,慢点吃,慢点吃哇。”
吃罢饭,娘儿俩坐在顺山大炕上拉家常,一边聊,一边做“针线”,整个屋子里弥漫着一种温馨的气息,充斥着亲情,暖融融的一片。
“哎,前几天你的一个同学来过。”
“同学?”“哦,就那个叫小芳的女孩......”
“啊——?哦,”雁天南心里一沉:“不是已经分手了吗?小芳怎么会......”
说到这儿,雁天南推说坐了一天的车累了,便去自己的屋里休息。临走,母亲还给他倒了一杯红糖水,怕他奔波上火。
关上门,雁天南又想起了他的同学小芳,那个曾经一起打工,一起吃苦、一起......
不知道什么时候睡着了,梦了一夜的梦,但一切都看不分明啦。
后记:天地再宽,记得回家!因为只有家才是你永远避风的港湾,而日渐年迈的父母才使你坚强的脊梁。孝顺的孩子们,回家吧!娘亲、家亲、炕头亲!去看看我们不再年轻的父母,听听他们的唠叨!“好吗,好的!”如果你愿意,请支持转发。“阿弥陀佛么么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