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恒老师谈语音治疗——什么是代偿性构音(一)
关注唇腭裂治疗的朋友对“代偿性构音”一定不会陌生,这是腭裂患者比较典型的错误发音方式,也是语音治疗的难点,所以经常有家长或者患者担心,特别是在手术前常常问做了手术是不是就不会出现代偿性构音。
“代偿”顾名思义就是替代或补偿,代偿性构音就是用一种发音方法去替代补偿另一种方法。正常的发音都是在嘴巴里,无论/b/ /p/ /d/ /t/ /g/ /k/ 等等,这些声音都是通过舌头、牙齿和嘴唇的协调运动发出的声音。
代偿构音是患者把发音的位置移到了喉部(喉塞音)或咽部(咽擦音),就像被挤着喉咙说话,声道和共振腔变了,所以声音听起来非常硬,短,音质奇怪。
对家长或者患者来说,说话只有“不清楚”和“清楚”的差别,说话清楚,当然没什么可讨论的,皆大欢喜,但不清楚的形式和原因就有很多了。
有些孩子是语言发展的问题,能说的词汇很少,不能说句子,只会讲一些简单的字或者词组;有些孩子是语音学习的问题,很多的声母、韵母都没学会;还有些孩子是口腔结构缺陷,造成嘴巴里气压不够,不能说各种压力性音节,等等。
代偿性构音的成因稍微复杂一点,既有语音学习的问题,又受口腔结构的影响,它的产生有多方面原因。
非腭裂儿童发音方法
通常,6个月前的孩子的发音位置都在咽部、喉部,所以能听到他们在喉咙里发一些“咕咕咕”的声音。随着年龄增长,颌骨发育,舌体下降后退,神经系统发育完善,口腔器官的控制能力增强,非腭裂儿童会逐渐将发音位置前移至口腔,利用舌头、双唇、前牙槽这些发音器官去学习正确的发音方法。
腭裂儿童发音方法
腭裂儿童缺乏这样的发音位置转移,他们几乎会执着地固守在咽部、喉部的发音位置,这是因为嘴巴里还没修复的裂隙,空气都从裂隙漏到鼻腔里,嘴巴里的气压不够,所以孩子需要用舌头去阻挡或封闭裂隙,并下意识地在喉部或者咽部,挤压声带或者舌根和咽后壁去用力发出声音(如图),如此腭裂儿童就形成了代偿性构音。这样的发音方式加重了声带的负荷,声带很容易增厚、长息肉或者结节,所以有代偿性构音行为的孩子的声音听起来会比较沙哑。
▲正常构音位置
▲代偿性构音的发音位置
※图片来自《The Clinician’s Guide to Treating Cleft Palate Speech》
代偿性构音的实质是因为上腭的裂隙导致患者把发音位置后移,那么手术后孩子嘴巴里的裂隙修复好了,代偿性构音是不是就自动好转了?
发音是一种学习,也是一种习惯,一旦学会了就很难轻易改变,并不会因为腭裂修复好了,肌肉都恢复到位就自动好转,反而这些代偿发音行为又会限制修复好的肌肉的正常运动,这也是为什么有代偿构音行为的孩子手术后语音没有明显改善的原因之一,有些甚至伴随一生。
综合儿童语音语言发展,我们强调腭裂孩子要尽早手术,因为一旦养成不好的发音习惯就很难自行调整。
读完本文我们再来温习下语音的文章:
专家简介
尹恒 副教授,口腔医学硕士,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言语治疗师,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交流科学与障碍系(The Department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s and Disorders)访问学者。担任中华口腔医学会唇腭裂专委会常委,医促会咽喉嗓音言语分会常委,中国康复医学会吞咽障碍康复专委会常委,中国康复医学会嗓音障碍学组副组长,全国腭裂语音治疗师培训讲师。曾于2003及2005年在台湾长庚医院颅颜中心进修学习。专注于儿童言语语言障碍、唇腭裂语音等多种病理性语音的治疗与研究。开设语音专科门诊,迄今诊治患者数万人。
学术成绩:
以第一发明人身份和第三发明人身份获国家发明专利二项。2015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7年华夏医学科技进步三等奖。主持省级等科研项目3项,联合申请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以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身份在SCI、EI、MEDLINE和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腭裂语音评估与治疗》,副主编本科教材《言语康复学》和《唇腭裂与面裂就医指南》、《构音障碍康复治疗技术》等专著3部。参编口腔专业研究生教材及口腔精品课程《口腔颌面外科学》和专著多部。
爱心修复 笑语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