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亡侧记:一场大雨

明亡侧记:一场大雨

深夜,瓢泼大雨无情地砸向地面,发出轰隆隆的叫嚣声,专治世间的一切不服。有诗云:“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不同的人生阶段听雨,是能引发不一样的思考的,尤其是在雨声中读史的时候。偶然翻到手边的一卷《明史》,翻到《孙传庭传》,不到四千字,读罢甚是唏嘘,文末“传庭死,关以内无坚城矣”“传庭死而明亡矣”的评价,寥寥数字,深埋无限感怀与叹息,其战败身亡,直接原因竟是一场连下七天的大雨,更是让这个暴雨如注的夜晚多了几分历史的沉重感。
公元1643年,在崇祯皇帝的催促下,固守潼关天险的孙传庭率10万老弱残兵出关迎战数倍于己的闯王李自成,连战连胜,克洛阳,破汝州,直逼襄城,打得闯军大批将领几欲投降。李自成无奈地只能绝命一搏,对他的手下说:“不要怕,我杀害藩王,焚烧王陵,罪已经很大了,姑且决一死战吧,不能取胜的话,再杀掉我去投降也不迟。”也许是天命使然,突然间下起了大雨,七个昼夜不停,襄城下变成一片泽国,明军粮草难以为继,士卒忍饥挨饿,战意顿减。无奈之下,孙传庭只能回师迎粮,没想到前军刚开拔,断后的后军就乱了,也纷纷跟着撤退,场面陷入失控,军心大乱。农民军乘势追杀,明军全线崩溃,一路逃奔至南阳,才缓过神来与农民军决战,结果又是一场惨败,一天一夜时间里,明军狂奔四百里,到达孟津时,战死四万多人,丢掉兵器、辎重几十万件,孙传庭高跨战马大声喊叫着冲入敌阵与敌厮杀,最终战死沙场,连尸体也没有找到,一代名将就此陨落。农民军趁胜拿下潼关,明廷的最后一副“家当”损失殆尽,再无力抵挡闯军的攻势,果不其然,崇祯皇帝在第二年(1644)就在万岁山上的那颗老歪脖子树上结束了自己的一生,结束了明朝276年的统治。这不禁还让我想到了唐朝名将哥舒翰,两人相隔千年,命运竟是如此相似,屡立战功,几欲扶大厦之将倾,却最后都是在皇帝催促下勉强出击被击溃,命陨疆场,折戟于潼关之地。所幸唐朝还有郭子仪为之延续国祚,而孙传庭之后,明廷再也无人了,灭亡之势再也无法挽回,可悲可叹!
纵览孙传庭的一生,足可称文武兼备,胆略俱佳。一介儒生毅然接受朝廷任命,到陕西平定农民军。到达陕西后,自筹粮款,招兵买马,勤加训练,竟练出了一支极具战斗力的悍勇之师——秦军,带兵生擒高迎祥,配合洪承畴大破李自成,使其仅剩十八骑逃往深山,一时间关中地区的各路农民军势力都被平定了,西北局势为之逆转。孙传庭主张对西窥潼关的十三部农民军一网打尽,却被当时主张招安的上司熊文灿和兵部尚书杨嗣昌认为是嫉妒他们招安贼兵的功劳,因此只能闷闷不乐撤兵返回,农民军逃过一劫后,最终还是没有接受招安,继续在河南一地流窜。孙传庭虽屡立大功,却深遭杨嗣昌忌惮,一直压制他,不为他奏请晋升。大破李自成后的第二年(1639),清军入侵京师,孙传庭进京勤王,却被杨嗣昌处处被使绊子,心中不胜郁郁,耳朵竟然聋了。其后又再次被杨嗣昌构陷为是装聋而不愿为朝廷效力,惹得崇祯皇帝大怒,将其下狱三年,满朝文武皆知其冤,却无人敢言。就是在这短短几年间,李自成再次做大,聚众数十万,明廷对此束手无策,只能再次启用孙传庭。1642年,孙传庭再赴陕西,就整肃军纪,斩杀起哄逃跑的援剿总兵贺人龙,威震三边,军心为之一振,虽然也经历柿园之役的失败,但明军一泻千里的颓势是止住了。他驻守潼关,扼守京师上游,积极招募兵士,开垦屯田,修造军械,储蓄军粮,可能是因为执法过于严厉,向当地士绅摊牌过多,他们就向明廷进谗言告孙传庭据守潼关是养寇自重。正可谓流言可畏,崇祯皇帝果不其然在第二年(1643)就赐给他尚方宝剑,让他统兵出关,剿灭农民军。孙传庭知道此去凶多吉少,跺脚感叹:“又能怎么办呢,我固然知道这次一去就一定回不来了,但是大丈夫怎么能再一次落入到狱吏之手呢。”于是迫不得已决定出兵,也就有了上文的一幕。

那场七天七夜的大雨浇灭了明朝的最后一丝希望之火,重重的雨幕背后隐藏着太多太多的兴衰存亡之道,值得后人哀之鉴之。不知道那些天的紫禁城是否也下着雨,黑云压城,骤风暴雨之中,崇祯皇帝是否会轻轻低吟一句:“雨一直下,气氛不算融洽”。

欢迎扫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