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爱敢恨

善也吾行

读《荀子》第二十一 《性恶》

(峻岫)

(原文)

孟子曰:“今人之性善,将皆失丧其性故也。”曰:若是则过矣。今人之性,生而离其朴,离其资,必失而丧之。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所谓性善者,不离其朴而美之,不离其资而利之也。使夫资朴之于美,心意之于善,若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故曰目明而耳聪也。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今人见长而不敢先食者,将有所让也;劳而不敢求息者,将有所代也。夫子之让乎父,弟之让乎兄,子之代乎父,弟之代乎兄,此二行者,皆反于性而悖于情也;然而孝子之道,礼义之文理也。故顺情性则不辞让矣,辞让则悖于情性矣。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孟子说:“今人之性善,将皆失丧其性故也。”当今之人,“性善”必然是丧失本性的缘故。孟子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性无所谓善,无所谓不善。性善是后天修炼来的,性恶也是后天养成的。荀子说:我认为孟子说的是错的。他说:“今人之性,生而离其朴,离其资,必失而丧之。当今之人,必然是因为丧失了质朴的天子性情。因为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俗话说“得陇望蜀”、“欲壑难平”就是这个意思。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因此说,人性就是恶的。《国语·晋语八》中有句话:“叔鱼生,其母视之曰:‘是虎目而豕喙,鸢肩而牛腹,溪壑可盈,是不可餍也,必以贿死。’”叔鱼是晋国大夫叔向的弟弟,此人生下来就是一副贪婪的相貌。以貌取人,自然是不可取的,但是其母一语成谶。所谓性善者,不离其朴而美之,不离其资而利之也。说一个人性善,就是他不离弃质朴而美好;不离弃天资而获益。使夫资朴之于美,心意之于善,若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故曰目明而耳聪也。天资质朴,心地善良,是出于真心的,是出于本性的,就像聪明的人耳聪目明是一样。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人活着就要吃饭,就要穿衣,就要住房子、娶老婆、生孩子,还要听音乐,看舞蹈,欣赏艺术,这就是人之常情。创造幸福,享受生活,就是人的本性使然。今人见长而不敢先食者,将有所让也;劳而不敢求息者,将有所代也。但是人就是人,每个人都不能独立的、封闭的存在着,人都必须生活在一个群落中。家庭就是人生活最初的、最起码的群落。人既然生活在群落中,你就不能只为自己,不为大家。人饿了,看见父兄长辈,你不敢先吃,这就是礼让;你累了,看见父兄还没有休息,你也不敢休息,急忙上前帮忙,这就是代劳。夫子之让乎父,弟之让乎兄,子之代乎父,弟之代乎兄,此二行者,皆反于性而悖于情也;然而孝子之道,礼义之文理也。儿子为父亲代劳,弟弟礼让长兄,不是自身的需要,而是亲情的需要,文明的需要,秩序的需要,更是生存的需要。因此说善良是亲情的需要,礼让是文明的需要,忠孝是秩序的需要,积极地提倡善良仁爱就是人自身生存的需要。故顺情性则不辞让矣,辞让则悖于情性矣。荀子这话说绝对了。人生的确有自私的、贪婪的、为己的一面,但是人生还有“利人”的一面,“奉献”的一面。没有父母的爱心,子女不会长大;没有朋友之间的无私帮助,事业不会成功;没有公而忘私的精神,什么样的伟业都难以成功。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人性并不都是恶的一面,并不都是伪善的。人有信仰,有立场,有观点,有爱憎,是非分明,立场坚定,“善也吾行”,“嫉恶如仇”,敢爱敢恨,才是人的真性情。(署名 原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