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城易门史话(上)

水城易门史话(上)
[ 玉溪网   发布时间:2021-01-04   进入社区    来源:玉溪日报 ]

□  孙银龙

云南红土高原,山高水深,泉水对人们的生活影响至深,往往一眼泉水,就能养育一方人,甚至还是一条小河的源头。

易门是个山区县,又处在长江水系和红河水系的分水岭上,县内两条主要河流都从县境边缘流过。泉水成了生产、生活的主要来源,泉的名称也往往与龙相关,如大龙口、双龙潭、黑龙潭、小龙口等。

这些泉水中,大龙泉滋养了一方生民,造就了一方福地,易门佳水甘泉,独以此处名盛。

大龙泉,易门人俗称大龙口,从县城西行里许,在北、西、南三山鼎立之处,西山脚下,天生幽然一洞,洞中涌出一泉,常年丰盈。这就是大龙口,没有生在名山,也没有诗意的名称,却自有神奇,关乎一地的生存。《续修易门县志》载:“泉自洞中涌出,幽深莫测。有好事者燃炬寻其源,离奇万状,竟日走穷其所。宋时,有蛟起洞中,内有犀牛一只,不时出没,人皆见之。”泉水出山后,汇四周泉潭细流,绕县城过屯营诸村,淌过整个坝子,依坝子西高东低之势由西向东流去,流入扒河,人们称之为龙泉河。山与水相依,易门坝子在四围青山中,平畴万亩,中间龟山、迎春山等几座丘陵似的小山突兀,使整个坝子断续相连,仿佛有人以营造园林的手法着意为之,显得彰隐有致。龙泉河纵贯易门坝子,易门县城尽得其利,易门坝子成了一块清幽秀雅的迷人之地。

原始的龙泉河天然、野性,她恣意地在坝子的草滩、绿地间流淌,抛洒下许多的河汊、水塘,整个坝子形成了很多的沼泽地。水草、杂树在这里疯长,数不清的动物在这里觅食,在草丛里安家。芦苇丛边,鹭鸶迈着长长的脚在水边悠闲漫步,白云一定留恋那块有自己容颜的水面,久久不肯离开,直到水面迷蒙的雾气升腾起来与之相连。地方文献说:易门,古称仙源。这也许就是易门坝子的烟雨朦胧所形成的景象。千年以前,编发、随畜迁徙的先民并没有踏进易门坝子,人们往往依山而居或择高地居住,在四周的青山、山间河谷地带居住下来。易门,这块在汉武大帝开边时属于益州二十四县之一双柏县管辖下的土地,一直是块神秘的乐土。从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至隋亡的七百多年间,史籍中只有《三国志》卷四十五提到何双“字汉偶。滑稽谈笑,有淳于髡、东方朔之风。为双柏长。早卒”。对于易门其他情况却没有记载。到了唐代,这里成为乌蛮居住的地方,虽然一段时间内设立了唐封县,但仅仅只是挂一个名而已,并没有进行过行政上的治理。那时,这是一块各民族在迁徙中时常光顾的地方。除彝族居住在马头山外,傣族、哈尼族也在扒河河谷、绿汁江畔居住,大谷厂、矣石沙、贾姑、摆衣村等地是傣族人居住过留下的地名。

南宋时,当大理权臣高升泰站在善阐(今昆明)戍边所建的閟依土城(在今小街)上,南望群山云霞灿烂,天地氤氲气象,仿佛看到那晴朗的天空下,也流动着一汪如天空容颜般的蔚蓝,仿佛听到那水在大地上潺潺流淌,哗哗地唱着生命不息的歌曲,弹拨着悦耳的曲调,至柔至润,心想那块静谧的乐土定是“仙源”之地。《续修易门县志》记载:“段氏命高智升泊善阐,奄而有之,使高福世守其地。”即高家看中并占有了这块土地。而且,高氏在这里建立了洟源城,这是易门建城邑的开始,有人认为此城邑就在今天的城山,《云南古代族史略》一书认为封建领主已经占有易门。或许,那时高氏小心翼翼地从南边龟之脚来到了龟之背,发现了这是一个有灵气的地方。据说高福后来“漂泊洟山之外”,就是以这里为老来安居之所,因此,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高氏后来对这块土地情有独钟。

蒙古人到来后,于元世祖至元四年在这里建立洟门千户所。后来,元朝建立行省制度,到至元十二年,因“县西有泉曰洟源,改为易门县”。从此,易门作为县名,沿用至今。檀萃说彝语称水为“洟”,据此,再考诸本地彝族语音,可以说,洟源的意思就是出大水处,也就是大龙泉,易门就是洟源的汉语转音(洟源也有说应为洟末)。也有人对易门一说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续修易门县志》载有清时本县周开元《洟门说》一文,其中就认为易门:“因龟命义,故曰‘易’也。而必言门者,乾坤为易之体,坎离为易之用,震兑为易之门。易门之洟水出于兑位,龟山居于震位。兑,阴也,水动也,阴动则阴中而具阳。震,阳也,山静也,阳静则阳内而生阴。阴阳既济,动静互根,千变万化,由是出焉。故易‘洟门’为‘易门’者,取义深而为道大也。”无论哪种说法,易门,是因有大龙口而得名,可谓是县因水名。

元朝时,设兵营(洟门千户所)在龟山(今城山)。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明政府在易门设卫所,驻屯军垦荒,军队在龟山建所城,筑城墙,周围二里三分三十一步,立东南西北四道城门,上建城楼,依山势引龙泉水绕城山,巧妙地建成了一道护城河。从元朝到明中期,行政机关和军事机构是分开的,并且不在一个地方。元时,治所在南庄,由地方势力王氏控制。某位酋长死后,可能是因为儿子还小,发生内乱,酋长妻就抱着儿子怀揣大印到了今天的旧县。旧县北靠娘当山,此山称智勇山,土名娘当山。其名一说是此山峰峦峭削,须仰视,故得名。另一说是酋长妻到这里时,怀中儿子啼哭不停,母亲就安慰说“别怕,天大的事,有娘挡着”,后来在此地安顿下来后,就称此山为娘当山了。明初,娘当山南面建起了县城,明中期以后,社会矛盾加剧,各地纷纷暴发反明斗争,易门是较为激烈的地方之一,斗争断续长达百年之久。云南巡抚吕光洵、邹应龙都曾到易门进行过“剿平”事宜。万历二年(1574),邹应龙为彻底平定“荞甸贼乱”,采取在马头山顶立石柱,在马头山东面摩崖刻“斩马山”三字等手段来对当地彝族人民进行打压,又以在旧县修建县城为名,制造了煺毛后的大白猪从娘当山跑到了龟山的神话,诱骗和强制并用,把县署从娘当山迁到龟山,与治所同城,设学堂,建庙宇,龟山兴盛起来了,仿佛就处于水波迷雾之中,每日已落,有赤霞一缕返照县治二堂,为易门古八景之一。龙泉坝子也得到开发,成为易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编辑:刘玉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