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度肺气肿患者吸氢3年半的跟踪报道...
今天是《卢医生有话说》图文案例分享第七期。
主人公是曾经在2018.5.18,汇康氢医学公众号有过个案报道的重度肺气肿患者-----我多年好友的母亲,一位89岁的老太太--陆阿姨。
出于爱,源于信任--缘起卢医生
陆阿姨有多年复合性慢性疾病史----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室性早搏,病史长达几十年,有些疾病好好坏坏。而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却在进行性进展,逐渐发展为二型呼衰。
2017年12月9日上海市宝山区仁和医院血液检验报告单: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2017年12月12日上海市肺科医院肺功能气血检验报告单:二氧化碳分压和氧饱和度结果明显异常,肺通气量减少,呼吸功能减退
每年都要住2-3次医院,进行消炎,化痰,抗呼衰等治疗。
2018年1月17日上海市宝山区仁和医院出院小结
2018年1月17日上海市宝山区仁和医院出院小结
自己,苦不堪言;家人,心疼不已。即便不住院,也是每日病床萎靡,常年离不开吸氧。眼看着母亲逐渐衰退,前景堪忧,沈先生作为大孝子,心急如焚,又无可奈何。
出于信任,也了解我在整合医学方面有诸多涉猎,在妈妈住院(2018年1月5日-17日),再一次经历生死考验后,沈先生作为好友和我探讨,看看能否另辟蹊径,找到一些绿色无创的院外康复方法,给母亲应用,姑且一试。
正值我和汇康氢医学研究中心康志敏教授交往甚密,在康教授的专业阐述下,我开始接触了氢医学,对选择性抗氧化作用机理高度认可。我分析了老太太的年龄,疾病功能状态,目前呼衰的病理基础,现实依从性等等,综合评估下来,建议老人吸氢干预,并辅以其他干预手段。
2018年的时候,氢医学作为一种新兴医学手段,更加是鲜为人知。沈先生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康教授处,又进行了大量讨论与学习,更加详细了解氢医学知识,最终决定购入上海纳诺巴伯联合汇康氢医学研究中心专家团队合作开发的吸氢机,给妈妈使用。
抱着这么个新玩意儿回家,舅舅,妹妹,都提出了质疑,妈妈也抱怨氢气无色无味无气泡,时常提出抗议,睿智的沈先生,始终能巧妙化解,继续坚持。明显的改善,出现在2018年4月份,吸氢2个多月后,沈先生兴奋地向我们反馈了妈妈的改变。
实践与理论结合,在实证中突破--康教授的严谨探寻
沈先生反馈,“我母亲的这个病,尤其到了冬天以后,对她来说就像一个鬼门关一样了,基本上年年冬天是很难,容易感冒、咳嗽、反正各方面都不好。这次经过吸氢干预,感觉今年4月份的身体情况啊,比以往的4月份情况要好很多。
现在吸氢后,她自己在外面走几公里了,还可以拖地板做做家务,有时候自己还唱唱沪剧,十分钟的唱白她就这么气不喘的唱下来了。”
康志敏教授在《汇康氢医学》公众号个案报道中,对该病例如实进行了转录和专业分析,并一直在持续跟踪。
医者仁心,孜孜以求,关爱跟踪--程主任的开放包容
一个患者,牵动着各位关爱的医者的心。
作为患者主诊医生的呼吸科主任医师程医生,听闻陆阿姨经过氢气吸入干预,病情出现好转的消息后,也在时时关注氢医学的进展,多次和康教授探讨氢气吸入辅助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机理、适应症等各种学术相关问题。配合沈先生一起密切观察陆阿姨的病情演变,记录下了宝贵的客观数据,以便动态观察,分析,评估。
2020年12月份,程医生还专门做了一次上门随访,详细了解陆阿姨目前的身体情况。
陆阿姨精神非常好,有声有色的把自己的改善效果向程医生描绘,比如,不再住院了,不再吃药了,从离不开氧到只是偶尔需要吸氧了,等等。通过视频,你能体会到她有多开心!
氢医学作为很多综合慢病辅助干预的手段之一,现已在临床上观察到具有一定的疗效。由于科普宣传不够,目前,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还需要医务界对氢医学积极努力研究和推广。
和谐的多人舞铸就幸福人生--有爱的大家庭
近日,我又再次上门回访,在沈先生家里,戴着鼻吸管吸着氢气,精神矍铄的坐在自家卧室的陆阿姨,和儿子一起与我聊起了与氢结缘、用氢受益的种种感受与经历。
2021年8月初,上门随访
2021年8月初,上门随访
选择大于努力--沈先生总的孝与“顺”
人们常说,选择大于努力,在沈先生妈妈的身上,再次验证沈先生选择的勇气和坚持,协调的智慧。
为了让母亲能坚持吸氢,沈先生使出了浑身解数。
沈先生说,“妈妈老是和我抱怨吸氢没感觉,也不知道是吸了没吸,我就让她把鼻吸管出口放在脸上,她说脸上也没感觉,放鼻子里,她说也没感觉,后来我说那放在你眼睛上吧,你眼睛看着出气口,你看有没有风的感觉?然后她说,这个有点凉的啊,我就说,凉就说明有风啊,就是有氢出来,只是小而已,然后我说你再弄张纸试试,对着这个餐巾纸吹,你看这个餐巾纸,有没有飘动?餐巾纸有动,说明有气出来。老小孩,我就这么引导着她,让她知道有氢,能努力坚持吸氢。
陆阿姨正在吸氢
然后呢,我妈还说,氢有个问题,就是在喘的时候它不如氧,氧吸进去就不喘了,吸氢还是喘。
我就做她的工作,我说:你看啊,你说管子里没有氢,现在证明有氢。那这个氢是干什么的呢?它能清除你气管里的垃圾啊,让你气管里不长细菌,不发炎啊,不发炎,你的肺就慢慢好了。吸氧就没有这个作用,所以只吸氧是不够的,还需要氢把你肺里面垃圾清掉。
刚开始我就规定她每天五到六小时,七到八小时吸氢,基本半年以后,症状明显好转后呢,一天坚持两到三个小时吸氢。
因为我的坚持,我的两个妹妹也配合的很好,她们也都买了氢水杯,剂量虽然小,自己在家里喝啊,吸啊,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我就带领一家人,在氢健康的路上走。”
也正是沈先生的选择,努力和支持,现在的陆阿姨病情不仅没有恶化,反而还有了逆转的痕迹。
沈先生说,“总归来说,肺气肿这么多年她能维持下来,能活到现在,就已经是个奇迹了,而且现在呢,第一个咳嗽少了,痰也少了;第二个呢,脸色都是红扑扑的,气色也好了;而且脸上的老年斑也淡了不少,不仅没恶化,还出现逆龄了。”
沈先生还说:她现在就是瘦,肠胃不好,卢医生,如果再把她的肠胃给调理一下,能胖起来,就更圆满了。所以,你倡导的家居—机构—医院三维一体,院内与院外相结合,药物与非药物相结合,心理—营养—物理干预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整合医学,我是大力支持,也是受益匪浅的,值得大力宣传与推广。”
编者按:
陆阿姨的疾病得到控制、生活质量提高,离不开沈先生的努力和坚定的选择,离不开诸位专业人士的推荐与推进,更离不开纳诺巴伯公司生产的优良设备。中国的家庭文化,父母,夫妻,子女,兄弟姐妹,互动牵畔,几乎每个人都不是完全属于自己的独立,所以在复杂联动的关系中,各种认知进行碰撞,交融,妥协与共识。
在老人健康的选择上,在大家庭中 ,对于慢病的院外预防与康复,往往因为信息过于混乱,众说纷纭,很难共识。
更不要提氢医学,这样一种新生事物,大家知之甚少,其选择与坚持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如何智慧地说服家人,让老人依从,让家人支持,沈先生动足了脑筋,3年多的坚持下来,他用事实证明了自己当初选择的睿智。
打造家庭健康的领航人,教育先行,用案例事实和理论依据,用客观的病情评估与分析,用院内院外康复手段的清晰界限,利弊认知,用完整的生命健康系统理论,来宣传教育,让患者及家属,知其然,而后所以然。健康不是仅仅知道做什么,更要知道为什么,这也是整合医学健康从业者的艰巨任务。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为作者观点,纳诺巴伯氢友会不对其科学性、有效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若内容涉及健康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健康指导依据。
温馨提示:根据《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条例》,氢气不能替代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