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晚年的这首悲秋之作,道尽了人生愁苦,读后惹人心疼
说到苏东坡,想必绝大多数人最先联想到的就是他的豁达大度乐观自信。
总的来说,苏东坡这样的豁达大度乐观自信的积极的思想观念对后代带来了极为长远的影响。
但这篇文章向大伙儿介绍的这一首词《行香子·秋与》,却一反苏词平时的豁达大度乐观自信,反而是一字一句充满了对官场坎坷不平、世路沧海桑田的感慨万千,和对自身风烛残年的悲痛。
归纳而言,它是一首风格特点悲凉凄婉,情感沉寂缠绵的悲秋之作。与普通悲秋之作所不一样的是,苏东坡这一首词结合了悲自然之秋、悲人生之秋和悲心境之秋为一体。
那苏东坡为何有这种的心态呢?
据记述,公元元年1095年,也就是宋哲宗绍圣二年秋,苏东坡在贬所惠州所写了这一首《行香子·秋与》,而那时候的苏东坡早已60岁高寿。
因此当苏东坡看见潇瑟的秋景,除去唤起了因政治失意而带来的烦闷心情,还有对时光匆匆、人生短暂的感慨万千。尽管苏东坡晚年时期的这一首词极少会有人晓得,但它毫无疑问道尽了人生凄苦,触目伤怀。
《行香子·秋与》昨夜霜风,先入梧桐。浑无从、回避衰容。问公何事,不语书空。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朝来庭下,飞英如霰。似无言、有意伤侬。都将万事,付与千钟。任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
最先,咱们来说词的篇首三句“昨夜霜风,先入梧桐。浑无从、回避衰容”,即昨夜霜降寒风骤起,先行吹落了梧桐树叶。
而我满目全是因风而落的梧桐树叶,便倍感自身衰老的容颜无从回避了。大家都知道,悲秋是在我国古诗词中历史悠久的传统主题风格。
而这儿的“霜风”、“梧桐”就是渲染秋季潇瑟气氛的典型性景象,它也奠定了全词悲凉凄婉的基调。
接着的几句“问公何事,不语书空”,承前边的“浑无从、回避衰容”,即苏东坡原本不愿意让人看出内心深处的凄苦,但因到处全是潇瑟的秋景,因此掩盖不住自身的衰容。
因此当“霜风”问苏东坡为何要这种的时候,他只有不吭声,只不过是用手在半空中书写。从这几句的意思来说,苏东坡主要是表达了一种有冤无从诉的愤激之情,并且还有没有人可以理解的孤独之感。
“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则是对苏东坡愤激之情和孤独之感的细节描写。它的意思是说,人老了,就一时沉醉,一时抱病,一时倦慵了。
读到这儿,大家便能够了解,苏东坡在这一首词的上片中,主要是借助潇瑟的秋天景色,来抒写自身的悲自然之秋、悲生命之秋和悲心境之秋。
而在下片中,苏东坡虽说依然是写景抒情,但也含有了议论的寓意在这其中。
接着,大家便来看过片三句“朝来庭下,飞英如霰。似无言、有意伤侬”,即早晨来到院子里,感慨落花宛似飘雪,虽说无言,却片片催我老、病。
显而易见,这个是苏东坡对自身现阶段遭遇的概述描写。那苏东坡恰逢这样的遭遇,他打算怎样应对呢?办法也就是下面的几句“都将万事,付与千钟。任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
它的意思就是说,不如将这世间万事,都交由千钟美酒吧。任由它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这儿的“酒花”,指倒酒时酒面泛起的珠花。
“眼花”,也就是视线,即人老了,视力就差了。“烛花”,指蜡烛的火焰,也就表明了苏东坡这时的孤独遭遇。
显而易见,苏东坡的这个办法,就是一种安于现状的思想观念。它表露了一种对社会和人事的万般无奈之感。
纵观苏东坡的这一首词,他的主要内容就是借秋天病愈,抒写了自身官场艰辛、世路沧桑的感慨,和风烛残年的忧伤。
总体来说,苏东坡晚年时期的这一首悲秋之作,道尽了人生道路愁苦,可以说是令人心疼。
我读的这一本《苏轼词传》中选取了苏轼一生中所作的词和诗。
难能可贵的是,这本书还以苏轼的词为主题,从那时候的社会思想观念与时代背景出发,对苏轼的生平境遇、诗词艺术、社会活动等展开了更加深入的解析,重现了苏东坡以文传世、以官入世的典型宋朝文官形象。
笔风华丽而不夸张,这般心静方能品人间至味。
在人生道路的失利时期推荐 读读苏轼诗词,让人心宽;在风生水起的时候还要读读苏东坡,体会下这个大文豪内心深处的凄苦,让自身得到宁静。
此外,这一套书中还有《辛弃疾词传》、《李清照词传》《李煜词传》《纳兰容若词传》《仓央嘉措诗传》。
六位诗词大家,象征了不同的时代的文坛特点,更寄予了这六位“性情中人”的豪放婉约的人生道路思考。点击购买便可品味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