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新”欢喜!学长学姐送你“本科修炼秘籍”

本科新生从高中踏入大学
对于“大学”的一切
充满着好奇
在正式开课前的一周
中国科学院大学开展了新生入学教育
内容包括校园环境、学习生活
培养特色、校园日常管理介绍等
让新生更好地
适应“国科大学生”角色

2021

Hi

一周左右的新生入学教育圆满结束,非常感谢老师和学长学姐们的分享与交流!

老师们从学校管理、课程与培养等角度为大家描摹了大学生活的框架,也以过来人的身份嘱托我们制定“远期的目标”、保有“持续、长久的动力”

学长学姐们以朋辈视角分享大学尤其是大一“究竟应该怎么过”,用自身的经历为我们形象刻画了大学生活大框架下的丰富内容,在活泼热情的互动中悉心解答大家的困惑

于我而言,这一场场不在教室、没有测评的“大学第一课”,意义非凡!

@刘迅

2021级网络安全专业本科生

刘迅的新生入学教育讲座笔记
每一年
多位学长学姐会作为“朋辈”
分享国科大本科四年真切感受
希望新一届本科新生
从中“遇见”国科大
下面,跟国晓薇一起看看
国科大2021届优秀本科毕业生
有哪些“修炼经验”吧!

朋辈说 || 杨柯

国科大2021届优秀本科毕业生

2021级生物专业直博生

大学生活充满理想与希望。对比四年前刚来国科大的我,少了几分青涩懵懂,多了几分成熟稳重。在这里,我分享自己国科大本科四年几段“特写镜头”,谈不上经验之谈,只为遇见“想成为的那个人”。
学习修行
国科大本科学习非常重视数理基础。我至今仍记得大一的许多个晚上,为了一道线性代数证明题,抓耳挠腮,冥思苦想而不可得。每到这时,我就会问自己:“学这些真的有用吗?”
如今,我再回想起这段往事,我会这么回答:一些知识也许晦涩难懂,也许需要反复记忆,但是学习它们的过程,锻炼了自己的思维与能力,而这恰恰是更为重要的
怀海特曾说:“当一个人把在学校的学到的知识忘掉,剩下的就是教育。”也许多年以后,我不会记得数学分析书上满满五页的傅立叶级数收敛定理的证明过程,但是那种严密的逻辑思维、那种数学证明的美感,依然会铭刻在我的心中
另外,每位老师上课风格不尽相同。如教细胞生物学的卫涛涛老师勤勉认真,PPT内容超级充实,可能课上不一定能完全理解,需要课后整理消化;张德兴老师的进化课高屋建瓴,深入浅出,非常强调思维能力;徐平勇老师的分子生物学深入透彻,跟上思路能事半功倍。
多彩社团文化
回首三年国科大本科社团经历,欣慰的是,国科大社团文化越来越多彩,社团的发展和传承也更加成熟。每年的经验总结慢慢变厚,背后是一代代的积累与传承。大家都在用爱发电,都为国科大的校园文化建设做出了一份贡献
学生工作需要无私奉献没错,但是也一定会有收获。于我,最大的收获是成就感和能力的提升
我还记得大三上学期为了举办“舞蹈之夜”专场演出,我从前期写策划、联系舞蹈社商定节目、联系十多个外校社团,再到前期宣传、彩排、当天演出,最后到后期文案推送,整整忙碌了一个多月。那段时间正好撞上期中考,所以我仍然记得那段日子,从睁开眼到闭上眼,不是与手机相伴,就是与课本、PPT相伴。
但是,演出当天,我看到活跃现场气氛,看到QQ空间和朋友圈的各种转发,看到大群里的众多讨论,我感觉自己这一个多月的努力值得了。另外,筹备活动对于能力的锻炼不可小觑,我感觉自己做事明显更有规划,考虑问题会更加全面,处理事情也会更加得心应手。
舞蹈之夜现场照片
如何平衡学习和其它事情,合理安排时间,是一项重要能力。
大一大二时,我去过央财、北交、中传等几个学校参加各种外联活动,也“混迹”于北京各大博物馆充当志愿者,平常还有辩论赛要准备,还参加了其它社团。
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时间安排方式,没有所谓好与坏,但我想说的是,永远不要让“时间不够”成为阻碍自己的理由,它只会是借口。当然,还是要分清轻重缓急,有一个合理规划。
杨柯在古动物馆做科普志愿讲解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谈到科研,我觉得老师和研究生学长学姐们比我更有发言权。所以我仅从一位刚接触科研的“小白”角度,结合我大四在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做毕业设计的经历,谈一谈本科生初入实验室的那些事儿。
首先,兴趣非常重要。对于实验学科来说,每天几乎都泡在实验室里。尤其刚进入实验室时,对很多操作都不熟悉,实验结果不理想几乎是家常便饭。这时就需要兴趣作为驱动力,支撑你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所以,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非常重要。
第二,多反思总结,不要盲目地重复实验。道理其实很简单,难的是如何发现自己实验操作中的问题并纠正错误,尤其对于新手来说,更加困难。查阅资料和文献也许会让你豁然开朗,但有时候也不一定奏效,这时就建议结合下一条。
第三,多请教。对于不懂的地方,要积极地向老师或者学长学姐们请教。非常幸运的是,我做毕业设计时,老师和学长学姐们都非常热心,有问必答,真的帮我解决了不少问题,也少走了许多弯路,我在此深深感谢他们。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每个“科研小白”都要走过这一关,但是在国科大的平台上,只要勤奋努力,就没有过不去的坎。记得我做毕业设计时,也曾经因为溶解度的问题,连续几个月实验没有取得进展。但是,我一直在不停地思考,也在不停地请教,终于在几个月后攻克了这一难关。这种“吹尽黄沙始到金”的感觉,也许就是科研的一大乐趣吧。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国科大本科生访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拓视野的机会。本科期间,我有幸到英国的布里斯托大学访学。
初到英国,映入眼帘的便是古色古香的街道,仿佛随便一处都能作为电影的取景地。它的第二大特色便是连绵不绝的雨水,但是本地人好像都习以为常了,并没有带雨伞的习惯。
布里斯托市的标志性建筑——威尔斯纪念大楼
听了几节课之后就会发现,老师们讲课非常细致。他们上课进度并不快,但是深入浅出,力求让每一位同学都听懂。尽管有些知识之前已经学过,但是再听一遍,会有新的感悟与理解,当然英语水平特别是专业词汇量也会得到提高。
现在回想起来,除了最后因为疫情原因提前回国之外,这段访学经历无疑是2020年的一抹亮色。总之,建议同学们都抓住访学的机会,这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异域文化的体验,都是一场不可多得的“饕餮盛宴”。
最后,希望大家能在国科大,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段难忘的岁月,遇见未来不可思议的自己!

朋辈说 || 梁瑞婷

国科大2021届优秀本科毕业生

前往芝加哥大学深造

深耕于校园书斋
——大一至大三上

国科大的数理教学有个独特亮点,即大一期间选用卓里奇的《数学分析》和科斯特利金的《代数学引论》作为本科生数学基础必修课的入门教材。这套经典教材系统严谨,但因其用语抽象,常常令初入大学校园、还未完全从高中数学思维中完全解放出来的大一新生陷入困惑。

初入国科大的我也曾深受困扰,总觉得自己好像明白了,但做起作业来或是没有思路,或是不确定自己的解答是否正确。

直到有一次,我在整理某章节笔记时,突然理解两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被引入的原因。我发现,之前的学习方式只是“囫囵吞枣”般接受了一个个新数学概念和定理,并没有深究它们之间的联系和源头

茅塞顿开的我逐渐转变学习方式,在老师和自己的努力下慢慢开始搭建起自己的数学世界导图。得益于这一转变,我在数学学习中渐入佳境——无论是阅读施利亚耶夫的《概率》,还是学习研究生教材的实分析和泛函分析课程,都能更好地融会贯通,不时感叹其中精妙。

严格的时间管理是我在本科前两年半的另一个宝贵收获。

当时,作为学校国旗护卫队队员,为了能完成好每周一的升旗任务和每周四次的日常训练,我每周都会列好一个每天该做什么的清单(强烈安利!),并且严格执行。这不仅让我在面对许多任务时不会慌张焦虑,而且提高了时间利用率,能更高效地完成更多的事情。

梁瑞婷(前排左二)参加国科大2019年田径运动会升旗后的合影
学校国旗护卫队训练
成长于爱和挑战
——大三下至大四
本科最后三个学期,丰富且温暖。这期间,我虽然面对过许多困难和挑战,但幸运得父母、好友、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帮助与爱,我得以在一次次困难和挑战中不断成长。
访学学校的走廊黑板
大三下学期,我在MIT(麻省理工学院)访学期间,正好遇上新冠肺炎疫情。众多事情造成的不确定性,让我在美国的那半年里倍感压力。
幸运的是,在那期间,我结识了热心优秀的室友,让我在异国他乡不觉得孤独;遇到了和善的教授们,耐心地解答困惑、鼓励提问互动、缓解了我适应新课堂环境的焦虑。千里之外,我收到了来自父母、国科大访学办老师和学校同学关心,能时常视频通话缓解焦虑。
这些点点滴滴的关心和爱,帮助我度过了这起起伏伏的半年,让我不仅出色地完成了访学学习、积累起了自己的科研经历,而且在调整心态、应对压力等方面也成长了许多。
回国后,我也时常感叹,自己何其幸运能被许多老师和同学们帮扶着,不断进步:从师从李启寨老师做关于一个新统计量的毕业论文,到研究生申请季期间学长学姐们的慷慨经验相助,私以为自己本科的这后半程,不同于之前一人沉浸于读书思考,更像是被众多老师和同学们带领着前行。
国科大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在这里,结识许许多多优秀的老师与同伴即是日常。同时,在这里又总能让你感受到被鼓励和爱包围,督促你不断前进,直至自己也有能力将这种鼓励和爱传递给别人
2018年夏天,国科大第一届本科生毕业时,原校长丁仲礼院士曾经填了一篇《望海潮》送给毕业生们,其中有一句我非常喜欢,一直铭记:“送目回望,原来天险亦平常。”此时此刻,我真切地体会到国科大提供的广阔平台,的确让我们成长了。我发现,之前认为的难题已一点一点地慢慢变成可以驾驭的问题。
遇见国科大,遇见一个不断成长的自己!希望学弟学妹们在这里有所收获。

朋辈说 || 储旭

国科大2021届优秀本科毕业生

前往普林斯顿大学深造

在国科大,本科低年级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广泛而扎实地学习基础知识。
基础课程之外,个人认为还应该注意两点:
一是学习需要辅以足量的训练。如果课上老师并没有布置足够的作业,可以自己寻找教材、习题或者project进行训练,或者也可以将课上的内容细致地演算一遍。
二是要定期地总结所学,形成知识框架。在结课时,理想情况是可以通过目录或者凭着自己总结的框架,将整个课程的知识复现。在总结知识框架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各个理论或者方法的适用条件。这样在上完课程后,就会知道哪些问题可以通过已经学过的知识解决,哪些问题需要之后相关课程的知识,以及哪些是未解决的问题。
在进行科研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在低年级,通过参观实验室、听讲座或者短期的体验,可以对自己的兴趣方向有大致的了解。但个人认为,最终确认自己对某个领域的兴趣,需要通过一段时间深入科研。通过一段深入的科研经历,我们可以对这一方向的现状、关键问题、研究方法、前景等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了解自己在这方面的潜力,同时也可以试验自己是否能在停滞或者失败中仍能对该领域保持热情。
遇到问题,要及时向学长学姐或者导师请教。对于研究中遇到的瓶颈,导师可以给我们启发和解决的方向。对于遇到的繁琐的问题,如软件使用等,学长学姐们可以快速地给予解答,让我们入门。相比于自己摸索,这样会大大节约时间,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让我们更加快速地成长。
定期向导师汇报,或者在组会上介绍自己的工作。这样一方面可以锻炼我们presentation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及时得到反馈,让我们知道哪里需要改进。
在汇报时,我们需要将已有的成果组织起来形成文字或图片,这样既可以让研究脉络更加清晰,又可以为最后的论文写作准备素材,减轻最后论文写作阶段的负担。
当然,生活不只有学习和科研,我们需要做一个完整的人。
学会休息,假期陪陪家人;发展自己的爱好,定期和志同道合的朋友聚聚;认识更多的同学,向身边的人学习,通过和不同的人交流,了解人生多种可能性,更早地做本科四年以及更久的规划,思考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听完新生入学教育
和“朋辈”学长学姐的分享
你是不是对国科大的学习生活
更加期待了!
欢迎留言分享
 你“遇见”国科大的感受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