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氏字中见真“颜”

清代书法大家伊秉绶将颜真卿创造的楷书审美移植到隶书中,创造了清代篆隶书的最高峰。细思量,他成功的奥秘在于字的结构。
伊秉绶沿用和发展了颜真卿的审美观,把颜氏楷法结字原理大胆地移植到隶书之中,甚至将颜字笔画藏锋和浑圆之体的特点一并“拿来”,在距颜真卿几百年后又创造了一个不小的奇迹。
颜真卿之所以成为几乎与王羲之比肩的大书法家,关键是他巧妙地将辩证法运用到了书法创作中,从一个审美的高度之上慧眼独具地进行了逆向思维。“二王”以降,面对清秀婉媚、潇洒俊逸,颜真卿提出浑厚雄强、端庄凝重;面对内紧外松的结字原则,他敢于内松外紧;面对“书贵瘦硬”的古人审美,他力求骨肉饱满。真如一位诗人所言,向你的反方学习,你的学识不止会增长一倍。然而,自颜真卿之后的几百年间,习颜者不善书之人学到的多是颜的技法和面目,而大都没有上升到思想和观念层面,很少有人沿着颜鲁公开创的审美道路继续创造性地开拓。然而,伊秉绶填补了这个空白。伊秉绶的隶书,笔画藏头护尾,立体饱满,内含无尽的张力与弹性。结构一改隶书的扁方为长方,或正方,让字正面示人,凛然大气。结字外紧内松,涵养和内力十足,这些都与颜书楷字如出一辙。
伊秉绶《政成心逸》联
伊秉绶的成功,并非只是把颜真卿的审美观念由楷书移植到隶书。假如要是那样的话,伊秉绶也就不是今人眼中的伊秉绶了。他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思考,有创新,让这种逆向思维在书法中表现得更加丰富,焕发出自己的神采。
首先看伊秉绶的笔画。颜真卿的笔画无论粗细、提按还是疾徐,变化是很丰富的。但令人奇怪的是,伊秉绶对线条的变化简直可以说是熟视无睹。难道他不懂得线条的丰富和变化?绝对不是,他是有意而为之的,他是以浑厚有力的齐整线条达到一种肃穆高古的境界,是一种岿然不动、以不变应万变的大家气度。气度,应该是伊家字最显著的特征。
笔画之后,我们再看他的空间结构。发掘空间构架的奥秘,是伊秉绶成功的终南捷径。在线条获得独立意识之后,书家们不约而同地把线条变化的丰富与质感作为主攻目标,更多的只是把结构看成是表达线条语言的载体和媒介。伊秉绶恰恰看准了这个契机,在冷静思考确立了自己的线条属性之后,他义无反顾地把表现空间结构上美的纯粹性和极致性作为主攻方向。在内松外紧的大原则之下,他不露声色地将颜书的结体原则又悄悄向前推进了一步。其具体表现有三:一是错落和取舍,大气简洁之中产生了理趣;二是顶天立地,强调了边缘笔画的力量,让外紧更紧、内松更松,在结字上达到了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三是大胆变形,字形变隶书的扁方为方或长方,笔画撑格,体现了力量感;四是改变笔画习惯,横画左高右低,字体稍右倾,体现动感,改变了隶书最明显的燕尾和撇捺夸张特征,别出机抒,以平胜奇。
伊秉绶在继承颜真卿审美思想的同时,又以“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辩证思想,以抑制笔画的张扬方式充分展开空间,淋漓尽致地展示了材料配置的魅力。
饶宗颐先生曾说《爨宝子碑》有古佛之容,那么伊秉绶的隶书则有着罗汉之相,里面包含着不苟言笑的大智若愚,他给我们的启示不应该仅限于书法。
伊秉绶《沽酒诵诗》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