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谈丨陈惠芳:新诗歌时代,诗人的喜与忧

诗人与诗歌。纸与笔。电脑与手机。

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些组合都是客观的存在,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只是远与近的事。

诗人与诗歌,数千年。纸与笔,数百年。电脑与手机,数十年。

不知不觉,我们进入了新诗歌时代。互联网+生活,互联网+诗人,互联网+诗歌。互联网本身就是生活。当下,绝大多数人离不开互联网,离不开手机。从传统纸媒空间穿行而来的诗人,尤其如此。

新诗歌时代,带给诗人与诗歌的巨大影响,显而易见。新的排列组合,新的分化瓦解,新的审美取向,新的评价体系,都出现了。置身其中,诗人在快速、便捷的创作与交流中,负荷不是轻了,而是重了;责任不是小了,而是大了。因为,新诗歌时代的诗人,面对的是前所未有的、更广阔、更眼花缭乱的时空。诗人的喜与忧,也由此加深了。

一种现状:互联网介入,自媒体兴起,诗歌节会不断,热闹非凡

曾经有一句戏语:写诗的,比读诗的多。

当下,写诗的,比读诗的一样多。

在物欲横流的年代,我以为,写诗的,读诗的,关键不在于谁多谁少,最重要的是“人间还有诗”。如果这个社会没有了诗,没有了诗意,没有了诗与远方,无异于僵尸。所以,对诗歌、诗人、诗歌读者的种种嘲讽,是不厚道的,更是没有远见的。

《诗经》以降,中国就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泱泱大国,诗歌荡漾。在所有人群中,诗人的美誉度、留存度一直很高。屈原、李白、杜甫,诗星闪烁。一代又一代,香火延绵不断。竹简、陶罐、纸面,诗歌的足迹无处不在。

时光流转。互联网的介入,自媒体的兴起,新诗歌时代的到来,“纸媒诗人”获得了新的扩张空间。“互联网+”,诗人不能被减掉,更不会被减掉。诗歌的空间在加宽,诗人的才情在加深。敬畏我们的时代,敬畏我们的文字,敬畏我们的诗歌,我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新时代,新气象。围绕诗歌与诗人,节会不断,作品分享会、诗歌朗诵会、诗人采风、诗歌征文,风起云涌;官方与个人的微信公众号、微信朋友圈、微信群、QQ群,此起彼伏。每逢周未,各类诗歌活动,应接不暇。

在此情形下,公众的消费趋势被分解。作为一种高雅的文化消费,诗歌充当了消费品。这是一种好现象。隐隐的,“诗歌的80年代”或曰“80年代的诗歌”似乎重现了。

起先,我有一种担心:电脑的鼠标,会不会像老鼠一样窃取纸库中的种子?为手机被迫“低头”的头颅,会不会遗忘纸媒曾经带给我们的荣光?事实上,与时俱进的诗歌类报刊并没有消亡。

作为一个60后,作为一个经历了上个世纪80年代“诗歌黄金时段”的诗人,我心目中的“四大名刊”《诗刊》《星星》《绿风》《诗歌月刊》,跨越几十年的风雨,依旧焕发勃勃生机。《中国诗人》《诗探索》《草堂》风头正劲。全国大大小小的报纸副刊,诗歌自有一席之地。

就湖南而言,诗脉绵延。《散文诗》《湘江文艺》《湖南文学》《芙蓉》将诗歌视为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湖南日报》是湖南最权威、影响最大的报纸。70年前的创刊号就有“湘江”副刊。如今,“湘江”周刊固定在周五,4个版,都有诗歌与诗歌评论亮相。作为新媒体时代的产物,湖南日报社旗下的新湖南,影响与日俱增,“湘江”频道对诗人作品密切关注,“文库”频道汇聚包括诗人在内的文学湘军。

一个观点:诗人是新诗歌时代的受益者,更要珍惜创作空间与态势

互联网之前,诗人的创作空间与发表空间,相对狭小。这也制约了诗歌的“大众化”与“小众化”。

曾几何,稿件、信封、邮票,是诗人们的常用品。“发表难”的困境中,不少诗人弄起了油印诗刊诗报,自娱自乐。

忽如一夜网络来,千树万树梨花开。QQ、微信、微博、博客、论坛,迅疾成为诗人创作与发表的主阵地。而后,微信公众号跟进。

“互联网+”,最大的特点是“零距离”。一网在手,天涯咫尺。创作、发表“两分离”的浮离状态被消除。“创作即发表”成为新常态。诗人们因“互联网+”,从个体组合成了群体;又因“互联网+”,脱离成了个体。

新诗歌时代,自媒体的作用尤为突出。创作与发表的自我操持,这种自由度是双刃剑。

虽然,作品呈现要受网络管理方一定的约束,但毕竟是有限的。正因为作品的原始,就有了原始的野蛮;正因为作品的野蛮,就有了野蛮的低俗。自媒体中,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现象十分严重。

诗歌也是发声源,诗歌也是舆论场。

诗人能正确地审核自己吗?诗人能有效地守住底线吗?这是新诗歌时代不容回避的新问题。

一种景愿:“新乡土诗派”已坚持30余年,还能走多远,还能掘多深

我在现场,我一直在现场。

从1980年考入湘潭大学中文系写诗,至今40年。我见证了改革开放,见证了当代诗歌发展史,见证了人脑与人脑、人脑与电脑的交锋与融合。

一个诗人,就是一个存在。

学唐诗宋词的时候,我没有想到要写诗,成为一个诗人。我起步于朦胧诗,却没有写朦胧诗。我既喜欢聂鲁达、惠特曼的大气,又喜欢泰戈尔、冰心的细腻。我向往都市的繁华,又依恋乡村的闲适。在多重的背景与冲击下,我写得很杂。直至1987年春,与江堤、彭国梁组建“新乡土诗派”,才有了明确的目标,并矢志不移。32年来,新乡土诗派坚守“传承民族血脉,塑造精神家园”的宗旨,倡导“坚实、简约”的风格,关注民族与家园,关注生存与命运,不故弄玄虚,不无病呻吟,渐渐成为中国诗歌重要的一脉走向。

一个诗派,就是一个存在。

有朋友说,我很固执,抓住几十年的“老古董”不放,只写“地域的东西”,只写“家门口的东西”。我只能这样回答:我抓对了,抓准了。“传承民族血脉,塑造精神家园”这一宗旨,是33年前提出的。是不是“高瞻远瞩”?是不是富有生命力?新诗歌时代,这样的宗旨不会过时。

这些年来,我沉潜于野,相信“静水流深”。写了“为潇湘大地立传”的《湘资沅澧组曲》为代表的《九章先生》,写了“用诗歌为一座城市立传”的《长沙诗歌地图》,写了“为传统手工艺人和底层人物立传”的《匠人传》。楚湘大地,山川壮美,人物雄浑,历史文化底蕴极深,是采之不尽的富矿。立传者,先有根。

有了践行其宗旨的作品,有了我的坚守,新乡土诗派何愁立不起来,继续向前?我当以更广阔的眼光、更开阔的胸襟,洞察新诗歌时代的变迁与气象,视野常新,作品常新。

一种忧思:千篇一律的点赞,众口一词的吹捧,缺乏锋芒十足、有力有用的批评

诗坛热闹了,诗人和评论家有活干了。这是好事。但好事也可能变成坏事。

很多好事,坏就坏在千篇一律的点赞、众口一词的吹捧,缺乏锋芒十足、有力有用的批评。

某些作品分享会,演变成了“好人好事”。你说好,我说好,他说好,大家都说好。分享者自圆其说,乐陶陶;被分享者,自享其成,陶陶然。甚至,有的作品分享会弄得歌舞升平。这样的作品分享会,到底有多少实质价值与启迪?

其实,作品分享会应该是作品批评会。批评批评,就是批改评判。应该安静地坐下来,一首一首分析,一行一行鉴赏,主要是指出不足与缺陷,达到警醒的效果。当年,我们新乡土诗派“三驾马车”,聚在一起讨论作品,发表不同意见,常常争得面红耳赤,不欢而散,但过几天照样聚会,友情不减。几年下来,彼此进步不少。

某些作品分享会存在许多弊端,华而不实。自媒体与微信朋友圈,也是如此。某某作品一出,便“秒赞”。看都没看,就点头称许。某某作品一出,便“好评如潮”。

如此有用吗?只顾情面,不讲真话、实话,这样的分享会有百弊而无一利。

批评家的责任与良知,就凸显出来了。作品分享会“评功摆好不挑刺”,与其说是作者的责任,不如说是批评家的责任。

一个方向:诗人写什么,怎么写,没有标准,但诗歌要写得像诗歌

新诗歌时代,诗歌的多样性越来越突出。每个诗人,不可复制与克隆。诗人写什么,怎么写,确实没有一个标准。

回到诗歌本身,有一个问题应该、也需要达成共识。这就是,诗歌要写得像诗歌。诗歌毕竟不只是分行的文字。

需要警惕的是,一些打着“诗人”招牌的人,在干着破坏诗歌声誉的诗。在一些自媒体中,低俗下流的诗歌、纯粹口水的诗歌、不知所云的诗歌、味同嚼蜡的诗歌,还在炮制和叫卖。还有一些诗歌,口号式、标签化、图解化严重,假大空。

我一直认为,诗歌要根深蒂固,要有人间烟火,要有悲悯情怀。故弄虚玄,装腔作势,不是好诗人、好诗歌。

诗无尽头,学无止境。诗人们当自省自勉。

2019年4月10日于长沙

2020年5月18日修改

(《中国诗人》2020年第6期发表)

(0)

相关推荐

  • 唐志平:将诗歌进行到底/诗集《2016年邵东县同题诗选》后记

    将诗歌进行到底 /诗集<2016年邵东县同题诗选>后记 唐志平 著名诗人.新乡土诗派领军人物陈惠芳在<湖南日报>撰文<"互联网+", 诗人不会被减掉& ...

  • 品读丨陈惠芳《长沙诗歌地图》:中国诗坛第一部“城市街巷志”

    (<长沙诗歌地图>,湖南文艺出版社2020年10月版) 文/姜红伟 当湖南著名诗人陈惠芳最新出版的诗集<长沙诗歌地图>从湘江之滨飞抵大兴安岭,飞抵我的手中时,我被震撼了.不仅仅 ...

  • ​短歌行‖陈惠芳:小人物素描(组诗之六)

    苦行僧 叩.叩响的是大地的心跳 拜.拜谒的是精神的庄严 叩拜之路 是内心的长征 普陀山.九华山 五台山.峨眉山 此岸彼岸,已不分彼此 这山那山,且不论高低 修行,凸凹也是坦途 黑暗中的灯,透亮 飘飘扬 ...

  • 【山海·论坛】《南宋诗词》(一)

    南宋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时代,"靖康之变"已在宋人的心灵上留下了耻辱的记忆.中原沦陷,南宋小朝廷靠屈膝求和.不思进取.偏安江南,加之岳飞等抗敌爱国英雄的被害,更激起了广大百姓和富有正义 ...

  • 崛起于湖湘大地的诗歌流派——新乡土诗派史稿

    文丨陈惠芳 摘要:什么是新乡土诗?什么是新乡土诗派?30余年来,众说纷纭.本文作者系新乡土诗派主要创始人."三驾马车"之一,一直践行新乡土诗派"传承民族血脉,塑造精神家园 ...

  • 陈惠芳:“互联网+”时代,微诗大有可为

    [作者简介]陈惠芳:中国著名诗人.中国新乡土诗派领军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理事.1963年1月出生于湖南省宁乡县.毕业于湘潭大学中文系.现为<湖南日报>科教卫新闻部主任. 感 ...

  • 【诗说心语】刘恩桂:《乡土诗人》(外三首)

    [总第056003期] 乡土诗人(外三首) 作者:刘恩桂 <乡土诗人> 种植五谷 也坚持 业余,写 一点点儿 沾泥腥的 诗歌 走过的 岁月 没有台阶 只有垄沟 和垄台一样 小小坎坷 不违农 ...

  • 2020【独立】前沿31-道辉诗歌评论专辑

    稿    约 "2020[独立]前沿"是[独立]新设的一个栏目,请朋友们来稿支持,尤其欢迎探索试验先锋作品,长诗.组诗.短诗.散文诗.诗剧.诗小说等皆可,行数在500行以内,附简介 ...

  • 诗歌丨陈惠芳:与母亲一起读祭母文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十点读诗 阅读:82582 2021-02-01 10:37:19 作者丨陈惠芳 1 又是年关. 指间流失的光阴,也在背脊流失. 年味浓,年味淡. 冲出雾霾,冲出中度污染的长沙城, ...

  • 陈惠芳 长沙诗歌地图(392):一人巷 历史背景

    长诗歌地图(392):一人巷(2019-04-26 19:10:37) 转载▼标签:都市乡土之三百九十二一人巷陈惠芳一人巷陈惠芳人山人海顺着有序的路,无序地走一个一个,从人群中剥离一个人,拖着自己的影 ...

  • 湘水颂(长诗)_湖南陈惠芳_新浪博客

    湘水颂 陈惠芳 溯源 注视你,滔滔不绝的语言 每一个标点符号都打湿了我 沿着你的肋骨,我疾步而行 我满眼都是春夏秋冬 一个句号渲染成浩大奔腾 一根线条串起来千古时空 我久久地停留在那一点 湿湿的圆点, ...

  • 锵谈丨陈永锵:在艺术创作中,要听从自己心灵的调遣

    我常回故乡,但每一次踏上故乡的泥土,心中仍然要漫起一种不安的骚动. 早年,每逢回抵故乡,我会激动得雀跃高唱,现在则不了,我只是游目四野.漫步沉思,人到中年,万事当慎于思而笃于行.童心应该珍护,但中年人 ...

  • 周福如丨陈志芳老师

    陈志芳老师 作者:周福如 到石港作客,进门碰到50年未见的陈老师,喜出望外. 那年我在南通县跃进小学附中上学时,陈老师是负责人,她召集老师们为我改稿子,参加公社巡回讲用.那笑容一直烙在我心里. 刚坐在 ...

  • 陈惠芳:班级管理“运算律”

    我曾读过魏书生的班级管理经验.他认为虽然班级管理的对象是学生,但不能把学生当作没有思想.没有情感.被动的受管理者,而应该把他们当作有思想.有意志.有情感的主动发展的个体.尊重他们的意愿,尊重他们的人格 ...

  • 陈惠芳短诗选

    陈惠芳短诗选 ★长沙的雪★ 年初的那场大雪好像还在下 很厚,很白,很抒情 湘江在流淌,雪水已经成为小说的一部分 冰凉的面孔不是雪,冰凉的手掌也不是雪 漫天飞舞,是风筝,是浮云 唯有雪白的飘落,点亮迷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