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伏后也要坚持艾灸!先排湿热,再进补!简单方法告诉你
出伏后进补--这个“补”,指的是“清补”;清补就是“补而不腻”,比如银耳就属于补而不腻;阿胶就太过厚腻,脾胃虚的人是消化不了的。
比较清补药材或者食材,比如:药材有:西洋参、太子参、党参,怀山药、枸杞子、麦冬、百合、薏仁.....食材有:鳝鱼、泥鳅、鱼虾、鸭.....
出伏后,先排湿热再进补
出伏后,身在秋天,仍在暑中,但性质全然不同,出伏之前阳气发散;出伏后阳气收敛。天地阴阳的变化已经悄悄转换;人体气血亦同,要开始为来年春夏的生长蓄积能量了。
每到夏季三个月,身体内积聚了太多的湿热之气,如果不将它们排泻出来,会瘀堵我们经络,影响我们的气血循环。
夏天最耗伤气血,熟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虚了就要补,不然冬季用什么抵御严寒?明年春天肝胆哪来的阳气升发?所以,我们就要秋冬进补。而在进补之前,需要先清除暑热在体内留下的湿热,不然越补火越大。因此,出伏后,头一件事情就是排湿热!
然而,马上就是处暑了;处暑标志暑期已过,人的毛孔也随之闭合,废弃物改走尿道排泻。
也就是说,处暑过后,人体主要废弃物通过肾阳的气化作用,由膀胱排泄而出。如果膀胱气化不利,就会出现水道壅塞不通 , 不通则痛 , 波及到肾、 膀胱 及阴部 ,影响身心健康。
这时,养背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有“秋季养背,活百岁”的说法。
秋季养背,活百岁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人体后背有2条经络,一条督脉,它是阳脉之海,总督全身6条阳经的气血聚集和运行。
另一条就是全身最 大的排毒通道,也是最长的经络--膀胱经,它对应我们处暑后直接排湿热的膀胱。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身体的五脏六腑在膀胱经上都有相对应的腧穴,可以调理五脏六腑的气血、虚实。
今天有几个朋友问“老师,我只是后背出汗,什么原因?”就跟你后背膀胱经湿热有直接关系,还有后背长痘痘的都是这样。
1,通过“拉伸膀胱经”和“拍打腘窝”来疏通膀胱经和增加肾动力
2,如果有家人帮助,可以互相在后背闪走罐后,再做一些基础灸,这是改善后背膀胱经湿热最快的方法!唯一的缺点就是需要人配合。
节气相交,如果你出现任何不适,闪走罐后再做基础灸身体会很舒坦的!
3,今天再告诉各位一个养背方法:
躺在瑜伽垫或者床上,双手抱膝,如上图一样滚动后背。
时 间:每次3分钟,一天2-3次;每次滚到后背微热最 好。
初次滚动时,如果有后背肌肉僵硬,或者颈肩腰痛,那么说明膀胱经有瘀堵,通过一段时间的滚动,这些僵硬及疼痛消失说明膀胱经打通了,代谢就会通畅。
初次滚动,如果腰部酸胀,说明肾气不足;通过一段时间的滚动,腰部酸胀消失,腰背轻松,说明肾气也足了。
如果膀胱经通畅了,肾气足了,你后背、脸上的痘痘也都会消失。
出伏之后,坚持艾灸
三伏天艾灸是顺应天时、养阳保健的好时机,有人就会觉得既然三伏天艾灸好处多多,那我就在三伏天期间艾灸就好了,出伏之后就不需要继续艾灸了。这种想法是不可取的!
首先,中医养生讲究持之以恒,艾灸一段时间取得成效之后更应继续艾灸以加强巩固,此时放弃容易前功尽弃;其次,出伏之后迎来秋季,秋季气候多变,是一些疾病的高发时期,艾灸可以温经养肺,对人的身体起到很好的保健作用,所以,出伏之后我们依然要坚持艾灸。
《黄帝内经》有载: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肺主秋季,肺属金,主皮毛,所以“好皮肤,肺做主。”从季节养生角度看,秋季最宜养肺。另外秋季主收,燥为秋季之主气,而肺为“娇脏”,不耐寒热。秋季干燥,气燥伤肺,因此需要润燥、降火、润肺。
秋季五行属金,而人体的五脏之中肺也属金,此时肺经当令,所以秋季艾灸肺经上的肺腧、合谷、太渊、膻中、气海等穴位可以起到调肺气、润肺阴、降肺火、去肺燥的效果,对于干咳少痰、便秘、皮肤干燥等症状具有良好的调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