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热辣,为什么姜是热源,辣椒和蒜却不常用?

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生姜味辛辣性温,其主要作用是温中健胃,解肌散寒,发散驱寒,回阳,清热解毒。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医学著作《伤寒论》中认为,万病先从寒上起,而食姜,正好能御寒防病。这些医学古著,奠定了姜以“御寒”为核心的保健功能

姜入肺、脾、胃经,虽说中医理论上它是味辛性温的,所以在临床和日常生活中,医生跟厨师都离不开它。

在《伤寒论》中有一个治疗感冒发烧的名方叫桂枝汤,它是用桂枝、生姜、芍药、炙甘草、大枣几味药煎制而成的。此方既有桂的辛辣味,又有姜散寒的功能,辛辣酸温,能祛寒、止痛、活血。
不过有人可能会问,同是辛辣,为什么辣椒和蒜不行,而唯独姜能作为原始点热源?
辣椒的辣是入肝经的,蒜的辣是入肺经的,而姜的辣是入脾经的,脾主四肢肌肉,所以用姜才是最容易散寒的。正因为姜的热能循环全身,所以能起到增加按推效果,补充身体热能的功效。因此,要驱寒时,辣椒水、大蒜水都不管用,唯有姜糖水,好喝也有效。它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激活脾脏功能,让寒结顺着毛孔往外发散,汗一出来,肌肉的僵紧就会得到有效的缓解。而辣椒和蒜,虽然也是热,但是热能不发散。在外敷的时候最明显,辣椒敷在皮肤上是辣辣的刺激,热能不渗透进去,敷完只会感觉到辣辣痛痛,道理就在此。

在中医里,姜也常作为中药的药引子使用。像在治疗心脏早搏间歇所使用的著名汤方炙甘草汤里,就使用了大量的生姜。在辛温散寒、鼓动脉搏方面,姜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根据现代研究,吃生姜还可以保持胆汁各种成分的相对平衡,姜中所含的姜辣素还可以降低胆汁中黏蛋白含量,增强消化。如果分析生姜的营养功效,长期吃姜还有益于预防胆结石,因为姜辣素还能有效清除自由基,抗衰老,最明显的功效是可以清除老年斑。

不仅如此,姜还有止呕的作用。有些人一闻汤药就恶心、想吐,我们的老前辈有一个方法,就是让病人吃汤药之前,先拿姜片在牙上蹭一蹭,这样再喝汤药就不再吐了,防止恶心,效果显著。如此看来,姜,还真是让人“温暖”的食物。
也有人问,现在入秋了,能吃姜吗?听说“秋不吃姜”。

张医师说过,我们中医竟然在这样的医学辩证上,犯了这么大的错误。

我举一个例子,假如你饥寒交迫,你面前放一杯热水和一杯冷水,你肯定毫不犹豫选择热水。为什么?因为热水是有能量的,喝了就能补充身体的能量,你会感觉暖和,可能也没那么饿了。

那秋天开始转凉转冷了,光是环境的寒凉就不断夺走身体的热能,寒凉加重体伤,消耗热能。对于体弱的老人,重病的患者来说,内外热源是不能断的。秋天凭什么不能吃姜?寒病就用温热的姜发散,用量因人因病因时而定,不宜教条。

有人认为秋燥,吃姜加重干燥,这是知其一,不止其二。秋天,刚刚天气变冷的时候,人体气机收敛,此时体表的液体会向里面收敛,此时会感到干燥,这叫凉燥,此时再受寒了,就是凉燥伤人了,此时虽然干燥,不能用清凉滋润的方法,而是要用辛温发散,用苏叶生姜等温热的药物,把气机向外发,让体液回复到体表,然后就会不感觉燥了,这是凉燥的治法。


所以可以长期服用的是生姜,生乾姜片,古人讲的姜汤也是指生姜或生乾姜片熬制的。泡姜长期服用,会产生内热。这一点一定要注意。其实,生病真的没什麽可怕的,我们的身体拥有极其强大的自愈功能,只要身体有充足的能量(阳气)。身体就会自我修复。而药物都是不能治病的,所有的病愈都是身体自己修复的结果,药物起到的都是辅助的促进作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