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测试了一整个晚上,想看看滴滴到底有没有大数据杀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为了得到更多折扣和商家拉点近乎, 甚至去成为某个商家的常客,也是希望对方在价格和服务上给出更多优惠。但是最近一段时间,网上却突然出现一个 “大数据杀熟”的话题。
什么是“大数据杀熟”?目前这个词汇还未有官方解释,但人民日报曾在相关文章中指出,“有网友自述:通过某旅行服务网站订特定酒店,朋友的账号显示只需300元,自己的账号则要380元”,这种行为被质疑是相关平台通过大数据算法“杀熟”。而从目前网友们的众多观点上看,似乎只要同样的平台同样的服务出现了不一样的价格,就可以被认定为“大数据杀熟”了。
对于是否有“大数据杀熟”的情况,最近就有传言称日常使用频率较高的滴滴出行存在这一情况。那这件事的真相到底怎什么,秉着没有实际调查就没有真相的原则,我们对滴滴出行的App进行了实际的测试。
目前网上有关“大数据杀熟”的传言有两点,一是老顾客比新顾客收费高,二是苹果用户比安卓用户收费高。所以为了保证实验的可靠性,我们依次拿出了一台苹果手机,两台安卓手机,选择同样的出发点和目的地,同时下单进行测试。显示的结果如下图所示,最左边的苹果手机和中间的安卓手机无论是拼车还是快车或者优享,价格都是一样的。所以苹果用户比安卓用户收费高这点,在滴滴上是不存在的。
同时小编也注意到,在最右边的这台安卓手机上,拼车的价格明显便宜了不少。仔细一看原来拼车后面还写着一个“新手特价”。
这种给你标注了“新手特价”的服务算不算是“大数据杀熟”呢?至少小编认为是不算的。在网络游戏、外卖、网约车、移动在线支付,甚至网购平台上,为了吸引更多新用户开始接触平台服务,给新账号一定的优惠算得上是平台和用户之间的一种共识。事实上,大多数人都能认可这种吸引新客的方式,毕竟新手大礼包也只能一人用一次,很公平。
而针对有网友表示,同样的路线确实存在价格上的差异,而且也是有图有真相,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怎么都想不通的小编,过了一段时间又在滴滴上按照同样的路线图下了单,结果无论拼车、快车、优享的价格都便宜了一点!
这次的手机依旧是上述测试中的安卓手机,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在时隔一小时后,同样的路线打车的价格出现了一定的下降——难道其实价格的波动不是看你用的什么手机消费多少次,而是按照时间的不同进行调整的吗?之前三台手机测试的时候正是下午6点半,正逢下班的晚高峰,而晚上7点45之后,城市车流量有所下降……那么,找这个道理,是不是到了更晚、路上车更少的时候,打车的费用就会再有所下降呢?
为了验证这样的假设,我们又在晚上8点半、9点半、10点半分别进行了实测,最终的结果如下图,相同的出发点和目的地,在不同的时间点下单确实会出现价格的波动,但除了晚高峰价格较高以外,其他时间点的价格波动并不是很大。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呢?事实上在周五滴滴CTO张博曾对此进行过解释,其实用户在滴滴平台上下单时看到的是一个“预估价”,我们可以理解为滴滴的数据库是根据乘客定位、实时路况、预估行驶里程、时长计算的一个大概的行程价格,就像以前有的乘客在打出租车前会问司机师傅,到XX地大概需要多少钱,而对方也会凭借经验给你报个数一样。
然而这个数是不是最终实付车费呢?在路况理想的情况下,实付车费和预估价之间不会又太大的差异,所以小编在晚间的几场测试中,价格的波动并不大,基本稳定在相同价位。但是如果遇上早晚高峰这种路况相当复杂的时间段,滴滴对预估价的判断就会有所不同,而且是“按毫秒实时刷新的”。当然,这个预估价不一定等于实付车费,如果当天路上并未出现拥堵,说不定到达目的地后的价格也会比预估价低上不少。
以前听说的店家“杀熟”,都毫无例外会进行一个动作——摘去价格吊牌,这样消费者不知道商品的本来价格,也就随你漫天开价再假意优惠了。可如果滴滴真的想进行“大数据杀熟”,它事先将预估价给消费者看,使消费者可以提前进行比较,这点就相当不合逻辑,也不合常理了。
再者,好歹滴滴也是个超级独角兽公司了,难道真的会用这种随便两个用户一比较,甚至一个用户在不同时间点下单就能揭穿的粗糙手段吗?像某些平台那样悄悄给用户默认勾选一个“服务费”,岂不是更加“神不知鬼不觉”?
说了这么多,其实小编就是想跟大家说,遇上这种含糊的“罗生门”事件,而且还关乎到我们日常的消费,那最好的验证办法,就是自己亲自试试就会知道真伪了。
「 推 荐 阅 读 」
给你一个用随身听而不是用手机听歌的理由。
美不美颜,谁说了算?
关注我们,更多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