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景德镇瑶里古镇
景德镇号称中国瓷都。走出出站口,站前广场巨型的青花瓷花坛,高铁路两旁青花瓷的路灯,无一不彰显着瓷都的魅力。
住处订在汽车东站附近。办理入住手续时,顺便向老板打听,关于去瑶里的公交车及班次。老板说,车很多,隔壁老公交车站就有,不远处的新公交车站也有,早班车大约6点左右。感觉还是不太踏实,晚餐后,专程去了新公交车站。售票大厅空无一人,电子显示屏闪烁着一条条红色的横纹。在自助售票机上打不出瑶里的车票。回住处再次询问,老板非常确定,有直达瑶里的公交车。
第二天一早,赶在早班车前到达新公交车站,在售票窗口被告知,因为修路,去瑶里的车己停止运营几个月了。去瑶里,可乘公交车到浮梁县,从浮梁县去瑶里很方便。
我们站在路边,犹豫着是不是返回老公交车站。这时,一个男子走来搭讪,说他住在瑶里,来车站送朋友。景德镇去瑶里的公交车,因为修路,早不通了。建议搭他的车,每位20元。景点的门票在网上已订妥了,联票。即使有选择性的游,当天往返,时间也不充裕,搭车是不错的选择。行驶大约一半里程时,车停下了。信誓旦旦不为钱的车主,告诉我们从这里乘公交车去景点。问题是,公交车还得等,多长时间不确定。忙着赶路的我们不淡定了,经交涉,结果是每位再收10元。
下车时,司机指着河对岸说,过了桥就是古镇。古镇是免费的。一个多小时就能转完。有了这次搭车经验,随即退掉了网购联票。
瑶里古镇成于西汉时期,座落在群山环抱中。一条大河沿着山谷蜿蜒流淌,这条河的名字叫瑶河。瑶河两岸有序分布着徽派民居,多属明清时期的建筑,依山傍水。隔河相望的两座山:一名象山,一名狮山。古镇给我的第一感觉,更象村落。村口矗立着一座石牌坊,上有鎏金大字“窑里”,她象一位时间老人,见证了古镇昔日处处瓷窑的繁华,目睹了瓷窑外迁后今日的宁静。没有了瓷窑的窑里,与窑渐行渐远。改“窑”为“瑶”。古老的“窑里”写进了历史,这历史又浓缩成了石牌坊上的两个字“窑里”。
清晨,阳光温柔的洒下,洒向青山、洒向民居、洒向瑶河。经过瑶里改编纪念碑,走过通向古镇的那座小石桥,一路行来,街道上只有我们。在一座上书“瑶河飞漫”的水泥高架“桥”下,遇见一对老人。是一对背有些驼了的老年夫妇,他们从家里搬来了几只木凳,在路边的空地上慢慢的摆开,随后抬着一只竹编的直径约2米的大笸箩,放在木凳上,再抓起切成段的青菜平摊在笸箩里。动作缓缓的,仿佛影片的慢镜头。沿着河岸游走,这样的笸箩这样的劳作,在清晨的古镇随处可见,在路边,在河滩。摊晾的有切成段的青菜、切碎的红辣椒、白色的粉面。还有整条的青菜整齐的搭晾在竹杆上。路边的小店,窗上挂着的腊肉好出挑,一眼盯向腊肉,再一眼望向店铺。
吴氏宗祠大牌坊立于河岸,是吴氏主祠堂,又名叙睦堂。建于明代,二十一世纪后重建。吴姓在瑶里古镇人口最多,吴姓的开氏始祖是《史记》记载的天下第一世家——吴太伯世家。瑶里吴氏最早可追溯到西汉初诸侯王吴芮。这座宗祠现用作瑶里老年学校。距此不远,是吴家祠堂的分祠之一宏毅堂。一九三八年初,参加瑶里新四军改编的红军游击队曾驻扎在这里,进行文化与纪律教育。作为红军游击队瑶里改编驻地旧址,现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另一著名的宗祠为程氏宗祠,又名“惇睦”堂。建于明代中叶,相传瑶里程氏以瓦岗寨英雄程咬金为始祖。一九三八年初,陈毅同志来瑶里组织新四军改编,曾在祠堂内召开抗日动员大会。作为瑶里改编旧址,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两处改编旧址大门紧闭。
瑶河畔,三三两两的女子在洗洗涮涮,有的男子抱着被子搭在竹架上晾晒。木桥边有一棵大树,枝繁叶茂,独木成林。树下一条长木凳上,放着一蓝新鲜的大竹笋。桥下的木架上,摆放着几只旧盆,盆里种的不是花花草草,是香葱,郁郁葱葱。
房前屋后的空地上,摇曳着稀稀落落的菜花,有明黄色的,有浅紫色的。在阳光下,在春风里明媚。一块指路牌指向窄巷深处,狮冈胜览。这是什么地方?沿着路标左转右转,一栋洋房兀现眼前,精美、精致、惊艳。独一无二。据介绍该处原为瓷茶商人吴佣舟私宅,外部为巴洛克式的欧陆风格,内部为典型的徽派合院式建筑。
太阳渐渐的升高了,吃过了早饭的老人,有的坐在自家门前晒太阳,有的聚在廊桥上闲聊。绕古镇转了一圈,时间刚刚上午十点左右。小饭店的老板在门前的水龙头下忙着洗菜。看到我们,热情打声招呼,推荐古镇的特色美食~~碱水粑。简单又家常,据说上了央视的舌尖上的中国。如果来古镇,不仿试着偿偿鲜。
中午,搭乘公交车,返回景德镇。
2018年3月22日摄于江西瑶里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