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陶渊明的诗意生存方式(随笔)
谈谈陶渊明的诗意生存方式(随笔)
陶渊明在东晋士族社会时代就选择退官归隐的生活方式,真是超尘拔俗的创举。然而我赞赏陶渊明的不仅仅是如此,还更赞赏他开创作了田园诗,为高洁的文化人打造出了美好的精神家园。以致与后来的王维,李白、苏轼、马致远等都爱在田园里诗意的栖居。因此我以为:凡是有点文化的老人都要学习一下陶渊明,乐于在田园里生活,那才是科学的选择。
东晋士大夫阶层表面看起来还是有点平等的,士族出生的人不论官位大小、资财多寡,在个人身份上都被看成是“士”。 所以又称“士大夫”、“士君子”、“衣冠”群。但是士族以外的庶人虽然读书,却很难有进入“士” 族的机会。而是被称为“后门”,稍具门第的,有时被称为“寒士”。
陶渊明的家族祖上曾为军功贵族,但陶侃却出身于南方未入士大夫之流的边鄙豪族,虽然被南方士族社会的一些名士接纳,但在朝中士族社会里,仍被视为庶人、“小人”一族。陶渊明祖陶侃虽因军功获得了世袭贵族的地位,但他本人及其子、孙,都是被视为武夫,不入士大夫之流的。因此陶渊明虽然小有名气,但家族的成份不算是士族。陶渊明最多只能算是一个寒素士人,而且与庶人阶层很接近。
陶渊明写了一篇《自祭文》,文中写道:“自余为人,逢运之贫。箪瓢屡罄,絺绤冬陈。含欢谷汲,行歌负薪。翳翳柴门,事我萧晨。春秋代谢,有务中园。载耘载耔,乃育乃繁。欣以素牍,和以七弦。冬曝其日,夏濯其泉。勤靡余劳,心有常闲。乐天委分,以至百年。”从陶渊明的这篇自叙文中,可以看出他对自己的寒士身份是十分明确。陶渊明归隐,不管其家族原本的政治地位如何,到陶渊明自己的身上,他完全是以寒庶士人自居了。他在《与子俨等疏》中说:“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过的是与“庶人”农夫之事的躬耕生活。时常还有潦倒的困境。陶渊明在他的《杂诗十二首》中的第八首中写道:“代耕本非望,所业在田桑。躬亲未曾替,寒馁常糟糠。岂其过满腹,但愿饱粳粮。御冬足大布,粗?以应阳。正尔不能得,哀哉亦可伤!人皆尽获宜,拙生失其方。理也可奈何,且为陶一觞。”这里陶渊明用“代耕”来说明他的人生身份实质是“下士”、甚“庶人”一类。《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云:“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直接用“陇亩民”自居,又《有会而作》诗序中自称:“颇为老农,而值年灾”,都是自认为自己是庶民之流。
南朝文学家颜延之为陶渊明作了一篇诔文。文章前一部分用散文写成序;后部分用韵文写成诔辞。文中以古代高尚之士的操行、峻节烘托的手法突出陶渊明的形象、品格。接着介绍陶渊明的生平事迹和志趣爱好。把陶渊明的个性、学识、家庭生活、处世经历及人生态度等,形象完整地勾画出来,充分体现了陶渊明率意任真的精神特征。《陶征士诔》赞颂渊明平生行迹,有这样一段话:“岂若夫子,因心违事。畏荣好古,薄身厚志。世霸虚礼,州壤推风。孝唯义养,道必怀邦。人之秉彝,不隘不恭。爵同下士,禄等上农。”这里虽然是以赞美的口吻说陶渊明保持了逸隐之志,“蔑彼名级”,但也客观地记录了渊明在当时处于“下士”与“上农”之间的社会身份。“下士”,在晋代社会,就是“士人之末”了。只是陶渊明是一位习儒修道的士人,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庶民。陶渊明对自身的认识也只是一种贫士身份,他作的即《感士不遇赋》、《咏贫士》等作品中就多有这种士流的展现。“我实幽居士”,“东方有一士,被服常不完。三旬九遇食,十年著一冠”,“鸿雁乘风飞,去去当何极。念彼穷居士,如何不叹息”,可见陶渊明自己的基本身份是属于衣冠士人。
但是陶渊明又认为:“士”的职志在于习诗书礼义,行道以济世拯人。他觉得自己又达不到这个标准,认为自己连这个“士”的资格就很不够。他在《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写道:“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认为自己既然不能行道,甚至连“忧道”都做不到,只能做一个自食其力的人,其所忧也就不在道,而在贫。在传统的观念中,“士”是不需要从事田耕等体力方面的劳动的。而陶渊明还要到南山去“锄豆”,地里还是“草盛豆苗稀”,连地里劳动就没有做得很好。算什么“士”呢?陶渊明只是自己甘心从事的农耕劳动,不做那种不自食其力的“士”,甘愿承认自己是庶民是农夫,以耕种为业。
在日常的诗文中,陶渊明也是每每的自述“贫贱”,如“良才不隐世,江湖多贱贫”,“驷马无贳患,贫贱有交娱”,“重华去我久,贫士世相寻”,“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好爵吾不萦,厚馈吾不酬”,如果说“贫”指是指经济方面,“贱”即涉及身份的性质,陶渊明所说的“贱”正是自己无当世的高名显爵,差不多沦于庶民之流的社会处境。“悠悠上古,厥初生民,傲然自足,抱朴含真。智巧既萌,资待靡因。谁其赡之,实赖哲人。哲人伊何,时惟后稷。赡之伊何?实曰播植。舜既躬耕,禹亦稼穑,远若周典,八政始食。”这是陶渊明寻找到的古代高尚道德的贫士、隐士的传统论据,为自己确立一种“固穷守节”的贫士行为准则。这是庶民阶层陶渊明的高尚道德宣言,也是针对当时的士族社会蔑视庶民,贬为小人的一种抗议。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陶渊明在思想上与士大夫有着根本的差异和对立,对躬耕行为和田园生活的审美的庶民阶级的道德观进行了认可和赞美。
陶渊明逃离职场樊笼,追求田园的诗意生活,就是对自己生命的呵护!当年的陶渊明和许多有抱负的年轻人一样,也曾怀着一腔治世救世理想进入了官场。由于性格原因,陶渊明曾五次辞官,第五次的官位是彭泽县令,但那时候的陶渊明已人到中年,在魏晋南北朝那样一个政治混乱的年代里,陶渊明在职场上早已碰的头破血流,陶渊明再去做官纯属为了生计。但他还是在四十一岁那年,再次辞官,永远地告别了职场。辞官的理由是“田园将芜,胡不归?”家里的田地即将荒芜,其实就是是一句托词,真正的原因是他内心的田园即将荒芜,因为他性格的本质特征是追求心灵的最大自由和心态的闲适优雅,做官的生活不符合他崇尚自然的本性。他在《归去来兮辞》里写道:……以亲人间的知心话为愉悦,以弹琴读书为乐趣,来消除忧愁。……农夫告诉我春天到了,西边田野里要开始耕种了。我有时叫上一辆小车,有时划过一艘小船。我有时经过幽深曲折的山谷,我有时走过高低不平的山路。草木茂盛,水流细微......
明哲保身,乱中取安,以终天年。陶渊明老来选择田园生活实在是很明智的举动。那句“田园将芜,归不归?”更是叩问了醒悟了无数困顿的心灵。
遁迹乡村的隐士,在和谐的乡风、家风里,陶渊明淡泊的心情,就是“以苦为乐”。他乐于当一个懂审美、有情怀的农民。人的每一种生活都是要付出代价的。陶渊明辞掉官场,“不为五斗米折腰,”就要去躬耕于田垄之间,去做一个辛劳的农民。归隐后的陶渊明知道他自己该如何面对生活,无论出世还是入世,陶渊明都是怀着一颗积极的心,主动做出的人生选择,归隐后在田园里就要只觉的去劳动。
陶渊明对待理想抱负,他不像李白那样羁傲不驯又内心矛盾:“今朝人生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满是牢骚任性;也不像《桃花诗》里那样“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的清高自诩。也不像苏东坡,让人们从那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中读出不甘和自慰。陶渊明他就像今天的我们告别了一份不喜欢的工作,离开了三观不和的同事一样,轻飘飘地放下过去,投身到的自己的真性情中,到田园去,做一个更接地气的陶渊明,显示出真正的“魏晋风骨”。正如鲁迅所说,陶渊明他没有什么慷慨激昂的表示,他的态度比嵇康、阮籍自然得多。树高千丈也离不开叶落归根,人就是把官做到玉皇大帝最后也要回归黄土,去“化着春泥更护花”,即使烧成骨灰,也要撒落到大地。不如及早归去,与田园山川多又好几年。
秋菊不因为严霜而凋谢,莲花不因为污泥而变质,人的生性使然。天生就是泥中人,偏有独立高格调。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就是天性的真率流露:“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随遇而安,以欢喜的心情来调侃生活中的一切不如意。
在世俗观念里,陶渊明并不算是一个成功的人,他官职不高,又没有升迁渴望;生性质朴,不懂迎来送往,加上没有逢场作戏的本领,在职场上混饭吃很不舒心,便干脆辞职。陶渊明年少丧父又丧母,中年又丧妻,结婚三次,而居陋室,人生的几多大的不幸几乎全被他遭遇全了。陶渊明虽又儿子多个,但又个个愚钝,连自己的基本生活就找不到,真是心酸至极。看看陶渊明是怎么晒自己娃的吧:“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孩子们不仅不通文墨,智力也低于常人。陶渊明真是艰难不已。放在今天,那些陪伴孩子写作业的家长不是发了心脏病,就是焦虑过度患上抑郁症了。可是你看陶渊明如何““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孩子们都这样,他尚且能够天天喝得下去酒,这真也不失为一种高度的豁达乐观了。当今的幸福指数再高,有几个能进入陶渊明这个境界的。
人的“幸福指数”不在乎物资生活多丰富,主要在于精神生活的充足,只要自己感到畅意,就是睡在寒窑,住在陋室,吃几口番薯,喝几口山泉也是幸福的。陶渊明先生就是这种“幸福观”,所以他即使是讨酒喝,可也是“其乐无穷”!“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像鸟儿一样的自由,那就是身心解放,就是自己的天堂般生活,陶渊明归隐田园的生活选择在当今都是属于先进和明智的。
茫茫大地,悠悠高天。田园里有鸟语花香,人鸟和谐,把老来生活转移到田园,呵护自己的生命之花,这种生命的存在才是最美丽的花朵。陶渊明成为一个人,饭筐水瓢里常常是空无一物,冬天里还穿着夏季的葛布衣服。可他仍仍怀着欢快的心情去山谷中取水,背着柴火时还边走边唱,从春到秋。田园中总有活干,辛勤耕作,不遗余力,总是悠闲自在,饮酒赋诗、意气傲然,乐从天道的安排,听任命运的支配,老而得善终,还有什么值得留恋!陶渊明他拥有了这种自由,就拥有天人合一的自得其乐。感到物质生活潦倒一点,还可远祸全身,提升精神境界。
如今也有一些人自称“现在隐士”。这些人家拥豪宅,库存金银,出有华车,情人缠身,花天酒地,那叫什么隐士?只能是精神的无聊而已。半途而废,改弦易辙的大有人在。这又怎么能够继承前代隐士的高风亮节呢?
万物以独立存在为高,士人以耿直不群为能。一个人的崇高品质要靠行为来显示,而其美好的名声也要靠自己的行为来颂扬。只要确实符合德义,贵贱就是不必斤斤计较的,陶渊明有"宽乐令终"的美好品行,有"好廉克己"的高尚情操、像这样高尚的人,顺从本心,违弃世事,畏惧荣华,喜好古道,鄙薄自身的享受,顺应自己的心志。独善其身,归隐田园。心胸达到超远旷达无处不随心,所至皆舒畅。心中泰然,不祈祷神灵。宁静地走向死亡,心怀平和之气结束一生。陶渊明那本璞纯真的生存方式真是我们值得学习和仿效的。
是高飞的鸟,是山野的花,是小溪的游鱼,美在心性灵动,美在无拘无束,这是生命的最佳存在方式。陶渊明离开我们已经很久了,但他像一位知己,每到秋天翻开他的诗句,仿佛看到他还在躬耕于南亩,种豆于山下,在秋高气爽的晴空下,与三五好友把酒话桑麻......最欣赏陶渊明在田园里的诗意生存和他的诗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