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甲骨文中了解医学知识
河南安阳作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一直以来都以它的神秘而著称。20世纪初,中国的考古学家在安阳殷都区小屯村因发掘甲骨文而闻名于世,先后出土有字甲骨约15万片。
今天,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省妇幼保健院、省妇女儿童医院)小儿普外科专家杜俊鹏主任医师将会和您一起从甲骨文中找医学。
甲骨文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成熟文字,十余万的甲骨片,共有4500多字。如果仔细地观察这4500多字,你会发现,这里面记载了不少医学方面的知识。
在十余万片的甲骨文中,其中与疾病相关的甲骨共有323片,所记载的疾病名称大约有20多种。中国的甲骨文属于象形文字,根据语言学家的判断和猜测,当时人们对于疾病记载,按部位来表述,比如疾首、疾目、疾齿、疾腹、疾子、疾育等。大概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脑科、眼科、牙科、消化科、儿科、产科等。
扒扒闻名天下的甲骨文,里面有这样一个字:这个“心”字,跟现在我们解剖图谱上的心脏几乎一模一样。由此推断,3000年前的中国的解剖学还是相当的厉害。
再来看看这个字:这个字所表现的,像是一个虫子在牙齿之上,而牙齿则存在歪扭、脱落。这个字是:龋。
龋齿,现代人都知道,又叫蛀牙、虫牙,是由于细菌感染导致牙齿组织逐渐被破坏。3000多年前的中国古人,就知道了龋齿是由看不见的虫子(细菌)引起的,似乎和现代妈妈教育孩子的说辞一模一样。而且,仅仅一个字,就把一个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都表述出来,是不是有点神奇。更有意义的是:根据记载甲骨文中“龋”字的出现,比起埃及、希腊、印度等文明的类似记载要早的多。
继续,看看这个字,像不像两个虫子在一个盛酒的器皿里?没错,这个字就是:蛊。《说文解字》中这样说道,“蛊,腹中虫也,用以表示腹中之寄生虫。”而且,还把发病原因说的很清楚:病从口入。从龋、蛊等看出,古人对这类疾病的认知还是相对比较清楚的。而且,他们似乎也明白如何预防病从口入。
说到病从口入,就不得不说说寄生虫病几千年来一直严重侵害着中国人的健康。比如马王堆古墓里大名鼎鼎的辛追夫人,被称为是世界上保存最好的湿尸。考古解剖发现,辛追夫人的肝脏有寄生虫的损害。可见,即使尊贵的辛追夫人,也同样要受寄生虫的困扰。
其实,即使到了中国近现代,寄生虫病仍然发病很高且很严重。比如,我的一位医学前辈就曾亲口告诉我,当年,她为一位患儿开刀手术,竟然从他的腹中取出一脸盆的蛔虫。这位前辈,正是河南省小儿外科的创始人、郑大三附院儿外科创办人、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终身奉献奖”获得者——徐尚恩教授。
如今,徐尚恩教授已经退休,不过她创立的郑大三附院小儿外科在现任儿外科主任“糖爷爷”陈琦教授的带领下蓬勃发展。郑大三附院小儿外科,在新生儿消化道畸形、肝胆、肿瘤等领域的医疗技术水平在全国处于先进行列,是全省小儿外科疑难、重症的集中救治地。
随着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郑大三附院小儿外科在更广阔、更精尖的医学领域,将继续为河南省的儿童保驾护航。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