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针刀头下斜肌松解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8例——兼析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因病理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因较普遍地认为有2种:一是椎间隙狭窄,颈椎长度缩短,造成椎动脉扭曲;二是钩突增生压迫了椎动脉。二者都可影响椎动脉供血情况。但是,在临床上常常见到颈椎X光片有上述2种情况的病人并没有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或者即使有有时又和正常人一样。随着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认识和不断加深,发现大部分病人枕下三角区部椎枕肌紧张、压痛,特别是头下斜肌痉挛与眩晕发作有关系。为此,我们从1997年5月至1998年12月,采用小针刀头下斜肌松解术的方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8例,获得了令人满意的近期效果和远期效果。现将详情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8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其中男性6例,女性12例;年龄32~58岁,平均年龄49.8岁;病程2月~10年;长期低头工作者11例。治疗右侧14例,左侧2例,双侧2例。TCD检查13例,颈椎张口位X线检查15例,齿突与左右侧块间隙(单位mm)见附表。
2 治疗方法
采用小针刀头下斜肌松解术患者取坐位,颈椎前屈,在颈2棘突旁找出痛性结节点或条索物后,剪去术区头发,常规消毒。在无菌操作下,局部用1%普鲁卡因局麻。用小针刀刀刃与颈2棘突平行垂直进针,深度视人胖瘦而异,通常在1~2cm之间。然后上下左右松解剥离3~4次,退刀并盖上敷料,3天后揭掉。除2例治疗2次外,其他16例治疗1次。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所有病人治疗后3个月进行复查并判定疗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恢复正常生活工作者为优;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恢复正常生活,偶有颈部酸楚感或轻微头昏,休息后很快消失者为良;临床症状部分改善,仍然需要进行治疗者为有效;治疗后症状无明显变化者为无效。
3.2 结果 优7例,良9例,有效2例。优良率88.9%。
4 典型病例
程某,女,55岁。头晕目眩,恶心呕吐,行走不稳,反复发作3年。近日眩晕发作,生活不能自理,由家人搀扶前来就诊。诊见:精神萎靡,神情倦怠,闭目懒言,语音低微。颈椎旋转、后伸即眩。右枕下三角区部压痛,局部肌紧张,颈2棘突右侧旁可触及痛性结节。X光片(D12135)颈5双侧钩突变尖、颈5/颈6椎间隙变窄,齿环关节间隙左∶右=5∶7。术前TCD双侧VA27/14。施行右侧头下斜肌松解术。术后3月复查结果,疗效优。术后TCD双侧VA48/22。
5 讨论
小针刀松解术是一种治疗软组织损伤后遗症的中西医结合新疗法,具有疏通气血、松解肌肉痉挛的作用。本组18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经松解头下斜肌治疗后,疗效显著,说明椎动脉型颈椎病病因病理并非单一的颈椎退行性变化引起的,尚有肌肉痉挛、环椎转动对椎动脉的挤压刺激,造成椎动脉痉挛,引起眩晕症状发作。
椎动脉从锁骨下动脉发出上行至颈椎横突孔为第一段,又称颈段;第二段是椎动脉进入环椎横突孔,又称椎骨段;第三段是椎动脉在环椎横突孔处发出发生较大折曲,在枕下三角区经环椎椎动脉沟穿过环枕筋膜至枕骨大孔,又称环椎段;第四段是椎动脉穿枕骨大孔入颅脑,在颅底形成椎—基底动脉环,又称颅内段。椎动脉第三段最易受到卡压,转颈时椎动脉血流几乎被阻断,这在椎动脉造影检查和脑血流图转颈试验时被证实。因为,一侧头下斜肌收缩使环椎向同侧旋转时,不仅造成同侧枕下三角区组织压力增大、环枕筋膜紧张,而且牵拉或压迫原已在此段发生较大折曲的椎动脉,使其血流受阻,引起血流减少。正常人对侧椎动脉血管可代偿。如果颈椎病患者两侧椎动脉已同时受累,或者一侧椎动脉已受压迫,若健侧椎枕肌痉挛,特别是头下斜肌痉挛,极易造成健侧椎动脉受挤压,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这就是我们在临床上常常见到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枕下三角区部肌肉紧张、转颈试验眩晕加重,甚至发生猝倒的机理所在。
本组有2/3病人脑血流图显示椎动脉血流减慢,占大多数。1/3病人血流增快,且为双侧。因病例少,还不能说明什么意义,至少可以说椎动脉型颈椎病人的脑血流图最常见椎动脉血流减慢,其次常见为血流增快。
颈椎张口位片可见大部分病人左右齿突侧块间隙不对称,说明在同一姿态下拍片,环椎左右侧块与齿突间隙不对称是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一个参考依据。至于病侧齿环关节间隙是宽还是窄,以及与双侧脑血流有何内在联系,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