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一倍or三年三倍,小散户的自我修养

很久没和大家聊投资理念的事儿了,并不是说我没有投资理念,只做基本面分析,不是的。

1、树立一个投资理念

投资理念是必须首先树立好的,你选择了哪条路,就要坚持下去,不能有太多的变化,否则会精神错乱。我看有的股民朋友,可能一开始就没想明白,一会儿投资,一会儿投机,一会儿做趋势,反复摇摆。运气好点儿的还行,运气不好的就是两头儿挨巴掌,这太影响体验了。

所以投资理念一定要有,还得像对待爱情一样,要专一,不能三心二意。频繁出轨,短期很爽,长期很惨,你问问搞多人运动的老兄,他现在过得咋样?

他是把爽搞到极致了,但黑眼圈那么大,得亏他身体好,普通人早熬出毛病了。

有了确定的方向,之后的研究就是要服务于这个方向,是处理一些细节的东西。

我给大家举一个游泳的例子,你在海上,要朝着一个小岛游,要上岸,这就是你的目标。游泳的时候,不能闷头使劲游,那容易跑偏,还得经常探出头来看看岛在哪儿。但是如果一直盯着岛,不关注游泳的动作,那就游得又慢又累,游不动,游不远。投资也是一样,有了赚钱的动机(上岸),有了投资理念(岛),然后就得伏下身子踏实的做行业和公司研究(游泳动作),缺一不可。

2、哪种投资理念最好?

哪种投资理念最好?

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你得承认,这个市场上的投资方法千奇百怪,没个十年八年,根本看不出哪种好。别人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实践后选定了一种方法,那一定有他的道理,这个时候你就别想着改变他的价值观了。

我虽然坚持做价值投资,但是也承认这个市场上有很多股民朋友做趋势、做波段做的好的,收益率非常的可观,我自己不做,但不反对别人做。你得理解别人,真正理解的那种。

每个人来到这个市场上,最初目的都是为了赚钱,但资源禀赋不同,认知不同,投入的本金不同,甚至有数量级上的差距,那么他们的行为方式也是各异的。

比如段永平那样的,9位数开始往上数,你让他去炒概念,做波段儿,那不是闹呢嘛,不可能的,他没那个必要,他就最可能成为巴菲特的信徒,这个选择有一种必然性,对于他来说是最聪明最理性的。还有些小股民拿着三五万进来玩一玩,等着翻十倍去还房贷或者换个豪车的,你和他讲价值投资,那是鸡同鸭讲,因为这东西对他没什么鸟用。你做价值投资,设定的目标一般是五年翻一倍,这个目标是比较靠谱的,三五万翻一倍是八到十万,对于他来说相当于一年赚一两万的,这也能叫赚钱?这不是浪费人家的青春和生命吗?别人一听肯定掉头就走,说了也是白说,他转身就进了隔壁的游资敢死队的交流群。

跟着你赚那百分之十几的收益,还不如回去好好工作,一年赚的还能更多对吧,他来股市就是寻求一个暴富的机会,以小博大的机会,结果你教育别人要“慢慢变富”,这叫缺乏同理心,情商捉急。

我一直情商不太在线,之前还建了一些价值投资方面的交流群,本来是想交流一下公司基本面的事儿,结果发现大部分人只关心今天大盘走得咋样,今天又赚了多少钱。后来我想通了一些:不如各自安好,互不干涉,放对方一条生路。

你一心留在大城市,胸怀诗和远方,结果你的父母每天打电话让你回家考个公务员,找个稳定工作,时间长了你烦不烦?而且搞的关系还越来越僵,对立起来了,没必要。这就是妄想控制别人,改变别人的坏处。没有用不说,还容易起冲突。

价值投资也是有门槛的,你不能强求。

而且你发现了吗?即使都是做价值投资的,这个群体里的人也可能是互相看不对眼的,各说各话。选择的行业、标的,都不一样,互相看不上对方的标的,这也是很正常的。比如做白酒的看不上其他所有行业,觉得他们都没有护城河,光抱着一个低估值有个毛用?成长性不行,那就肯定赚不到大钱!做地产的看不上做保险的,做保险的又看不上做银行,做银行的觉得老子估值最低,天下第一,不投银行的都是傻X。做券商的可能比较低调,除了牛市的时候可以出来耀武扬威几天,大部分时间都要夹着尾巴做人,形势比人强呀。做白电的,自己在一个小圈子里玩耍,互相还黑来黑去的,美的格力粉都想着压对方一头,双方又联合起来看不起海尔。前一段时间我写了个钢铁系列的文章,好多人留言说钢铁行业垃圾,不如看水泥吧,竞争格局好,还赚钱。

我想说的是,我不研究一个行业,我哪知道它好不好。我对两个行业都有深度的了解,这个时候才能作对比,下结论,这都是需要时间,需要成本的好吧?

没必要骂来骂去,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行了。你觉得值得买的东西,买就是了,别人爱喷就喷,随他去吧。我经常挨喷,还不是坚持写,坚持分享?脸皮厚一点儿就行。

可以看得出来,投资这事儿没有标准答案。你说投资收益是衡量一个人投资水平的唯一标准,不一定吧,几年下来,一个人年化收益10%,另一个20%,难道20%那个就一定水平更高吗?刨除运气成分,还得看他背后承担了多少风险,影响的东西多了去了,不过市场基本只认投资收益,别的东西都不care。

3、怎么处理与市场的关系?

这里就要谈谈投资人和市场的关系了,我是站在价值投资者的角度去谈的。

那就是:

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

有个姑娘提了这么一个问题:我买的这版块估值这么低,怎么就是不涨呢?还大幅跑输市场,是不是我错了?

我想她选的这个版块没错,但心态错了,错在太把市场当回事儿了。市场就是个神经病,你要理解神经病的思维方式,除非你也变成神经病。我不想当神经病,所以理解不了市场,这不是很正常吗?

不过这个市场上确实有那么几个神人,牛的一塌糊涂,他有两套思维体系,既能像个正常人一样思考,还能理解神经病是怎么想的,我是由衷的佩服,但我自己真的做不到。

我们做价值投资的需要一个确定性,需要安全垫,但估值低就意味着市场不认同你这个版块的逻辑,给的预期不太好。说最近科技版块涨的好,那是市场的预期给得够高,但是科技版块的东西,你真的拿一个标的出来,去准确判断一下它的价值,现在股价5块,那本身到底是值3块-4块还是7块-8块?说不清楚的,他只能告诉你这个版块净利润增速未来一两年会表现不错,但是估值就没办法了。这样的版块下的去手的,我敬你是条汉子,我比较怂,价值都估不准的东西,我不敢碰。

但我也不反对别人按着自己的方式投资,我们成年人活着已经很不容易了,有太多的不自由,还不允许在投资上自由一把?没问题的,大家都有选择路径的权利,你不可能要求所有人都像你一样去做投资。

但如果你选的是价值投资的路线,还是比较坚定的那种,就需要一点儿信念,要藐视市场,不能把市场当人看,虽然他确实是千千万万的人去做交易做出来的,《乌合之众》看过吧?遛狗理论听说过吧?独立的人那是人,聚集起来的人就有了一些其他的行为和举动,有了异于常人的思想。

怎么和不正常的市场相处?我认为你得提前制定一个成熟的策略,你得知道在市场的某个阶段要做的是什么。不是说市场发展到了那个点儿上了,你才临时的去做一些决定,你去买卖一些标的、个股,提前要设定好买入卖出的价格,到时候就做一些机械性的操作就好了。你总是去想为什么这段时间这个股没有涨,这其实是没有意义的。

我们要理解一个概念,“价值投资的理论为什么长期有效?正是因为他短期经常无效。”在大部分时间这种策略是无效的,什么叫无效,说白了就是不赚钱,白忙。比如说按7年为一个周期的话,可能其中的5年6年都是不赚钱的,但他可能在最后的一两年之内有一个爆发,突然就翻个一倍,这个是有可能的。你得想想办法,在爆发的时候必须在场,而且是重仓满仓在场,极端一点的要加上杠杆。市场经常无效,把价值5块的东西定在3块上,这就是我们超额收益的来源,如果市场很有效,价值5块的东西一直卖5块,那么我们就不用研究了,躺倒啥也不干,买ETF好了,一年也撑死赚个7-8%的收益。事实上我们知道利用市场的无效性,价值投资者是很容易取得15%以上的长期投资收益的。

我经常跑输市场,大大方方承认就好了,这本身就是价值投资的劣势。你承认了这种劣势,才能坦然的去接受它,才能安心的去坚持这个策略。我选择价值投资看中的是什么呢,主要是长期收益的稳健性、确定性,我知道自己未来会变得很有钱,这就够了。我买了不少股票,还能睡得着觉,很有幸福感,买了一个东西,但不一定需要时刻去关注它。

大部分时候你都不需要看那个价格,价格的涨跌和你关系没有那么大,因为有些行情太小了,比如说以我投资的银行板块为例吧,最近涨了10%,其实这个东西没有什么好看的,10%的涨幅太少了。本来是一个打五折的股票,现在涨了一点以后变成打六折,仍然是低估的,那我就不卖,我不卖的话看他还有什么用呢,对吧。不关注市场,我的心情会比较平和,我会有很多的时间精力去做研究,去对比行业里边儿不同的公司,或者是根据行业的发展状况预测一下未来是个什么样子,心里就有准备。比如最近发布了年报和一季报,大部分都没有超出我的预期,没有惊喜,没有意外,就是按照预想的节奏在走。

(本文篇幅较长,喜欢的朋友可以点个关注再看)

4、散户能不能看懂企业?

业余时间我会研究几个行业,几个企业,有的人会说你普通小散户是看不懂行业,看不懂企业的,这是白费功夫。

我觉得要做到完全看懂,这确实是不可能的。我们说实话,一个是因为比较外行,我在一个行业里又没有实际的参与过经营,没有上过一天班,一些信息都是到公开的渠道搜集来的,没有亲身体验过,怎么可能真正的懂一个行业呢?

但是话说回来,某些行业里边儿的那种高管啊,领导啊,包括他的大股东,承办具体业务的工作人员,他有时候也是看不懂这个行业的。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大家自己看看,你现在所处这个行业,你真的能谈得上“懂”吗?你可能也是一知半解的。我发现一些上市公司的管理层,经常在周期顶部的时候很乐观,在周期底部的时候又盲目悲观,因为它就是身处在那样的环境里,有些事情他也想不明白,不知道下一步去往何处。

这个有点儿像我们市场和投资人的关系,如果你离市场距离比较远,就可以看到市场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温度和水位,但如果你自己参与市场,每天下场搏杀,有锚定效应的存在,那么你认为2800点就是正常的,3100点就是高估了,你这个判断对吗?显然是错的离谱,所以管理层和大股东很多时候是运动员,我们还得多站在场外的裁判员的视角去看比赛,看到的也许是一番不一样的景象,看到的未来行业的发展方向也许更准确呢?

这些年来我看了很多市场上的观点,包括行业内部的,包括各大投行分析师的,大同小异的居多,真正有那种超越市场认知的,其实是少数,寥寥无几,都被同化了,真正值得参考的有价值的信息很少。这个时候我们作为投资人,作为小散户,其实是有自己的优势,比较灵活,可以独立思考,思想更加的包容。我们对行业之间的对比,对同业几家公司之间的对比,不需要屁股决定脑袋,选出那么一两个值得投资的行业,一两个表现不错的公司,这个难度是不大的。

在某些行业里面浸泡的久了,经常长时间的研究和跟踪,触碰到一些行业的本质,触碰到一个经营的基本逻辑,这个目标是可以实现的。到了这个程度上,你基本上就很难去犯大的错误,高的收益不敢说,一年百分之十几还是很容易的。

大家还是要有信心,你在投资上花的时间够长,然后功夫下得也很足,慢慢的你就可以有超越市场的理解,可以有一些我称之为“洞见”的东西。

5、金融地产为什么不涨?

我觉得金融地产整体上是一个传统的低估值板块,未来是很有机会的,只是说这个版块现在比较缺钱,没有流动性,没有什么交易量,这个时候行情就来不了。

大家是否记得以前有一个“光大乌龙指”事件,我经常拿它出来举例子。

指的是2013年的某一个普通的交易日,光大证券的一个自营盘程序出错了,直接把很多蓝筹股干到了涨停,上证指数一下子拉高了5.6%,然后实际的成交量是多少呢?只有70多亿。也就是说你拿70多亿出来就可以把150只蓝筹股拉到涨停,说明什么?说明蓝筹股里实际的流通盘太小了,只要微量的资金就可以瞬间点燃行情,我们每天市场的总成交额是几千亿、上万亿。一些蓝筹股的盘子太大了,动辄几千亿,怎么会被区区几十亿的资金搞到涨停呢?什么时候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市场的温度太冷了,没有人去做交易,也没有增量资金进来,大家都在左手倒右手,而且还习以为常了,觉得2800点就是常态,进攻3000点那是奢望,这个时候市场拉高10%,需要的增量资金其实不多的,至少是比想象中的要少很多。

现在场外的钱多不多?我想不用我说,大家也了解。股市里的钱多不多?一定是少的可怜的。那么资金就有一个流动的需要,有时候是像候鸟一样迁徙,突然就飞回来了,打你个措手不及。

我觉得现在这个时间点,很有点儿2013年-2014年的意味,往后看两三年,甚至一两年内,一定有一个大机会,这个机会出现了,一定要把握住,如果踏空了,想再等下一个机会,那就还得五年、十年、八年,人生又有几个十年呢?

6、买银行的逻辑

有个朋友问我,好行业这么多,你怎么就选了个银行呢?银行没有成长性,赚钱很难的。

我来说说我的理解,银行是很特殊的行业,里面的大笨象特别多。大象起舞,要站上风口,还得是那种十一二级的大风,小风小浪都没用。

群里有个朋友说买银行是无风险收益,收益率不高,也就10%,但已经超越这个社会上80%的行业了。这个我是有限同意的,银行股的风险有多低?周期底部,0.7倍的平均PB,高于10%的ROE水平,叠加较高的拨备覆盖水平。

买银行股,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

真正的持有几年下来,很少有亏钱的。这么一个稳健的行业,几年下来起伏不大,大部分银行现价买入后长期持有都可以获得10%的投资收益,当然这个收益你看不看的上那就另说。

其他行业,这么低的风险,这么稳健的收益,加杠杆后不怕损失时间的,其实不多。要么是不符合低风险特征(比如消费医药股),要么是不符合稳健收益特征(强周期股),而银行的特点是极低风险+稳健收益的组合,很完美,缺点是长期持有(永不卖出的那种)收益率一般,它的高收益依赖大牛市,而且必须是水牛,快牛。

我喜欢在银行上加一点杠杆,10%以上的低风险甚至无风险收益,加上4-6%的融资,可以获得15%的低风险收益,我觉得很不错。

加杠杆买银行,150%仓位,这是三年三倍的机会,很多人不信,但我信。

这个目标要实现,需要银行股价本身三年翻倍,看起来很困难对吧?其实是你的想象不够大胆。你看2014年,当时的基本面也不太好,银行的预期也非常的差。当时银行的ROE是从20%以上一路下滑,最后到了13-14%这么一个水平上。这是账面上的,实际呢,我计算的真实ROE很多银行都被干到了5-6%左右,但是上市银行里确实没有出现亏损的。当时市场认为坏账的风险也是大到天上,不良率蹭蹭的往上涨,拨备刷刷的往下降,大家都在想,什么时候是个头儿呢?银行业里还藏着多少坏账呢?当时的环境比现在可要严峻的多。2009年以后的四万亿,其实是二十万亿,这么大的货币总量放出来了,银行的总资产规模极速膨胀,放贷的标准非常的宽,属于应放尽放,最后到2014-2016年的时候,大家就感觉银行要兜不住了,最后不是也一样抗过来了吗?有惊无险吧。

这些年银行业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逾期90天以上甚至逾期60天以上就要进不良,又没有多少表外的风险敞口,杠杆比率降了一大截(从19-20倍降到了13-14倍),各家银行放贷的审慎程度比以前不知道高了多少倍,你看看外面因为银行抽贷死了多少中小企业就明白了,2017年以后又持续的做金融去杠杆。那你说现在不是还有疫情吗?这个危机怎么破?我只能说金融体系的强韧程度还是足够高的,不如担心一下欧美的银行,咱们的银行风险已经出清的差不多了,是站在新周期的起点上的,大风大浪都过去了,下面几个月会有一些小风浪,但也就那样了。

当然对这个问题市场上各种观点都有,我也不想试着去说服别人。每个人对宏观经济的把握,对风险的认知能力是不同的。

2014年股市的估值到了一个底部,然后流动性开始泛滥,水放出来以后没有地方去,最后跑到股市里边儿,催生了一个大牛市,预期不好的银行股也翻了一倍。你看看现在的这个市场环境,流动性环境,和6、7年前像不像?从股市周期的角度,行情也该来了。没有只涨不跌的股市,参考美股,也不可能存在只跌不涨的股市,参考未来两三年的A股。周期的循环往复,这是自然规律。

不加杠杆三年一倍,加杠杆后三年三倍,你觉得这个收益靠谱吗?你相信这个收益率吗?我是相信的,或者说我的操作就是按这个东西来的。

很多人不相信,那也没办法,你得尊重别人的想法,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按着一个思路去投资。

最后祝大家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投资策略,都可以赚大钱~

本文首发于的公众号:夏至1987,感谢大家的关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