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在桃花源里的井峪
太行山中的结缘
随朋友来到太行山深处的罗路镇,去一个叫井峪的山村拜访一位朋友。
车子从路罗下道,进入信都区的旅游观光大道,沿路的风景与 前些年变化了很多,这里也是信都区打造的文化旅游区,可以说在这个旅游区内,你可以遍访太行山水与风情,无论是历史文化游,还是生态自驾驶游,或者在此小居,享受山区民宿的安静,或在爱情山去体验那让你心动的激情,都会让这里的山水吸引住,使你留恋忘返。
初识井峪村
我们驶过路罗游客服务中心,穿过溪水清清静流的路罗川河,转入山谷之中。这里经过多年的封山治理后,到处都是树木,沿路两侧植种着各种花草,车子左转右转自一个很窄的山谷中穿入,真的是“豁然开朗”,仿佛进入一个陶渊明描写的桃花源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村中有平坦的广场,青山四围,居舍依山而建,层层叠叠,红灰相间,百姓在此生活,俨然一派安乐自得的生活桃花源。
这就是井峪村。
井峪的历史
沿着北坡的山路,拾级而上来到朋友的院子,虽然陌生,因我们文化理念相合而很快成为朋友,他带着我们登上房后的山坡,从高处去眺望这座山居特色。
小村呈在一个带状的山谷中,南边的山峦上有高高文峰塔,据村民介绍说那是祖上遗留下来的,只是那塔在岁月中已经倒塌,村民念及对文化的留恋,又自发修建起来,至今这高高的文峰塔在井峪村及周边都是一道年轮的风景。
说到井峪村的历史,我查阅了地方志书,其中在光绪版《邢台县志 》是这样记载的:“井峪,百二十五里,念沟东三里。”从这条地志文献中,井峪距邢台城125里,在念沟村的东侧三里处。
又《邢台地名志》记载说:“据查,明万历年间冯姓从冯家沟迁来到此占产为建庄,遂之建井,水势均好,即以水井命 村名为井峪(浴)。清朝从寺子迁来王姓,村名未变。年长日久,人居山沟内生活,因”浴“与”峪“同音,按习惯便更为井峪,沿用至今。”
在村中有“永志不忘”福字碑,上面有记:井峪村位于路罗镇南部在镇政府东南2.5公里处,设有村民委员会。明万历年间,冯姓从冯家沟迁此建村,村中有井,水旺而质纯,遂得村名井峪,清朝末年从寺子又迁来王姓,村名沿用至今。
井峪的故事传说
井峪村民风淳厚,村民很是善良,热情好客。在村里有三座小庙,有土地庙,财神庙和老母奶奶庙,三座庙的供奉成为流传百年的民俗信仰。
井峪村树木繁多,到处绿葱葱的,在高处望去,一片片绿色覆盖着稍微平缓的山体,而远处的高山更显得突兀森郁。山坡上还有大量的果树,有苹果、梨、桃、柿子、栗子、核桃、枣等等。
井峪有很多的民间传说故事,这些故事围绕着周边的环境及历史流传着。
在井峪东北有两座山峰,一座叫长寨,一座叫圆寨。两座山之间有一条深深的峡谷,长寨的西麓是刀削一样的岩壁。
关于这两座山,当地的人说是很远远的那时,有个神仙用扁担担过来的;也有人说这就是二郎担山的两座大山。
在长寨的山顶上,现在还保存着一座寨墙,至今有寨墙遗迹,寨墙至今保存有一米多高,还有一座老寨门,站在寨上向下眺望,路罗山口及路罗河川一望无遗。有人说山上的寨子有可能是过去军寨,相传在宋代时,寨主刘金定在此据守,北宋大将高琼,即高君宝率部将来此,两人在这里大战的传说。
民间的传说是很意思的,三言两语就完了,但其中有着很大的想象空间,这样使有心的文人进行发挥,不会像历史学家那样去考据其真实,而是写出一篇篇的脍炙人口故事文章,成为百姓茶间饭后的谈资。
不舍的期待
时间过的很快,朋友们之间还有个约会,那就是再来这个小山村看看,看看能做些什么,用这座山村的特色去坐上这趟乡村振兴的车。
当我们要离开的时候,在中心的广场上,又再次打量了里的山居,灰灰的石头,从基础到顶都是灰色的,能与后面的高山红红的板岩形成对比。从沟底的中心广场到山坡上,一层层的,错落有致,石板路嵌在民居的房前屋后,以方便村民的走家串户。
临上车时,心里还有些不舍,望着那灰色的墙体,上面还有岁月流淌黑色的痕迹,那纹理中仿佛还有故事,这是一个遗憾,而完成这个遗憾就要去等待我们下一次约会。
期待你的
分享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