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百岁老桥曾经被上海人称为“垃圾桥”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这是上海一首家喻户晓的童谣。童谣中的外婆桥是虚拟的,但现实中确确实实有一座桥,她如我的外婆一样呵护着我,伴随着我成长,它就是过去俗称“垃圾桥”的浙江路桥。
我的外婆桥
浙江路桥 肖鸣亮 摄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这是上海一首家喻户晓的童谣。童谣中的外婆桥是虚拟的,但现实中确确实实有一座桥,她如我的外婆一样呵护着我,伴随着我成长,它就是过去俗称“垃圾桥”的浙江路桥。
2019年,我到山西北路开会,特地提前两个小时去,为的是想看一眼久未谋面的天潼路,虽然我明明知道这条路已在拆迁,但还想看看它遗留的印痕。出了地铁站,我沿着河南北路天潼路走去,路牌依旧,地铁站名就叫天潼路站,可是却那么陌生。
眼前一条宽阔的马路,马路两侧到处是被蓝色隔板圈起来的工地,从高高悬挂在半空中的犹如街灯般的路标中,我寻迹前行,想找到自己昔日的住处,却越走越茫然,一马平川的马路,没有一件标志性建筑,我迷路了,我只管一路前行,却不知道自己走在哪里。走着走着,我看见了马路拐弯处左前方的一座桥,它是那么的熟悉,就像一位久违了的老朋友,顿时,我的眼睛湿润了。这是我的外婆桥啊!
我像见到亲人一样,飞奔过去,双手紧紧抱着桥栏杆,把脸贴在上面,任桥上扑面而来的风吹散了我的头发,任满脸的泪水打湿了我的脸。这座桥就是浙江路桥,当年,我的家就在靠近浙江路桥的天潼路上。
浙江路桥是苏州河上仅存的第二座钢结构老桥,第一座就是大名鼎鼎的外白渡桥,它可是世界上仅存的几座鱼腹式钢衍结构桥梁之一,已被列为上海市近代优秀建筑。
比起外白渡桥,浙江路桥要短、小、矮得多,从侧面看,整个桥身像一条剔除了鱼肉的鱼骨架。这座桥初建于1880年,原先是座木桥,1906年,公共租界决定开通上海的有轨电车,其中就有从北站至东新桥的路线,必须沿浙江路从浙江路桥过苏州河,于是就将木桥拆除,于1907年兴建了这座钢桥,次年夏天建成。
除了历史悠久,浙江路桥还有个颇为不雅的名字,俗名“垃圾桥”。垃圾桥的得名并非源于这座桥本身脏臭如垃圾,而是因为当时把专门负责垃圾转运的机构设在南苏州路933号,北面对着苏州河。这里还有一个暂时的垃圾堆栈,各地收集到的垃圾一般直接装到船上,如船不能及时靠岸,垃圾就可以暂时卸到这个堆栈里,等船到后再驳到船上。这个垃圾码头就位于浙江路桥边,所以浙江路桥就被上海人称之为“垃圾桥”。反而取代了浙江路桥的名字。我们当年都这么叫它,反而有一种亲切感。
浙江路桥是我的外婆桥,小时候,苏州河的水运还是主要的运输方式,远远见到一长串拖轮突突突地迎面驶来,会很兴奋。各式各样的船只停泊在苏州河近岸处,船民们在水泥拖船上生火做饭,孩子们在船上嬉戏玩耍,市井百态形成了一幅活色生香的水上生活画卷。
水上行走的货物和人,与城市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夏天桥两边的人行道上坐满了手拿蒲扇的乘凉人,河面上吹来习习凉风,很是惬意。
还经常能看到在河里游泳的人,大多是些住在附近的小男孩。他们欢腾着,在河里嬉戏雀跃,打水仗。也有些男孩在桥堍吹奏口琴、笛子和箫,尤其是在黄昏,笛声和箫声夹着水声悠悠地传来,增添了几多浪漫。当时,浙江北路是火车站往吴淞江南岸的重要通道,沿路都是小旅馆和小饭店。
从浙江路桥穿过北京路就到了南京路。过桥去南京路,我曾来来回回走了不知多少遍。南京路浙江北路是南京路上最热闹的一段,南京路浙江路口北侧是先施公司,南侧是永安公司。
而在先施公司对面沈大成点心店后面的浙江路上有一条短小狭窄的弄堂,名叫香粉弄,这是一条建于1867年的老弄堂,因当时附近有家专卖香粉、胭脂粉等的香粉室,其作坊与货栈设于此弄内,因而得名。弄堂朝向浙江路的一侧摆着很多点心摊位,几张桌子加几条长板凳就成了一家点心铺,有面条、小笼包、生煎包、馄饨、酒酿圆子、汤团、油豆腐线粉汤等各种好吃的。
我小时候外公总是喜欢在晚饭后牵着我的手从家里出发沿着浙江北路穿过垃圾桥一路走去,路两旁很热闹,昏暗的路灯照着马路两侧的各种店铺,马路是窄窄的,我蹦蹦跳跳地跟着外公,路越走越亮,那是南京路上的霓虹灯照射的,好像一会儿就走到了。
天潼路和南京路是平行的,最早南京西路称为静安寺路,改称为南京西路后,原来的南京路就被称为南京东路了。
有意思的是与南京东路步行街相交的每一条支马路都有一座桥通往天潼路,桥的名字就是支马路的名字。它们从东到西分别是河南路桥、山西路桥、福建路桥和浙江路桥。当年逛南京路回来,总会挑不同的桥走回家,顺便看看一路上不一样的风景。
作者介绍
惜珍
惜珍,本名朱惜珍。上海作家。
著有《海上学人——一蓑烟雨任平生》《永不飘散的风情》《花园洋房的下午茶》《梧桐深处的别恋》《走近草根艺人》《在上海寻找上海》等城市文化主题专著。2016年出版的《永不拓宽的上海马路》(全三册)至今已多次重印,其电子书已被美国斯坦福大学图书馆和埃默里大学图书馆引进。
2018年与朋友共同创作出版长篇小说《面朝地中海的房子》。
2021年出版散文集《上海:精神的行走》(上下册),以作家的眼光去写城市的前世今生,用文字描绘出一幅幅气韵生动的城市画卷。
泛舟图(国画)大壶
编者按:
本栏目来源于1994年2月8日创刊的《静安报》副刊《百乐门》。在微信平台,“百乐门”将以全新形式向读者展示。每周定期推送,换个角度阅读静安。投稿可发至:jinganbao2016@126.com
作者:惜珍
图片:肖鸣亮
编辑:施丹妮
美编:王菲
栏目主编:施丹妮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静安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