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丰小赋 ——为绵阳市丰谷小学而作
古韵丰小赋
——为绵阳市丰谷小学而作
丰者茂也,谷者养也。养者在地,茂者赖天。蒙天地钟情,得山川形胜,丰谷自古富繁。始于两汉,因盐而聚,兴于唐宋,因酒而闻,盛于明清,因治而显。四海文士频登历,千载美名久诵传。
斯校也,起于同治,始为丰乐书院;变于光绪,乃称两等小学。有教无类,广布德泽,春风化雨,普润心田。新政成立,绵师附小来迁;文革初期,东风小学又建。时序更迭,植桃种李,文脉延续,润蕙滋兰。马嘶渡头走鸿儒,萝卜丝巷出俊彦。丰小古韵,由此肇端,古韵丰小,蔚成大观。
青山隐隐,千载丰谷映灯火;涪水悠悠,百年名校开新篇。探教育之丰,不论朝霞晚霞,诲人不倦;蓄生命之谷,无分男孩女孩,好学不厌。为师者渡己渡人,虚怀若谷,勤辟书山路径;为生者尚真尚美,从善如流,直挂学海云帆。
雄哉丰小,盈一脉文气,汇万丰之美,传承薪火有椽笔;壮哉丰小,凭三尺讲台,扬百谷之善,勇担道义是铁肩!
西蜀谢云撰
二〇一八年初夏
【简注】
1、“丰”原为两字,一为“豊”,是盛放祭品的器皿,有“丰盛”之义;一为“丰”,像植物萌发枝叶的样子,意为“丰茂”。因两字经常通用,后合并为“丰”。从草木繁盛,引申为体态丰满,容貌好看,同时也指风度、神采等“内在”意味。
作为形容词,丰指“盛,多,大”;用作动词,则有“增大、扩大、使丰富”之义。
“谷”原也是两字,一为山谷的谷(篆书见下),指两山间的夹道或流水道;一为稻谷的谷(繁体字为“穀”),也作粮食作物的总称。
后将两字合并为“谷”。其意有二:一,两山间的夹道或流水道,或指两山之间,如山谷,河谷。二,庄稼和粮食的总称:《说文》:“穀,百谷之总名。从禾,穀声。”如五谷,百谷。谷也可用作形容词,表示善、良、好,义同英语的good;同时,因五谷养人,所以也有“赡养、养育”之意,如《诗·小雅·甫田》:“以谷我士女。”
2、据《华阳国志》记载:“丰谷镇原名铜牟镇,始于汉代,因盐脉而民聚为市,因盐闻名于涪郡,因酒而繁荣昌盛。”隋唐时形成集镇。明清时代曾在此设州判衙门。文革时改名“东风公社”。1978年更名丰谷区公所,1993年撤区并乡建镇,为现名。
3、因丰谷自古繁华,文人墨客多有遗踪,著名者如唐代的赵蕤、王勃、杨炯、卢照邻、李白、杜甫、樊宗师、严武、岑参,宋代的苏轼、欧阳修、陆游、魏了翁及明清的高简、杨慎、果亲王、李调元等,都在丰谷留有印迹。
4、丰谷小学源自丰乐书院,同治十一年(1872),由绅士梁成彦等人会同丰谷井州判庆良,募本镇士绅会捐,以惠姓老屋创建成立。前州进士陈津曾经主讲于是。光绪三十二年(1906),因新学改革,改为两等小学校。
1951年绵师附小迁丰谷镇。1958年,绵师第二附小在李家桥成立。1966年,第二附小独立办学,选址龙家湾,更名“东风小学”。1981年,东风小学更名丰谷小学;1987年,绵师附小与丰谷小学合并,更名为“绵阳市中区丰谷镇中心小学”。1993年,市中区分区建制后,改称“绵阳市涪城区丰谷镇中心小学”。
5、马嘶渡,毗邻丰谷小学,创建于清同治初年,称“仁和义渡”,又叫“马嘶渡”。民国初年改称“潼绵新仁和义渡”。由渡口联想到教育和教师,故有“渡己渡人”之说。萝卜丝巷,紧邻丰谷小学,是全镇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古巷。
6、“千载丰谷,百年名校”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主题。“探教育之丰,蓄生命之谷”是在对“丰谷”二字进行深入分析后,为学校提炼的校训。“探教育之丰”重在学校,或者说教师,丰谷小学针对教师群体,先后实施“晚霞工程”和“朝霞工程”,“蓄生命之谷”侧重于学生,此处之“谷”,既有“谷物”之意,也有“谷地”之义。
7、“渡己渡人,虚怀若谷”是教风,“尚真尚美,从善如流”是学风,“汇万丰之美,扬百谷之善”则是校风。“百谷”极言其多,“万丰”亦然。
8、此赋写完,正文含标点,凡365字,正巧是一年之数,而丰谷小学迄今已经百年有余,似乎暗合“百年如一日”的意味。
降落